分享

文坛|浅谈穆旦“小人物叙事”写作特点的转变及发展

 文学寻葩 2022-06-09 发布于江苏

浅谈穆旦“小人物叙事”写作特点的转变及发展

—作者:储子航—

中文摘要:

穆旦在南开中学以及西南联大前期(1942年)的诗作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且意味深长的小人物角色。这些小角色在穆旦的诗中留下了不同的色彩与意义。由于前期冯至[i]等校园派诗人的影响,穆旦在1935年到1941年的诗作中的小人物形象塑造仅仅限于其形象本身。关于抗日,国家与民族的诗作也并没有与小人物(即人民)产生紧密的联系。而在1941年写作的《赞美》一诗中,因为马克思主义和全民抗日社会形势的影响,作者第一次用“农民”、“老妇”的形象映射了“国家”、“民族”与“人民”之间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作者在小人物叙事这一方面开始赋予叙事形象以更复杂,更宏观的社会意义。穆旦经历了1942年至1944年低谷期后,在1945年重新回归到常见的写作特点,然而在社会发展,国情变化以及九叶诗派分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穆旦诗中的小人物意象以及诗歌的社会背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背景下的单一斗争主体变成了和平年代的众生百态。写作技巧与语言也随之趋于成熟并最终完成了质变。

关键词:

穆旦,赞美,小人物叙事,九叶诗派

穆旦,原名查良铮,中国九叶诗派[i]代表人物,浙江海宁人。从求学于南开中学时,他就开始诗歌写作,成名于西南联大时期。他与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将现实主义与现代派进行结合,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穆旦的个人写作历程来说,我认为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论述:第一阶段:南开中学至西南联大时期(1935至1941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期间(1942至1944年)、以及战争结束后(1945年后)。穆旦与杜运燮等人不同,他的诗一直贯彻了九叶诗派“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这一主张,正如九叶诗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郑敏所说:“穆旦可能是九叶诗派中走得最远的一个”[ii]穆旦的写作,一直与“人”是分不开的。他与当时大多数诗人将笔墨置于英雄人物,伟人的写法不同,将重点放到了描写小人物的悲苦的命运上。从阴暗处着笔的写作特点也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悲惨命运,这也让他更加贴合了九叶诗派的文学主张。虽说如此,穆旦的小人物叙事也因为其人生历程的转变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i]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ii] 该语出自易彬《同学四人谈穆旦》中对郑敏的访谈内容

南开中学时期,穆旦的作品中散发出的是其对国家危难的无奈与彷徨,在1934年到1936年发表于《南开高中学生》的诗作中时常见到诸如“我们同忍受这傲红的国旗在空中飘荡!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一类对国家危亡的大声疾呼,同时也有着《流浪人》[i]、《一个老木匠》[ii]之类描写底层人民的诗作。如描写老木匠时他写道:“孤独的,寂寞的
,老人只是一个老人。伴着木头,铁钉,和板斧 春,夏,秋,冬……一年地,两年地,老人的一生过去了;牛马般的饥劳与苦辛, 像是没有教给他怎样去表情。”这一时期的穆旦,将着眼点放在了诗歌人物形象塑造的本身,对于小人物的描写已经初步呈现出其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的写作特点。然而,他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意识到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的内在联系,这也使其在前期的作品中,虽有对底层人民的细致观察以及怜悯,也有对国家危难的奔走呼号,相比于前辈冯至乃至同时期的袁可嘉,杜运燮等人有着更强的斗争热情,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缺失和语言形式的单一,使得其这一时期的诗作显得激情有余而力量不足。

但是,在1941年12月写成的《赞美》[iii]一诗中,穆旦的小人物叙事有了明显而长足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质的转变。诗中的“农夫”、“老妇”等意象除了其本身的形象意义之外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味。在诗中第一节他首先写道:“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是穆旦第一次将人民和民族的概念同时呈现在诗中。这与其前期标语式的,空洞的呼号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这一时期的穆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思想的影响,穆旦第一次意识到了他笔下的那些“受难的形象”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力军。于是,他在第二节至第三节塑造了一位农夫。这位农夫是平凡的,“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但同时,他又是伟大的,是家人,同乡,乃至全民族的希望。所以“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辞,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正是如农夫这类小人物构成的庞大力量的崛起,最终才达到了作者的期盼以及这首诗的中心,即:“这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赞美》这首诗中,穆旦不仅延续了其高昂的战斗热情,也第一次将着眼国家命运与关心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诗中的小人物形象除了其本身含有的形象塑造意味之外,多了一层更加深刻且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

[i] 《流浪人》:首次发表于《南开高中学生》1934年春季号第二期

[ii] 《一个老木匠》:首次发表于《南开高中学生》1934年春季号第三期

[iii] 《赞美》:写成于1941年12月,1942年首次发表于《文聚》

随后,在1942年,穆旦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中国远征军,更加近距离地接近战争,感受生死。这位23岁的诗人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的渺小和战争的残酷。于是小人物叙事成了这一时期穆旦诗歌的隐性特征,取而代之的是艾略特的“荒原意识”以及宗教意味。如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作品《祈神二章》[i]和《隐现》[ii]中多次出现了“神”、“主”一类明显的宗教符号,这也是作者以往诗作中从未有过的新意象。战争的经历也让作者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关于死亡的阴影。诗人的写作量从1940年到1942年的36首陡降至1942年至1944年的6首,可以说中国远征军的经历使穆旦的创作达到了低谷。

1945年至1947年,作者的写作逐渐恢复了其主流的小人物叙事特点和贴合人民生活的写作主张,但在这一时期,穆旦的诗歌意象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发展。在1947年8月写成地《饥饿的中国》[iii]中他写道:“在街头的一隅,一个孩子勇敢的/向路人求乞,而另一个倒下了,在他的弱小的,绝望的身上,
缩短了你的,我的未来。”“但那受难的农夫逃到城市里,他的呼喊已变成机巧的学习,把失恋的土地交给城市论辩。”作者依旧如赞美一样,用小人物的塑造来映射自己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与认识,然而,他的言语中已经没有了战争时期呼号式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细腻贴切的语言;诗歌整体的写作背景也从农村转变到了城市。这不仅仅是由于穆旦自身的转变,也与九叶诗派的分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时期的九叶诗派,已经从1942至1945年战斗气息浓厚的氛围转变成为提倡明快,朴素,健康,有力的新气象,文学主张也升格为提倡从生活实感出发,而非一味追求现代性。这也为穆旦诗中意象与背景的变化提供了依据。在1948年中国新诗上发表的《绅士与淑女》[iv]中第一次出现了大篇幅的对城市生活的描写和资产阶级形象直接且细致的塑造,虽然穆旦仍直截了当地在诗末表明了其观点,:“呵呵,绅士和淑女,敬祝你们一代一代往下传,千万小心伤风,和无法无天的共产党,中国住着太危险,还可以搬出到外洋!”但其在人物叙事与语言运用方面的逐渐成熟和丰富是清晰可见的。

总的来说,穆旦诗中的小人物叙事特点的转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写作由萌芽到成熟的不同阶段特征,更大程度上也映射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他本人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 《祈神二章》:原载于1945年《文聚》(复刊)第二卷第二期

[ii] 《隐现》:原载于1945年1月《华声》第一卷第五,六期

[iii] 《饥饿的中国》:原载于1948年1月第二卷第八期

[iv] 《绅士与淑女》原载于1948年9月《中国新诗》第四期

//  参考文献 //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

[1]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该语出自易彬《同学四人谈穆旦》中对郑敏的访谈内容

[1] 《流浪人》:首次发表于《南开高中学生》1934年春季号第二期

[1] 《一个老木匠》:首次发表于《南开高中学生》1934年春季号第三期

[1] 《赞美》:写成于1941年12月,1942年首次发表于《文聚》

[1] 《祈神二章》:原载于1945年《文聚》(复刊)第二卷第二期

[1] 《隐现》:原载于1945年1月《华声》第一卷第五,六期

[1] 《饥饿的中国》:原载于1948年1月第二卷第八期

[1] 《绅士与淑女》原载于1948年9月《中国新诗》第四期

参考文献:

《穆旦诗集》作者:穆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九叶诗派综论》作者:张岩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他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同学四人谈穆旦》作者:易彬,刊于《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

《从“野人山”到“森林之魅”——穆旦精神历程(1942-1945)考察》作者:易彬,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