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寻葩|第一届“若初文学奖”入围|笔端的月色

 文学寻葩 2022-06-09 发布于江苏

第一届“若初文学奖”入围作品

为进一步繁荣文学创作,发挥广大文学创作者的才能,挖掘优秀文学创作人才,由文学寻葩发起的第一届“若初文学奖”全国学生征文大赛于2021年11月10日正式开启。

笔端的月色

作者:安思强

中秋的月色走入笔端,写下一场名为“秋思”的盛宴。静谧的月光下,不论脚踏哪座城池,都只是一个思念的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程山水,月色常常斑驳着思念,触摸着秋天的余温,将故乡的思念留在笔端。青葱年岁的我们,没有闯荡月宫仙境的勇气,唯有与月的一场相逢,一次对望。这个中秋,用柔暖的月色浸润清冷的笔端,以便思念。

高悬的玉轮,日日相看,就像有些人的故乡,遥不可及。

传统节日多源于对天象的膜拜,天象膜拜又多源于对自然的惊叹,中秋的起源则离不开先民崇拜的神秘对象——月。三个月的秋天里,先民对于八月的秋天有着别样的情愫,晚唐诗人李洞在《中秋月》写道:“九十日秋色,金秋已十分。”中秋月的美在于“亮”,点亮人间烟火。中唐诗人戎昱在《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中讲出了这种感受:“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或许是儿时的自己太过懵懂,曾经带着稚气诵读着这些描写中秋节的诗卷,哪怕是熟记每个字眼儿都不解其意。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中秋月,也许只是一块泛着油光的月饼吧。

月亮真的是一件惊奇的事物,拉长了我们与故乡的距离,就像手里的月饼,刻在饼面的字不是“五仁”,不是“枣蓉”,而是“故乡”。曾有几时,我们坐在故乡的月下,咬着香酥的月饼,用舌尖舔着嘴角的糖渣儿。一家人围在一起,勾勒出“团圆”二字,描绘中秋最真实的良辰美景。平淡的生活里,月亮早已不是一个神秘的星球,更是一个烙印,一种寄托,一份情怀。月圆夜,千载情思,月的阴晴圆缺,人间的悲欢离合,皆是故乡的灯火。秋风瑟瑟,秋意浓烈,我们望穿秋水,或是对月寄怀,皆是笔端的月色。“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地方,是现在永远放不下的牵挂。”这句曾占据屏幕的话语,早已戳中我们的心灵。故乡的月,是亘古不变的牵挂。也有人曾说,万水千山走遍,所见的月亮,始终没有故乡的月亮皎洁明朗。故乡的月,在离人的笔端,写得完祝愿,写不完思念。我们是离人,征途的篇章里有星辰大海,归乡或是远行。

月色下,烟霞俱净,不染尘埃。这个中秋,有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也有人用别样的方式与家人团聚。又至月圆时,乡愁又浓了几分,使我不禁想起苏轼的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与月,古与今,尘世与天堂,都难得圆满。儿时囫囵熟记的名句,成长后才初尝滋味。原来,笔端的月色下,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故乡的一切,在一抹婉约中形影相随。

故乡与远方,共赏一轮圆月。远行的脚步,是温暖的归宿。期盼的目光,是被爱的笔端。假若好梦难圆,就让故乡的月色停留在我们温柔的笔端……

笔端的月色,夜夜相随,就像中秋的圆月,在远方,在故乡。

作者

简介

我是一名爱好写作的东北大男孩,目前就读于山西传媒学院。自小时的热爱,练就了我写的热潮,保持着日常写作与投稿的恒心,多次在校报和平台刊登诗歌和散文。

一、赛事组织

主办单位:文学寻葩编辑部

协办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翰墨文学社、破晓文学社、麋鹿诗社

二、作品要求

1.不限主题,体裁不限,题目自拟,诗歌不超20行(组诗不超过五章),散文1000~2500字。作品语言仅限中文。

2.每人限投稿一次,限一篇作品,切勿多投,多投无效。

3.参赛作品必须为本人原创作品,不涉及任何著作权纠纷,同时未在其他比赛中获奖且未在网络平台和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不得抄袭,一经发现抄袭,将取消参赛人的参赛资格,文责自负。

    4.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不得涉及侮辱他人、暴力等违法内容,违者将取消参赛资格。

三、比赛时间

2021年11月10日—2022年2月10日

初审通过公布:“文学寻葩”公众号

终审及获奖公布:“文学寻葩”公众号推送

四、参赛对象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学生。

五、投稿方式

1.投稿格式如下:

文档名格式:体裁+作者名+作品名

作品标题(四号 宋体 加粗)

作品正文(小四号 宋体)

2.作品下方请附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学校、通联地址、微信、电子邮箱以及个人简介(100字以内)。

3.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将被视为无效。

4.请将作品以电子文档形式发至邮箱,请勿重复投递。

wxxp29535417@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