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余一二 2022-06-09 发布于贵州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解读】

  八下第五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及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写法更是各具特色。这几篇游记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感知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悟与思考,并揣摩和品味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进行“文体教学”,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游记文章的方法,提升阅读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黄河图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美眼,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导入课题,板书:17.壶口瀑布

屏显:

古诗词中的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屏显:

壶口瀑布资料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五字诀:名、时、地、评、作

屏显:

名:梁衡

时:1946年至今

地:山西霍州

评: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作: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

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

学术研究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官德十讲》

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

  2.扫清字词障碍(见读读写写)

  3.跳读课文,初步感知

  (1)两次游览壶口瀑布大不同

屏显:

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

雨季

涛声如雷

雾气弥漫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震耳欲聋

扑面而来

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令人害怕枯水季排排黄浪

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

深不可测

千军万马

轰然而下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

枯水季


  (2)寻觅关系——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作者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屏显: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文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基础。

③从观景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④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3)文章主体部分写了壶口瀑布,开头、结尾又写了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屏显:

开篇交代壶口瀑布的位置和自己去过两次,引起下文;结尾表达作者对壶口瀑布表现出来的黄河伟大的性格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游记要素,逐一解读

1.回顾游记要素

屏显:

游记三要素:

“所至”(游踪)

“所见”(风貌)

“所感”(感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2.“所至”

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详写了枯水季时瀑布的景象。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屏显:

关键词: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河心有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下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屏显:

小结: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3.“所见”

勾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的景物的独特特征。(生交流并推举同学展示)

屏显:

示例: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赏析: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介绍壶口瀑布的形状,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表现了景物之“奇”。

4.“所感”

(1)面对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勾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根据提示将其归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生交流并展示)

屏显: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2)小组讨论:在学习游记散文时,要注意三要素的哪些特点?(生交流)

屏显: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如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水流,表现其奇、雄、险的阳刚之美,多姿多彩的柔和之美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之美。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本文将自己观赏时的体验融入对壶口瀑布水流的描写之中,并用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黄河的个性的思考。

、品析语言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生交流展示)

屏显: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体味哲思与情思

  壮观磅礴、一往无前的壶口瀑布,让作者体悟到了什么思想哲理。

  (1)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屏显: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2)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

屏显:

关键句:

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

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3)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屏显: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总结课文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让我们齐读梁衡在另一篇游记中对黄河的赞语,结束今天的学习。

屏显: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壶口瀑布记》

七、布置作业

  类文阅读: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莫生的《壶口,壶口》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雨季:气势磅礴                 自强不息

        黄河水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百折不挠

枯水季:刚柔并济                勇往直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