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世民 其他百科词条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1],唐高祖李渊与嫡妻窦氏(追封太穆皇后)所生的嫡次子[3],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于雁门关营救隋炀帝[2],劝说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入主关中建立唐朝,受封秦王[4],先后亲自率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5]。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及其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被立为太子。同年9月4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期间内年号“贞观”。即位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虚怀纳谏、注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史称“贞观之治”[5]。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1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葬于昭陵[6]。 基本信息
冯建勇教授编审专家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 人物关系 ![]() 李渊 父亲 ![]() 太穆皇后 母亲 ![]() 文德皇后 妻子 ![]() 李慎 儿子 ![]() 李恪 儿子 ![]() 李明 儿子 ![]() 李祐 儿子 ![]() 李嚣 儿子 ![]() 李恽 儿子 ![]() 李泰 儿子 ![]() 李愔 儿子 ![]() 李简 儿子 ![]() 李宽 儿子 ![]() 李贞 儿子 ![]() 李承乾 儿子 ![]() 李福 儿子 ![]() 李治 儿子 ![]() 高阳公主 女儿 ![]() 城阳公主 女儿 ![]() 普安公主 女儿 ![]() 长乐公主 女儿 ![]() 安康公主 女儿 ![]() 东阳公主 女儿 ![]() 临川公主 女儿 ![]() 晋阳公主 女儿 ![]() 新城公主 女儿 ![]() 晋安公主 女儿 ![]() 襄城公主 女儿 ![]() 汝南公主 女儿 ![]() 南平公主 女儿 ![]() 遂安公主 女儿 ![]() 豫章公主 女儿 ![]() 巴陵公主 女儿 ![]() 新兴公主 女儿 ![]() 常山公主 女儿 ![]() 定襄县主 女儿 ![]() 李建成 哥哥 ![]() 平阳昭公主 姐姐 ![]() 李玄霸 弟弟 ![]() 李元吉 弟弟 ![]() 韦珪 妾 ![]() 杨妃 妾 ![]() 阴妃 妾 ![]() 燕德妃 妾 ![]() 郑贤妃 妾 ![]() 杨婕妤 妾 ![]() 萧美人 妾 ![]() 崔才人 妾 相关合集 ![]() 中国古代晋阳起兵功臣名单 共17个词条85阅读 ![]() 唐俭 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 ![]()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 长孙顺德 唐朝开国将领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共4个词条1.4w阅读 ![]() 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 刘邦 汉朝的开国皇帝 ![]()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查看更多 ![]() 唐朝历代皇帝 共19个词条7.6w阅读 ![]() 李渊 中国唐朝开国皇帝 ![]()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 李显 唐朝第四位皇帝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 共10个词条5306阅读 ![]() 胡亥 秦朝第二位皇帝 ![]() 刘聪 汉赵第三位皇帝 ![]() 刘骏 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 查看更多 ![]() 唐朝有庙号的皇帝 共23个词条6269阅读 ![]() 李天赐 北魏时期邢州任县新市疃主 ![]() 李虎 西魏八柱国之一 ![]() 李昞 北周唐国公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身关陇贵族高门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598年1月28日),李世民出生于岐州武功县,是当时担任隋朝岐州刺史的汉族官员李渊与窦氏所生的嫡次子。窦氏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顺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原名不详)、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7]。 李世民的出生具体日期,存在599年1月23日、598年1月28日两种争议。据《新唐书·太宗纪》,未记载李世民生年,但从“卒于贞观二十三年”和“享年五十三岁”的记载中[1],可推知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开皇十七年,若按十二月戍午换算公历,就是598年1月28日。而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3]换算为公历即599年1月23日。 娶长孙氏为妻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母亲窦氏去世。同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唐初宰相,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7]。 崭露头角 解救隋炀帝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在今山西省)被突厥包围,十六岁的李世民响应前去救援,并向屯卫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云定兴采用此计后,突厥中计撤军而逃[2]。 破高阳盗贼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驻守太原,李世民十八岁。有高阳盗贼首领魏刀儿(外号“历山飞”)来攻太原,见李渊深入敌阵,李世民用轻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3]。 晋阳起兵 (详见“晋阳起兵”词条)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蕞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劝说李渊早点定下大计,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李渊趁此机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军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李渊父子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进入关中,攻克大兴城(后改为长安),剪灭群雄。618年5月,李渊在大兴城称帝,改国号为唐,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4][5]。 秦王时期 扫平割据 李渊建唐后,领导全国统一战争的重任主要交给了秦王李世民。在历时近五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东征西讨,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割据势力,为建立统一的唐帝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一大功臣[5]。 (详见“唐朝统一战争”词条) 讨伐薛举、薛仁杲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率军出兵征讨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氏父子以勇猛善战著称,而李世民以“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的策略,经过六十余天的对峙,让薛军粮尽,军心动摇。李世民则趁机兵分两路,南北夹击,一举破敌,大败薛军。随后,李渊又派人征服了武威(今甘肃武威)割据势力李轨,这样河西陇右地区全部平定[5]。 战败刘武周 武德三年,盘踞代北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太原,留守太原的李元吉败退长安,形势危急。李世民率军北上,讨伐刘武周,此战李世民仍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以疲其师,经过五个多月的对峙,其中跟随刘武周的将领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抓住战机,穷追猛打。刘武周见此惨状,自知不敌,北遁突厥,后为突厥所杀,代北平定[5]。 平定王世充、窦建德 平定刘武周后,李世民率军回到长安,休整两个月后,于武德四年又率军东征洛阳王世充。王世充不敌,乞求河北窦建德来援。面对王、窦两大势力,李世民集中主力与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决战,通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战,一举击溃窦建德,并且生擒窦建德。王世充闻风丧胆,出城投降。统一全国的战争,至此取得决定性胜利[5]。 玄武门之变 (详见“玄武门之变”词条) 李唐建国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建成于武德元年(618年)被立为太子,留存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逐渐萌生了染指皇权的野心。而秦王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5]。 唐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侵,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让他代替李世民率各军北伐,李元吉则请求派李世民手下大将充实自己的军队。二人密谋趁机埋伏刺杀李世民。而此事被李世民暗中得知,便与其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商议,决定发动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于六月初三向高祖李渊呈上密奏,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阴谋。初四,李世民暗中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在玄武门埋伏士兵。 李渊的嫔妃张婕妤暗中得知李世民上表内容,告知李建成,但李建成认为自己军队防备已经很周密,应亲自参见高祖查询一番,于是与李元吉一起入宫,走向玄武门。二人走近时察觉到情形不对,想立刻调头返回。李世民从后面叫他们,一箭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领骑兵七十余人随即赶到,将李元吉射杀。而守卫玄武门的士兵与李建成、李元吉的士兵奋力交战了很久。 此时高祖李渊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穿着铠甲,直接来到李渊所在的地方,李渊大惊,尉迟敬德称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已举兵诛杀了他们。大臣萧璃和陈叔达也上奏称李建成与李元吉没有反隋的义举,对天下也没有功劳,秦王功盖寰宇,天下归心,应立他为太子。 当时宿卫军、秦王府兵与东宫,齐王府的士兵还仍然在交锋,尉迟敬德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书,命令各军都由秦王处置,李渊答应了。李渊又派人到东宫通报各将士,将士们听后便各自逃散。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初八,李渊颁下诏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次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4]。 执政时期 ![]() 2520次播放00:46 百家姓:王立群教授故事分享“房谋杜断”原来与唐太宗有关啊~ ![]() 1081次播放02:42 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看唐朝建国到贞观之治用了多少年,网友:强 ![]() 192次播放04:28 “小鸟依人”最早居然是形容男人,典故还是出自李世民,有点意思 ![]() 131次播放01:46 论语_房谋杜断 贞观之治 (详见“贞观之治”词条) 在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有了发展,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米斗不过四五钱”“民物蕃息”,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为政举措 第一,唐太宗采用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注意广开言路,虚纳谏言。为了兼听博采,他还在制度上做了一些改进,把封建时代“君臣相得”的现象制度化。 第二,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和宰相的首要职责,十分留意各种有用之才。他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备和实施,新设弘文馆,储备天下文才。 第三,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及其他令、格、式,立法空前完备。他注意带头执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强调刑赏要分明,不徇私情;量刑要慎重,要经过会审和多次复奏。 第四,面对因隋末战乱所致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情况,唐太宗继续推行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注意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兴修水利,增加户口,发展生产。同时大力戒奢崇简,精简机构,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约财政开支。 第五,唐太宗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突厥、高昌等进行武力斗争,维护了边疆的安宁,打开了民族交往的通道,创造了民族融合的条件。在以“和亲”等友好相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5] 外扩疆域 渭桥之盟 (详见“渭水之盟”词条)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登上帝位,梁师都(地方割据者,称帝于朔方郡)乘此时太宗地位尚未稳定,策动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进攻唐朝,长安戒严,形势甚危。 颉利可汗很快进兵至渭水便桥之北(今陕西成阳东),同时又派执失思力入长安见李世民以观察虚实,并施加威胁。面对严峻形势,李世民带少数人亲自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指责其背信弃义。此时李世民已在渭水边布下漫山遍野的疑兵。同时,唐太宗对突厥采取了妥协政策,送给其大批财物绢帛,与其订立盟约,约定两国和平相处。颉利可汗摸不清唐军虚实,不敢轻易浪战,所以接受财物撤去。[5] 灭东突厥 (详见“唐灭东突厥之战”词条)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李世𪟝、柴绍等人征讨东突厥,其中李靖统兵几次大败突厥。不久后,李靖等人再次出战偷袭东突厥,薛延陀也同时开始进攻。颉利可汗应战仓促,大败,见状的其余东突厥首领纷纷投降。战果中的漠北由薛延陀占据,唐朝则占领了东突厥其它领地。[5] 天可汗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横扫大漠,平定东突厥,解除了来自北方最严重的威胁。这一战争的胜利,使唐朝声威远播,各族、各国纷纷遣使到长安朝贡。四夷君长请求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后太宗以玺书赐西北各国、各族君长时,均称“天可汗”。[5] 和亲吐蕃 (详见“唐蕃和亲”词条) 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多次入朝求婚,贞观十四年(640年),李世民册封了一位远支宗室女为文成公主嫁予他。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主婚,亲自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率部驻扎在柏海,亲自到河源来迎接,以女婿拜见岳父的礼节来参见李道宗,并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布达拉宫(后来毁于雷电、战火)。 当时唐朝盛行佛教,而吐蕃逻娑(今西藏地区)没有佛教,文成公主便建造寺庙来弘扬佛法,并建成了大昭寺,她与松赞干布亲自在庙中栽种柳树,柳树长大后就成为著名的“唐柳”。文成公主出嫁后也带去了很多唐朝的医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著作,还有大批珍宝、绵帛、手工艺品及谷物、蔬菜种子等。唐朝还送去蚕种及造酒、碾、础、纸、墨的工匠数百名,这些对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8] 设安西四镇 (详见“唐与西域诸国战争”词条) 大败东突厥后,李世民将目标转移到西域的收复和治理上,并在西域建立设置了由安西都护府统辖下的四座军事重镇。 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李世民派大将侯君集等人灭西域高昌国。高昌国国王麹文泰认为唐军无法穿越沙漠,结果侯君集率军成功穿越沙漠,直抵高昌,麹文泰听说后恐慌而死。侯君集趁机在麹文泰的出殡仪式时偷袭,由于没有西突厥的援助,麹文泰的儿子麹智盛不得不向唐朝投降。九月,唐朝首次建立了在西域的统管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位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派郭孝恪攻打西域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郭孝恪以焉耆国王龙突骑支三兄弟的其中一个龙栗婆准当他的向导,成功俘获国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打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社尔先攻焉耆,逼迫龙薛婆阿那支放弃焉耆,社尔将其擒杀后拥立龙薛婆阿那支的堂兄龙先那准为焉耆新国王。然后大败龟兹,以国王白诃黎布失毕的弟弟为新国王,在于阗等国开始向唐朝进贡后,撤军。同时,唐朝建立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为“安西四镇”,并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3][6][1] 征讨高句丽 (详见“唐灭高句丽之战”词条)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第27任君主荣留王高建武计划诛杀凶残的臣子渊盖苏文,被渊盖苏文反杀。荣留王死后,渊盖苏文拥立荣留王侄子高藏为第28任君主高藏王,其自封为“大莫离支”,进行摄政。 李世民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先假装与高句丽交好,册封宝藏王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然后趁其不备再进攻。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善德女王上书唐朝称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坚定了李世民攻打高句丽的决心。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与太子李治、重臣长孙无忌等一同亲征高句丽(东北亚古国)。其中,令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等人率兵四万余人渡黄海向平壤进攻。派英国公李世𪟝、江夏王李道宗等人率步骑六万余人向辽东进军。同时令契丹酋长于勾折、奚酋长苏支、新罗王金善德、百济王扶馀义慈等诸国君长领兵助战。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直接攻打高句丽国都平壤,但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受阻。此后李世民仅对高句丽进行小规模袭击。唐朝与回纥等铁勒诸部击灭薛延陀,设立燕然都护府后,开始集结水陆大军,准备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打高句丽,但由于唐太宗于649年去世,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高宗李治派军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6] 人物逝世 传位 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畋猎,逐渐失宠。太宗的弟弟李元昌因为行为不端几次被太宗责备,于是怂恿太子造反,太子岳父侯君集等也多次劝说太子造反,李承乾同意起兵弑父,由于李元昌提前作乱,事情泄漏。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废为平民,李元昌被赐死,侯君集等被处斩。 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太宗将其一同废黜。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6] 去世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在位23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五月壬申日,太极殿发丧,宣示太宗遗诏,太子李治即位,时年22岁。[6] 陵墓 李世民葬于昭陵,昭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公里的九嵕山上,九嵕山形势雄伟险峻,昭陵利用山峰凿成。 昭陵最早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当年长孙皇后病故,李世民命在九嵕山凿石为陵。贞观十八年,其下令正式营建昭陵,二十三年竣工。从贞观十年埋葬长孙皇后始建,直至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历时13年,规模宏大。 地面建筑遗迹分布在陵山周围,昭陵因山凿石为玄宫,从埏道至墓室深75丈(约250米),前后安置石门5道,墓室内部“闲丽不异人间”,傍山缘崖修有栈道,直达玄宫门。 北面有祭坛和司马门址(或称“玄武门”),门内原有14尊“蕃酋”石雕像。门内东西庑浮雕有6匹太宗生前战马(亦称“昭陵六骏”,战马名分别为“飒露紫”“拳毛蜗”“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祭坛遗址东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尚存。 陵山正南有朱雀门址和献殿址,所出鸱吻高1.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150千克。西南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为守陵官员、宫人住所。 昭陵南部还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已发掘10余座,如郑仁泰墓、尉迟敬德墓等。 昭陵为唐代石刻和书法艺术的室库,除石刻“昭陵六骏”外,许多碑头、碑侧和墓志周围都雕刻有精美的花饰,尤其是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书写的碑文,堪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9] 人物作品 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10]。晚年时期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6]。 人物评价 ![]() 7.4万次播放04:41 清华教授张国刚:为何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 《稽古录》,司马光著: 高祖举晋阳精兵,承亡隋之弊,席卷长驱,奄有关中,命将出师,扫除乱略,遂降李密.系建德、禽世充、翦黑阀、夷萧铣,六年之中,海内咸服。何成功之速哉?盖以太宗为之子也。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千古,驱策英雄,罔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汤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郡县.盖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惜其好尚功名,而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 译文: 司马光首先指唐高祖之所以在晋阳举兵,六年之中统一天下,成功之所以这么快,关键是有唐太宗这个儿子。司马光接着指出唐太宗的优点和功业在于:文武之才高出千古,善于用贤才、网罗英雄,喜欢用好的谋划,乐意听直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且在政教方面很成功,使盗贼化为君子,使处在痛苦呻吟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讴歌贞观之治,百姓富裕、衣食有余,刑罚基本措置不用。在军事上也非常成功,突厥的首领被擒获,北海一带都成为唐朝的郡县,自三代以来.中国之盛从来没有能像这样的。司马光还指出唐太宗也是自不足的,主要是唐太宗崇尚用功名治国,没有达到用礼乐治国的境界。而且对父子兄弟做得不够,还是有值得惭愧的地方。[11] 《贞观政要·政体》,范祖禹评(北宋良史,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助手之一) 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材略优于汉高,而规摹不及也,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悍,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译文: 唐太宗用武力拨正了隋朝的混乱,用武力战胜了残暴,他的才能略优于汉高祖刘邦,而建国的规模与气度却不如汉高祖。在恭俭上他不如汉文帝,但功业则超过了汉文帝。他的性格本来非常强悍,为人勇敢而不顾亲情,但能敬畏道义而喜。好贤人,能委屈自己以听从劝谏,能严格克制,努力为善,这就是缔造贞观之治的原因所在。[11] 《新唐书・太宗本纪》,欧阳修与宋祁著: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译文: 政治最完美的君主不世出啊,大禹拥有天下,传了十六代君主,仅有少康有中兴之功业。商汤拥有天下,传二十八代君主,而其中兴盛的号称三宗(即太宗太甲、中宗祖乙、高宗武丁)。周武王拥有天下,传三十六代君主,只有周成王、周康王之治与周宣王的功业,其余无所称道。即使《诗经》、《尚书》所记载的会有缺漏,然而夏、商、周三代共存续一千七百多年,传七十多位君主,其中卓然而显见于后世的,也就这六七位君主而已。可以说能够让天下大治的君主太难得了!唐朝拥有天下,传二十代君主,其中值得称道的只有三位,唐玄宗、唐宪宗都不能善始善终,只有唐太宗的功业强盛啊!唐太宗消除隋末之乱,可比商汤、周武;贞观之治,与周韧的成康之清相近。[11] 相关作品 相关影视 ![]() 5.7万次播放14:08 盘点:李世民八大扮演者,唐国强排第二,第一林俊贤演技最经典! ![]() 8526次播放06:14 盘点影视剧中各版本李世民,唐国强版气场强大,杜淳版气宇不凡
相关文学
展开表格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