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青岛)地域多元并立的民间信仰

 渐华 2022-06-09 发布于山东

摘要:胶东地区,指胶莱谷地及其以东具有相似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山东半岛地区。按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可细分为烟台、威海等丘陵地区和青岛、潍坊等胶莱河两岸平原地区。胶东(青岛)地域的民间信仰之源,与春秋时期的东海神仙传说相伴生,并成为古代中国引领大航海时代的精神滥觞。早在宋代,胶州湾诸港作为北方大海港得以崛起。此时,妈祖信仰北传胶州湾且远播日本、朝鲜。祭海成为官方规制后,龙王信仰以民间化形式在胶东地区迅速蔓延。明代中后期,不其人罗梦鸿创立罗教,在社会下层广泛传播,影响远及东南亚诸国。清初,胶东大儒胡峄阳开民间易学之先河,其精通对天道人事易学推理,成为民间崇狐信仰的膜拜偶像。

文章图片1

胶东地区示意图

(一)泛海神崇拜与龙王信仰

作为民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是指海边先民对海洋产生的一种敬畏、崇拜的心理。这种崇拜的感情又物化为涉海人群虚构出海神和自发的组织活动来表达对神秘的海洋的崇敬之情,即发展为海神祭祀。胶东地区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天后、民间仙人、以及鲸鱼、海鳖等。

文章图片2

烟台龙王庙

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其具有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之职。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文章图片3

四海龙王

龙王信仰习俗在胶东半岛普遍盛行。在山东沿海一带,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在胶东各地均有,渔民向龙王祈求平安出海、满舱而归。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蓬莱阁龙王宫,至今仍在接纳四海宾客。但很多龙王庙随时代变迁已被毁坏,仅少数保存较好。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祐六年(公元 1061 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庙中所祭祀的海神广德王,就是民间的“龙王”。威海刘公岛上有建于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祀仪;正殿有龙王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青岛天井山龙王庙、威海靖子龙王庙也保存较好。2009年重建的荣成院夼龙王庙成为大陆沿海规模最大的龙王庙,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

文章图片4

荣成院夼龙王庙

(二)天后娘娘/妈祖信仰

天后娘娘,山东沿海居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山东荣成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也把天后娘娘称为“归山娘娘”。山东沿海凡主要码头、重要渔港,甚至较大渔村都建有天后宫,也称“海神娘娘庙”。烟台长岛县庙岛上有天后宫,供奉海神娘娘,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年)。山东沿海渔民对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诚,在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天后显灵救渔民于危难之中的传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娘娘送灯,传达出渔民们对天后娘娘神异能力的一种崇信心理。

文章图片5

二十世纪初青岛天后宫庙会复原图

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传说,始于北宋时期的湄洲屿。妈祖本名林默,通晓天文熟习水性,曾救起无数渔民。妈祖的一生虽短暂,但她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由于民间广泛信仰,出访高丽的路允迪又汇报了海上遇险转危为安的亲身经历,奏请敕封,因此宋徽宗对妈祖封号,赐匾“顺济”于莆田圣墩庙,这是对妈祖的首次封号。妈祖信仰获得朝廷的承认,对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通过祭祀妈祖,将妈祖的慈悲博爱、扶弱济贫的精神和行善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妈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文章图片6

青岛天后宫

明、清两朝为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在胶东半岛大发展时期。明崇祯元年(1628),皇帝下 旨扩建沙门岛妈祖庙,并赐庙额匾“显应宫”。 显应宫被朝廷确立为官 庙,沙门岛因此更名为庙岛。官方此举大力推 动了妈祖信仰的发展。清代,康熙二十三年 (1684)妈祖被晋封为“天后”,并诏令天下“四时致祭”,妈祖地位达到顶峰。康熙五十八年(1719), 妈祖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祀,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并被列入国 家祀典。清朝从官方制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妈祖信仰的发展。

清朝中期,庙岛群岛成为北方航运中心,各类船只均以此为海运中转站和集散地。伴随着航 海业的发达,妈祖信仰在胶东半岛地区得到极大发展。在明清时期重修了前朝的妈祖庙,新建了 大批妈祖庙,妈祖庙遍布胶东各地。因各地闽商均奉祀妈祖,信之笃深,又拥有雄厚财力,成为兴 建妈祖庙的有力推动者。妈祖地位的提升,祭祀制度的确立,妈祖庙的增多,使胶东半岛地区的 妈祖信仰在明清昌盛不衰。

胶东半岛现存10座妈祖庙遗存,除石岛天后宫位于东部沿海,蓬莱天后宫、烟台天后宫、 烟台天后行宫位于北部沿海,其余六座均在长岛群岛的海岛上。从蓬莱到最北端的北隍城岛,妈祖庙的分布连绵不断,这一区域是胶东半岛以及整个北方妈祖信仰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妈祖庙 最集中的地区。胶东半岛地区保留的妈祖文化遗存较多,保存的也比较完整,成为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民间仙人信仰

很早就有流行于东部沿海的燕、齐、吴等地的神话传说。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到苍茫浩瀚的大海和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的影响,出现了传说在海岛中有仙人居住、仙人都快乐逍遥、长生不死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神境仙界。 据《云笈七签》记载:“祖洲,东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琼田中。……玄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十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芝著玄涧。涧水如密味,服之长生。……”《拾遗记》记载:“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州也。”随着海上三神山的传说和人们求仙的欲望,再加上一些方仙道士的宣扬,因而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海上求仙、寻觅三神山的热潮。尤其是,世俗间的君主帝王更是万分羡慕。

文章图片7

蓬莱仙境立轴纸本

地域特色是山东沿海海神信仰的一大特征,所以除了带有普遍性的海神以外,一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仙人、仙姑等也成为海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沿海的居民中,就流传着许多与远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间仙姑传说,由于被赋予了神化的色彩,因此也被作为海神加以崇拜,甚至有的地方还建起了专门的祠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文章图片8

麻姑

山东沿海传说中的民间仙姑主要有郭仙姑、刘仙姑和刘公、刘母、滕将军等,虽然是传说人物,即使有的以真人作为依据,但也附会了神话和传奇色彩。这些地域性的“海神”,在渔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和龙王、天后等一样的,即扶贫救危,保佑平安,反映了人们祈求出海平安的美好愿望。

(四)皈依佛门的罗梦鸿

罗梦鸿(1442—1527),又称罗清,罗静,号无为居士,被教徒尊为罗祖,山东即墨人,直隶密云卫(今北京密云县)戍兵。

文章图片9

罗祖仙师

罗梦鸿3岁丧父,7岁丧母,14岁到北京密云卫充当运粮军人,常年漂泊在数千里的京杭大运河上。28岁时便“把名下军丁退了”,让“子孙顶当”,自己则一心修行办道,苦修13年,于成化十八年(1482)明心悟道,乃创立罗教,初称“无为教”,依附宗门临济宗,从者颇众。罗梦鸿所悟出的“道”,源自于佛教,吸收借鉴佛教虚空和道教无为的思想,提出“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说法,意即人生充满苦难,只有加入罗教,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文章图片10

罗教古籍

在崂山一带,民众皆信无为教,不知有佛教三宝。太监张永等徒众记其言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宝卷,正德四年(1509年)刊行,史称“五部六册”。罗祖因传道下狱,后获释出狱,仍回密云一带传教。嘉靖六年(1527年)阴历一月二十九日“坐化归天”,享年85岁,葬于北檀州(密云)附近。葬礼十分隆重,密云卫总兵杨都司等为其捐棺板并建造了一座13层高的石塔——“无为塔”;此外还立石碑一通,上书“无为境”三字,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塔、石碑才被官方拆毁。罗梦鸿死后,无为教的教权由他的妻子儿女继承了下来。

文章图片11

无生老母与九子

罗教创立之后,迅速得到传播,一万多字的罗教经典《五部六册》包括《苦功悟道卷》、《叹事无为卷》、《破邪显正钥匙卷》、《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也成为明清时期秘密教门借鉴和引用最多的经典。在编辑罗教的教义中,从民间神话和传说中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无极圣祖,又名无生父母,从无极圣祖后来衍生出“无生老母”。

(五)胡峄阳与崇狐信仰

胡峄阳(1639年~1718年),生于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名良桐,以字峄阳行,斋号竹庐。胡峄阳出生书香世家,其父胡际泰对他寄予厚望,“桐木为凤凰栖居之吉木,峄山之阳盛产桐木”,以此为寓意,起名胡良桐。胡峄阳就读于流亭家塾,因塾馆靠近流亭大集,像孟母三迁那样,其父把他转到洼里塾馆就读。并在洼里塾馆西南柳溪北岸筑房三间。茅屋三间虽小,但周围环境清幽,溪水潺潺,垂柳依依,这三间茅屋是胡峄阳幼年读书成长之处,亦是他晚年隐居著述之所。

文章图片12

胡峄阳师傅像

1655年,16岁的胡峄阳赴莱州府复试。当时的科举考试,生员入场时,为防夹带材料作弊,要经过监场人员一一搜身才能进入考场。胡峄阳对清初的剃发、留辫、易装政策非常抵触,生性倔强,且具有叛逆精神,在入场被搜身时,不能忍受,拂袖而去。自此终身不仕,开启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胡峄阳双亲去世后,开始开馆授徒。同时精研儒学经典,著书立说。虽然箪食瓢饮、蓬室瓮牖度日,但胡峄阳坚守“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取,一介不与”的修身之道。春风化雨经年,胡峄阳品行高洁,闻名遐迩。

文章图片13

胡峄阳传说

胡峄阳去世后,葬于洼里村。百福庵道长蒋清山送挽联:歉而不歉,乱而不乱 ,居之唯崂山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

乾隆二十八年《即墨县志》记载:“胡峄阳生有异禀,精研《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胡峄阳能够预言死期,无疾而终,更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胡峄阳去世之后,其后昆、门生,设祠堂,以资纪念。民间关于胡峄阳预测洪水,占卜生死的传说诞生,胡峄阳的传说流传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即墨,城阳,崂山等地设庙祭拜。胡峄阳被民间神化,成为保佑平安的神仙。

文章图片14

狐仙洞

现在,青岛有崂山上的寂光洞,即墨的东京山仙府等包括流亭街道的胡公祠都有供奉胡三太爷胡峄阳。胡峄阳一生专研术数易学,著有很多易学名典籍:《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关于胡三太爷的传说当地有很多,胡三太爷料事如神,未卜先知,救苦救难,以及去世后升仙又有后人在海上无名岛看到胡峄阳本人,并交谈还告知交代了一些事情等等。

文章图片15

崂山寂光洞

附:聊斋志异之罗祖

罗祖,即墨人也。少贫。总族中应出一丁戍北边,即以罗往。罗居边数年,生一子。驻防守备雅厚遇之。会守备迁陕西参将,欲携与俱去。罗乃托妻子于其友李某,遂西。自此三年不得返。适参将欲致书北塞,罗乃自陈,请以便道省妻子。参将从之。罗至家,妻子无恙,良慰。然床下有男子遗舄,心疑之。既而至李申谢。李致酒殷勤;妻又道李恩义,罗感激不胜。明日谓妻曰:“我将致主命,暮不能归,勿伺也。”出门跨马而去。匿身近处,更定却归。闻妻与李卧语,大怒,破扉。二人惧,膝行乞死。罗抽刃出,已复韬之曰:“我始以汝为人也,今如此,杀之污吾刀耳!与汝约:妻子而受之,籍名亦而充之,马匹械器具在。我逝矣。”遂去。乡人共闻于官。官笞李,李以实告。而事无验见,莫可质凭,远近搜罗,则绝匿名迹。官疑其因奸致杀,益械李及妻;逾年,并桎梏以死。乃驿送其子归即墨。后石匣营有樵人入山,见一道人坐洞中,未尝求食。众以为异,赍粮供之。或有识者,盖即罗也。馈遗满洞,罗终不食,意似厌嚣,以故来者渐寡。积数年,洞外蓬蒿成林。或潜窥之,则坐处不曾少移。又久之,见其出游山上,就之已杳;往瞰洞中,则衣上尘蒙如故。益奇之。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土人为之建庙;每三月间,香楮相属于道。其子往,人皆呼以小罗祖,香税悉归之;今其后人,犹岁一往,收税金焉。浙水刘宗玉向予言之甚详。予笑曰:“今世诸檀越,不求为圣贤,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须放下刀子去。”

注释

1.明末天启年间,烟台连年大旱,民众为了祈雨,自发筹资在烟台山山顶修建三间草堂供奉龙王。龙王庙建成当天,普降大雨,民众认为是龙王显灵,从此,烟台山龙王庙香火不断.中间供奉龙王神位,左有风伯雨师,右有雷神电神。相传农历八月十八为四海龙王神会之日,烟台山上举行庙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毗邻栈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仅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在闽南和台湾称妈祖,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庇护出海船只的安全。

3.康熙皇帝赐封妈祖为天后。因此“天妃宫”更名为“天后宫”。青岛市共有“天后宫”七座:青岛市太平路天后宫、沧口天后宫、女姑口天后宫、金口天后宫、沙子口天后宫、板桥镇与塔埠头天后宫。

4.罗祖原名罗清,明代山东即墨人,创立罗教,几乎所有民间宗教皆受其影响,包含著名的斋教、白莲教,后期民间结党会社如青帮等,亦奉之为祖师。

5.麻姑是道教中的女仙,曾见到东海三度变为桑田,民间信仰中认为麻姑是长寿之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