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试题有主张,能看出来主张学生学习物理,要生活里搞些实践活动,多增加些真实物理活动的体验,让物理知识从生活实践中生长出来,而不只是从纸页上的字母、笔划中长出来。 全国甲卷理综24题,也是一个有鼓动中学生利用生活化器材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素材。 题目: 24.(12分)将一小球水平抛出,使用频闪仪和照相机对运动的小球进行拍摄,频闪仪每隔0.05s发出一次闪光。次拍摄时,小球在抛出瞬间频闪仪恰好闪光,拍摄的照片编辑后如图所示。图中的第一个小球为抛出瞬间的影像,每相邻两个球之间被删去了3个影像,所标出的两个线段的长度s1和s2之比为3:7。重力加速度大小取g=10m/s2,忽略空气阻力。求在抛出瞬间小球速度的大小。 尽管教材在多处文字和插图里说明了频闪仪,但是——或有偏颇——据我的观察和接触,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在中学物理实验室做过频闪照相的实验。 退而求其次,使用照相机或其他设备录像,再分析视频达到频闪照相的实验体验,能去这么做的学生,也并不多。 一些学习者学习物理的习惯和经验很可能是从不成功的初中学习经历中带来的,他们只有一个套路,“拿题来!”;缺少对材料本身的阅读、理解和实践及之后的认识、反思,物理意味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就更缺少了。 UBD里说理解一个事,依次是能解释、能说明、能应用、能批判、能进入血液而为素养、能通达天地而影响周遭(我瞎说的,自己查原书去😊),这个甲卷24题也不是难题,但是我们琢磨那些标红的字,就会发现,其实就是命题人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叙述了一遍,他是有主张的。这位命题人是不是真做了实验我不知道,但是他肯定做过类似的事儿:或者录视频、或者真拍照了频闪照片,然后放在电脑里,用premiere、tracker、几何画板之类的东西处理过实验。否则真没必要用“编辑”、“删去了”这种Edit、Delete之类的字眼儿,况且,用中学实验室的简单器材,拍摄瞬间频闪仪就亮起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儿。 |
|
来自: 新用户5228KeDY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