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庄文皇后 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先后辅佐前清三代帝王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侄女,顺治帝生母。部分书籍称其为“大玉儿”,遂被后世延用。[2] 天命十年(1625年),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为福晋,双方再度联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木布泰由西永福宫福晋册封为西侧福晋,汉文称庄妃。崇德三年(1638年),布木布泰生下皇九子福临。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布木布泰被尊为“皇母庄妃”和“圣母”,但无皇太后身份。顺治八年(1651年)福临亲政,为皇母庄妃屡上尊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第三子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布木布泰被尊为太皇太后,徽号为昭圣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昭圣太皇太后崩逝于紫禁城慈宁宫东南围房,享寿七十五岁。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文皇后。[2] 孝庄文皇后先后辅佐前清三代帝王,对满族的入关,灭明帝国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发挥极大的作用。又礼遇汉人,吸取金、蒙古之教训,并对西方知识极为尊重,对康熙帝起极大之启蒙作用。 基本信息
冯建勇教授编审专家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 人物关系 ![]() 博礼 母亲 ![]() 爱新觉罗·皇太极 丈夫 ![]() 爱新觉罗·福临 儿子 ![]() 固伦淑慧长公主 女儿 ![]() 爱新觉罗·雅图 女儿 ![]() 固伦端献长公主 女儿 ![]() 博尔济吉特·吴克善 哥哥 ![]() 满珠习礼 哥哥 ![]()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姐姐 ![]() 莽古斯 祖父 ![]() 爱新觉罗·玄烨 孙子 ![]() 孝献皇后 儿媳 ![]() 孝惠章皇后 儿媳 相关合集 ![]() 清朝时期的27位皇后 共27个词条2.9w阅读 ![]() 孝烈皇后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 ![]() 孝端文皇后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的妻子 ![]() 孝庄文皇后 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查看更多 ![]() 崇德五宫 共5个词条2686阅读 ![]() 孝端文皇后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的妻子 ![]()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敏惠恭和元妃 ![]() 孝庄文皇后 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查看更多 大事件 1613年 出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布木布泰出生。 1625年 嫁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 ![]() 2 1627年 位居次位 皇太极正式即位后,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未有东西宫福晋的形式,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哲哲大福晋。 1632年 降至三位 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降到第三位。 1634年-1636年 后宫地位反复下降 这一时期,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反复下降。 1636年 受封庄妃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1651年 尊为太后 顺治八年(1651年),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 7 1661年 尊为太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世祖驾崩,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布木布泰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1688年 逝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昭圣太皇太后病危,康熙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最终昭圣太皇太后逝世于1688年1月27日,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55万次播放17:13 孝庄:她并不受皇帝的恩宠,如何爬上权利的顶峰?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作为其亲姑姑哲哲的代孕替补,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正式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未有东西宫福晋的形式,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哲哲大福晋。 ![]() 朝服装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降到第三位。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为固伦淑哲长公主)。 后金天聪八年八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嫁皇太极为侧妃 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给大臣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不久宠冠后宫。 后金天聪九年七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嫁皇太极。 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反复下降。[1] 受封庄妃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布木布泰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在后宫中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只有她姐姐宸妃。 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即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 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宫-永福宫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1638年3月15日)在盛京皇宫的永福宫生皇九子福临。[2] 尊为太后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 ![]() 年轻时期的画像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帝福临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布木布泰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昭圣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因病去世 ![]() 17万次播放05:01 孝庄下葬之谜,康熙为何将祖母停尸37年?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吗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圣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 画像 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 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劝降经略 ![]() 627次播放02:29 国史演义:厉害!洪承畴坚决不愿投降,孝庄用“人参汁”轻易劝降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此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有争议。 立储风波 ![]() 雕像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 但最后皇位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主仆情深 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姑,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 下嫁之谜 ![]() 15万次播放05:30 孝庄到底爱没爱过多尔衮?深度解析孝庄城府有多深,慈禧都佩服! ![]() 1877次播放03:06 古诗明确记载,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专家却说那不可信|经典传奇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母子斗法 ![]() 9.2万次播放01:44 康熙眼里慈祥的奶奶孝庄,为啥儿子顺治却深深厌恶她?原因很尴尬 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而福临恰恰不喜欢这位皇后,且这位皇后爱嫉妒。福临无法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顺治十年(1653)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 董鄂氏被接入宫中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要册立董鄂氏为皇后,这一切造成了母子间的隔阂。后来董鄂氏去了,他甚至把一切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 培养孙儿 ![]() 274次播放01:42 孝庄对康熙一生影响到底有多大?从康熙做的这几件事,就可以看出 在“独嗜图史”的孝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嗜好伴其终身。他“矢志读书”,“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一捧起书本,几乎忘掉一切。保姆朴氏担心他年龄太小,读书过多而有伤身体,不止一次将书藏起,希望能使他休息一下。但他一经发现,便立刻索回,继续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对于孙儿的勤奋苦学,孝庄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忧喜掺半,不无责备地对玄烨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呢?” 玄烨继位初期,有一天,当着众臣之面,孝庄问玄烨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烨答道:“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决意做贤明之君,富国裕民的强烈愿望,显示出孝庄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3]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后妃》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 355次播放04:06 孝庄实际上是一个很谦让的人?陈涛现场科普,长知识了|回声嘹亮 康熙帝: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雍正帝: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赵尔巽: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杨珍: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苏跃:皇太极把她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历代女子中,我对孝庄敬重有加,其贤德为后宫争相效仿的对象,其才能卓越,又为正统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 19万次播放08:45 孝庄太后城府有多深?不仅轻松铲除鳌拜,更是成就了千古一帝康熙 ![]() 4379次播放01:26 12个回眸便是大玉儿的一生!【宁静|孝庄秘史】 ![]() 265次播放02:19 看康熙王朝,不得不看孝庄的戏,不得不称赞斯琴高娃老师的演技!
展开表格 参考资料 [1] 历史上的皇太极,真的是爱海兰珠胜过爱孝庄么?[引用日期2020-01-08] [2] 孝庄:一个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引用日期2020-01-08] [3] 孝庄文皇后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引用日期2020-01-08] [4] 《大清江山之龙胆花》侍女苏茉儿华丽变身[引用日期2020-01-08] [5] 清东陵 · 清东陵[引用日期2021-1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