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的经历

 大连旅行者 2022-06-10 发布于辽宁

(2011-01-09)

第一次拍照是1974年,那时还在上中学,使用的是家里老、旧的120双镜头反光相机。那个时代,有照相机的家庭不多。当时自己拍照,自己冲卷,自己洗像。白天拍照,晚上洗像。没有暗室,用窗帘挡住窗户当暗室。洗像时用红布包着灯泡当暗室灯,为防止红布被烧焦,用铁丝做成隔离网将红布与灯泡隔开。那段时间家里给的零花钱都干这个用了。为省钱,胶卷买简装的,回来自己装上轴;显影液和定影液都是买散装的药粉,自己配;买来塑料冲卷罐冲卷;自制印像箱印像。相片洗好后贴在玻璃上晾干。有时处理的不好,相片粘在玻璃上揭不下来。后来买了一个小的烘干上光机,好多了。有一次,相机的上卷机构坏了,打开看,是齿轮啮合有问题,自己修,修好了接着用。

那时候,用这个相机拍过老虎滩的翠松巨石、拍过工人村的人行天桥、拍过凤鸣街的月夜独楼、拍过火车站前的灯光夜景。为了拍出车辆穿梭的夜景,用快门线与B门结合的方法,形成T门的效果。照片都是黑白的,所以还学着对一些照片着色。拍的照片都是120画幅的照片,自己欣赏而已。

后来,在1980年读大学期间,家里给买了一台国产的海鸥DF单反相机,480元,当时是非常奢侈的。那是第一代海鸥DF单反相机,是全机械的,镜头是58mm标准镜头。相机采用毛玻璃对焦,拍照调焦时一般要越过焦点再回来,所以对焦较慢。后来升级换代的产品采用中心裂像式对焦,速度要快一些。在大学期间,还阅读了中国摄影前辈吴印咸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一书,做了一些笔记,感觉很有收获。根据图书馆的目录和简介,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摄影理论和方法,下册是专题摄影。遗憾的是,当时只借到了上册,没有借到下册,直到毕业也没借到。

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小孩出生,一直在使用这个相机拍照,还购置了放大机自己放大照片,那时也都是黑白的。当时就是拍照玩一玩,或者记录一下小孩成长的历程。尽管有时也拍一些风景,但并没有搞摄影创作之类的想法,也从来没有拍出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那时觉得,单反相机没有镜头换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很想买镜头,哪怕再买一个也行。当时很看好70-210的长焦变焦镜头,可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月收入几十元,镜头却要一千多元,买不起。每次去商店,就到摄影器材柜台那里,过过眼瘾。

后来工作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经济状况好转,但摄影的兴趣没了。很长一段时间,前期用胶片傻瓜相机,后期用数码卡片相机,只是记录一下所到之处的景观而已。甚至很多次国内外出差,都没有拍照,有时候根本就没带相机。

由于有了数码相机,觉得胶片相机没用了,就把那台海鸥DF卖了。现在很多人讲,那台相机很有收藏价值。

近年来,觉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很有必要,既可以换换环境,舒缓身心,又可以活动活动,锻炼身体,非常有益身心健康。在旅游休闲时拍一些照片,记录了经历、学习了知识、增加了活动量。感到卡片机拍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前些日子去巴黎卢浮宫,拍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照片,惨不忍睹。所以又想到用单反相机为各种活动增光添彩。

很长时间没有关注单反相机了,对数码单反相机没有概念。好在现在的网络很方便,电子产品的商店也很多。第一个进入眼帘的是佳能60D,机身加18-135mm或18-200mm镜头不到1万元,觉得挺合适。进一步研究,再听一听网友的评论,觉得60D高不成、低不就,另外变焦范围过大的镜头也不好,所以目光转向了7D。7D的各项性能非常好,遗憾的是7D不是全幅,要全幅得上无敌兔,真是步步升级啊。不过想一想,一方面需要好一点的器材,另一方面也是在圆一个三十多年前的梦,贵就贵一点吧。所以,也就是昨天,入手了无敌兔,加上EF24-105mm f/4L IS USM(无敌兔套头)和EF70-200mm f/4L IS USM(爱死小小白)两个镜头。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什么东西都要顶级的。而我的这两个镜头都不是顶级的,这是从使用需求、价格以及重量等方面综合考虑的。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话:“一流的摄影靠想法,二流的摄影靠技术,三流的摄影靠器材。”我觉得说的非常好,所以我也不会烧器材,适可而止。我的想法是,摄影是为旅游休闲服务的,不能反过来,让旅游休闲为摄影服务。

摄影的经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