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时,位居首功,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1] 贞观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基本信息
人物关系 ![]() 杜荷 儿子 ![]() 杜构 儿子 ![]() 杜楚客 弟弟 ![]() 李孝恭 同事 ![]() 房玄龄 同事 ![]() 高士廉 同事 ![]() 长孙无忌 同事 ![]() 魏徵 同事 相关合集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共24个词条3.2w阅读 ![]() 长孙无忌 唐朝顾命大臣 ![]() 李孝恭 唐太宗堂兄 ![]()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 查看更多 ![]() 唐太宗十八学士 共17个词条967阅读 ![]()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 ![]() 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 ![]() 于志宁 唐朝的宰相 查看更多 ![]()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人物 共19个词条3908阅读 ![]() 李渊 中国唐朝开国皇帝 ![]()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 尉迟敬德 唐朝开国名将 查看更多 ![]() 唐朝十八大学士 共18个词条336阅读 ![]()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 ![]() 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 ![]() 于志宁 唐朝的宰相 查看更多 ![]() 唐太宗时期宰相 共28个词条1917阅读 ![]() 萧瑀 唐朝初期宰相 ![]() 陈叔达 唐朝时期宰相 ![]() 李靖 隋唐时期军事家 查看更多 大事件 公元585年 出生 585年出生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公元605年-公元618年 首登仕途,不久弃官而归 隋朝大业(605年—618年)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于是用杜如晦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公元617年 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职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渊之子李世民的强烈建议下,李渊挥军杀入长安。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公元619年 随李世民击退刘武周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与宋金刚攻据太原,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前往讨伐,将刘武周击退。 ![]() 14:26 公元620年 随李世民先后攻破窦建德、王世充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王世充,而王世充又与窦建德联合,杜如晦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 ![]() 07:00 公元621年 任文学馆从事中郎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而且经常说到晚上。 公元626年 玄武门事变有功,进封蔡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十月,李世民论功,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 03:53 公元630年 病逝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但杜如晦最终还是病死,终年四十六岁。 ![]() 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杜如晦自幼聪慧有悟性,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隋朝大业(605年—618年)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于是用杜如晦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秦府高参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渊之子李世民的强烈建议下,李渊挥军杀入长安。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 简化像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与宋金刚攻据太原,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前往讨伐,将刘武周击退。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王世充,而王世充又与窦建德联合,杜如晦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李世民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时,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参赞军事,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 玄武政变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而且经常说到晚上。 ![]() 题跋像 ![]() 半身像 贞观之始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杜如晦在任内非常称职。 贞观三年(629年),因发生大旱,李世民让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于名山大川祈雨。同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建立台阁规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龄与杜如晦所定。二人在当时获得的赞誉非常高,被称为良相。 深受追念 ![]() 简画像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下诏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房谋杜断 ![]() 群画像 刀笔之吏 ![]() 与房玄龄等人画像 援救杜淹 李世民攻下洛阳之后,将要处死王世充的部下杜淹。杜淹虽然是杜如晦的叔父,但是向来与杜如晦兄弟不和,而且杜淹还建议王世充杀了杜如晦的兄长,并将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囚禁。尽管如此,在要处死杜淹的时候,杜楚客却出来求情,说同族中人相互残杀,太过残忍。于是杜如晦向李世民求情,饶过杜淹。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1] 《新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一》[5] 后世纪念 墓地 据《类编长安志》记载,杜如晦墓在咸宁县南三十里,但是已经被夷为平地,成为当地农民躬耕的土地。其墓碑铭文为杜如晦好友、书法家虞世南所撰,但墓碑已经被损毁。 人物评价 李世民:①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②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1] 房玄龄: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褚亮: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李绛:①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②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颎则理,用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则理,用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2] 刘昫:①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②肇启圣君,必生贤辅。猗欤二公,实开运祚。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3]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4] 宋祁: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5] 司马光:唐代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6] 曾巩: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孙承恩:蔡公睿姿,明决果断。辅相真主,戡定祸乱。相资共济,协恭和衷。治登太平,令名无穷。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李廷机:定乱不言功,帝独称房杜。[7] 林时对:国之任相,犹室之任栋;用匪其材,鲜不颠覆。虽云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然转亡为存、图危于安,不乏斡旋补救之术。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古来旁求爰立、或取诸梦卜、或起自屠钓,咸能光复启宇,祀夏配天。无论汉、唐、宋全盛,萧、曹、丙、魏、房、杜、姚、宋,洎韩、富、范、欧、司马诸公,克奏戡定敉宁之略。……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8]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 影视形象
展开表格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28] [2]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07] [3] 《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 ·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26] [4]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30] [5] 《新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一》 ·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12-26] 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