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世界辜负了这两位诗人,但他们对这个世界依旧痴情

 123xyz123 2022-06-09 发布于湖南

前言:

同是才华盖世,同是一首绝笔诗:一个把自己喻为大鹏;一个把自己喻为晓鸡和寒鸭。他们梦想了一辈子,求了一辈子,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然而,他们毕生的心血留给世人最美的诗篇。虽然诗篇的风格迥异,然而各自以其独特的人格和诗风魅力震撼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你知道吗?世界辜负了这两位诗人,但他们对这个世界依旧痴情。

一.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盛唐诗人李白

文章图片1

李白,为人放荡不羁, 他自视极高,尝以搏击云天,气凌穹宇的大鹏自况。

生在盛唐的李白,为人放荡不羁, 他自视极高,尝以搏击云天,气凌穹宇的大鹏自况:

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是他年轻时的豪言壮语。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他感慨道:“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道出了心中的埋怨。 但总体来说李白的人生潇洒的多,憋屈的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李白在长安放归后,便寄情山水: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章图片2

李白把人格的独立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

你看,李白是一个自我意识十分突出的人,时刻把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把人格的独立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他重视生命个体的外向膨胀,总要做一个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命运与前途的人。他渴望为世所用,进取之心执着而热切,他常常进表上书,锐身自荐。但大前提是不失去自由,不丧失人格,不降志辱身,不卖灵魂,如果用世、进取要以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扭曲、情感的矫饰为代价,那么他就毅然决绝,毫不顾惜。

直到晚年,我们从他那临终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哀吟中,鲜明地感受到他那种双目至死难瞑的深悲巨痛!

文章图片3

李白:《临路歌》

请看他的《临路歌》:(即《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意是: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我们看到,即使是到了临终之前,诗人依然是那样的自信,认为他的精神可以激励万世。

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李白的精神风貌及其诗文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清代诗人龚自珍认为他是并庄、屈以为心,合儒、仙、侠以为气的。太白的飘逸绝尘,驱遣万象的诗风,显然导源于《庄子》和《离骚》。单就人生观与价值观取向来看,屈原的热爱祖国,憎恨黑暗腐朽的势力,积极要求参与政治活动,报效国家,热爱人民,同情苍生的疾苦;庄周的浮云富贵、蔑视权贵、摆脱传统束缚、张扬主体意识的精神追求,对李白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从屈原到李白,从李白到陆游、辛弃疾、林则徐、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 千年的诗魂,铸就了我们华夏儿女 的爱国为民的灵魂,并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永无止息……

二.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晚唐诗人李商隐

文章图片4

他对这个世界太多情了。然而,这个世界辜负了他的一片痴情。

李商隐生于帝国摇摇欲坠的晚唐,日渐凋敝的大环境,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准备了一块极富悲剧色彩的背景板,他幼年丧父,家道衰微,经济困难,使他背景版中的悲剧色彩比旁人更浓。而他的一生挣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在恩主家与岳父家的对立关系中进退维谷,灵魂撕裂成两半,直至潦倒而死。他对这个世界太多情了。然而这个世界辜负了他的一片痴情。尽管如此,他依旧坚信真、善、美。他把世界描写的那么美。那些经久不衰的唯美诗句便是明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文章图片5

要问谁的诗最唯美,谁是我国朦胧诗派的鼻祖,我以为当推晚唐的李商隐。

如果要问唐代的诗歌那首诗堪称第一,这是没有答案的。但要问谁的诗最唯美,谁是我国朦胧诗派的鼻祖,我以为当推晚唐的李商隐。然而,在临死前他写下了一首凄婉哀绝的《幽居冬暮》却一反他平日的写作风格,仔细品味,却是那么地令人痛彻心扉

羽翼摧残日,

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

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

颓年已衰。

如何匡国分,

不与夙心期。

我们把该诗的大意说一下:

诗的首联“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该联说他感到身心交瘁,如羽翼摧铩之鸟,无力奋飞了;只能退守“郊园”(在郑州的家园),忍受这寂寞无聊、郁郁寡欢的晚年。

第二联“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诗人以晓鸡和寒鹜自喻。诗意有两种解说:

1.晓鸡(晨鸡)因树雪之光而惊鸣(误以为天明),喻不忘进取之心;以寒池之鸭表现自己不改操守(刘学锴等《李商隐诗选》)。

2.鸡栖树上则有雪,鸭守池中则结冰,极写处境的寒苦(周振甫《李商隐选集》)。

我以为周振甫先生的解释比较符合李商隐的人生境遇和写作此首诗时的心境。

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讲:此诗写作时间当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认为此诗“词意颓唐,颇近晚境,其殆绝笔也欤?”并引程梦星云:“此乃大中末废罢,居郑州时作。”

也就是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奏举李商隐为盐铁推官的柳仲郢 升任刑部尚书,罢去了盐铁转运使 的职务。李商隐的盐铁推官的位子也就没法再干下去了。史书称其“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也就是在大中十二年(858年)冬,李商隐罢盐铁推官后,还郑州闲居,细想平生,百感交集,匡国无路,夙愿难期,于是写下这首诗。 不久便死去了。

晚年病重的李商隐回忆自己这一生,虽然就像报晓的晨鸡一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生挣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其处境就像是“鸡栖树上则有雪,鸭守池中则结冰”,极写出其处境的寒苦。两句诗极其形象地描绘出作者不谙世务、进退两难的处境,这其中有哀怨,有酸楚。

第三联:“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该联照应诗题冬“暮”。“暮”字双关,所以第一句写时序,第二句写年岁。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也进入了衰颓的晚景。这是为下一联的抒愤寄慨蓄势的。人到晚年,“羽翼摧残”,不可能再有作为了。

第四联:“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该联紧应上联,发出内心的呼喊:“为什么平生匡国济世的抱负,不能与早年的心愿相合呢?”

这呼喊是愤慨无奈的:因为李商隐明明知道这个“为什么”。因为他看过了善变的嘴脸;听过了浮华的宣言;闻过了人海腐臭的气息;他遭遇了种种不公与欺骗......

这呼喊同时又是凄凉感伤的:因为它毕竟出自一个性格不算坚强而又经历过太多打击的诗人。这个世界当真辜负了这位才华盖世的诗人。“多情却被无情恼”,苏东坡的这句名句再恰当不过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他临终前的这一声无奈的呼喊是那么的直白,一扫他一生所作诗篇的委婉、含蓄、朦胧的特色。这发自心底的呼喊穿越时空与我们的心灵相碰撞——着实让我们心痛!

与李白相比李商隐的人生境遇要困窘得多。他考取了进士,他一生一心希望以幕府文书博取朝廷的青睐,能够像令狐楚、崔戎那样由幕职进而成为朝臣,然而,他结果是辗转多年,一直以幕僚为生,这一块本来当做跳板的东西竟然就沾在脚下,终不肯放自己跳将出去。仿佛李商隐天生就应该以幕僚终老。

他伤心透了。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立下的志向,当初选择的道路,究竟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甚至希冀自己的儿子将来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在长长的《骄儿诗》里他叮嘱尚未更事的爱子衮师,说“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 不要再走读书求仕的路了,倒不如驰骋弓马,以武功博封侯。

难道他真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要读书求仕吗?我想,不是的。实则他是借此抒发自己困顿失意的愤懑之情—— “为什么平生匡国济世的抱负,不能与早年的心愿相合呢?

文章图片6

他看惯了假、恶、丑,但他依旧固守真、善、美。

三.同是才华盖世,同是一首绝笔诗,不同的自喻,道出了相同的苦悲——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李白把自己喻为振八方的大鹏,之所以一生不能如期所愿,是由于“中天摧兮力不济。”(注:半空中摧折啊力量不济。) 是什么原因导致“半空中摧折,使大鹏力量不济呢?原来是“游扶桑兮挂石袂。”(注: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这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李白来到皇帝身边,但他受到腐朽势力阻挠,最后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所谓“游扶桑兮挂石袂。”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了。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李白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其意是在说:“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李白是在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李白的心在流血!

文章图片7

李白的精神风貌及其诗文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

李商隐的一生和李白比起来是低调的。他不可能自喻大鹏。这和他的一生的经历有关。他才华盖世亦有文名。但他一生寄人篱下,以幕僚为生。他是公认的无敌写手,人们只愿给他一份工作,却不会给他一个前途。他自喻为报晓的晨鸡一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生挣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其处境就像是“鸡栖树上则有雪,鸭守池中则结冰”。一句“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及其形象地概括了他一生的艰难处境。

当我们读到这首绝笔诗 的最后两联:“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这四句诗时,想象到病榻上的他,依然心念自己青少年的初心,要施展自己的才华,要为国出力!然而自知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梦已经没有了!所能做到的只有竭尽全力支撑起病危的身躯,提笔用四十个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这一生仅仅只有四十六个年头啊! 李商隐的心也在流血!

四.结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李白和李商隐,一个是盛唐的诗人;一个是晚唐的诗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同:

李白未能走科举之路,他靠着诗名,以自荐的方法被征召入京。接到喜讯,他高歌取醉,乐不可支,当时他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唐玄宗会委以重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不成想,却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供奉的闲职。以他傲岸的性格怎会接受“以俳优蓄之”,去跟在帝王、贵妃身后,为他们赋诗纪盛,歌咏升平?他在朝仅仅一年零八个月,便一走了事,此后再也没有登过朝堂。

李商隐走的是科举之路。要知道,在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完全靠一次考试成绩来论英雄。一位士子能否中举不仅取决于这次考试,还要取决于考试前的“行卷”工作。应试的举子要擅于把自己最高水平的作品推荐给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再有这些有名望的人推荐给主考官。可以这样说,擅于“自媒”是唐朝科举考试是否成功的第一因素。而李商隐在他的青少年遇到的老师同族叔父——李处士却是一位标准的民间学者,治学仅仅在于个人兴趣,他不在乎自己的见解与官方主流的标准是否相悖。

当“苟且”成为这个社会里位列第一的生存技能时,他在这位老师这里学到的偏偏是耿介和清高。少年时期的李商隐在这位同族叔父这里养成了不肯苟全的兀傲性格和学会了不合时宜的诗文。这就是李商隐为什么科举考试和即使科举考试考取进士之后仕途依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他的老师李处士那种孤高耿介,遗世独立的气质和性格以及一生不弃的理想主义的追求已经深入他的血液与骨髓里,尽管一生在矮檐下挣扎,却从未低下那颗高傲的头。

性格决定命运,而苦难的人生命运又是人生一笔精神的财富。李白和李商隐一生坎坷,仕途无望。然而恰恰是这样艰苦的人生经历,才铸就了他们伟大的诗魂。刘勰说:“蚌病成珠”;李白说:“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陆游说的更直接:“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蒿莱”。陆游把颠沛流离的生活看作是文学家赖以充分激发创作才能的有利条件。他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说:“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

李白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迥异:一个雄奇、奔放、瑰丽、飘逸;一个是含隐、蓄秀、奥僻、幽邃。这两位诗人,将诗歌两种基本形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向我们展露到极致。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人格与诗风魅力,震撼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

李白和李商隐,同是才华盖世,同是一首绝笔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发出了壮志未酬的哀叹,读之令人心痛!世界辜负了这两位诗人,但他们对这个世界依旧痴情。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陶渊明《咏荆轲》)

写到这里我想以曹丕的一段不刊之论作结: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