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66)
这一条论治温病之法。对于温病,《内经》上既有汗下两法,也有刺法,也就是用针灸的方法。治温病,有五十九穴可刺,这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是继承《内经》的。这五十九穴还不一样,一个出于《灵枢·热病》篇,一个出于《素问·水热穴论》篇。也就是说,“可刺五十九穴”在《内经》里面可见于两篇。我们查一查这两篇不一样,只有十八个是相同的。有什么不同呢?《灵枢·热病》篇的在四肢,《素问·水热穴论》篇的穴不在四肢,区别主要就在于四肢这个部位。这样来看,我们刺热病,剩温病,应该根据《灵枢·热病》篇。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篇的刺法都是刺手足的穴位,是能解热的,而《素问·水热穴论》篇在四肢的穴位就很少了,对于解热是不够的。这是张介宾(景岳)的见解,我也同意。咱们不管这个,就说民间疗法。比如说,我在营口学中医的时候,济生堂很多大夫挂牌的,夏天的时候,来了一个石淋病人,他已经昏迷了,抬着来的,高烧。那个老中医大夫很麻利,把袖子一挽,针就掏出来就给放血,能看到尺泽、委中部位的血出得像油似的,挤了半天,才出了一点很黑的血,老大夫说还得出,赶紧再放血,病人的眼睛就睁开了,后来见好,热就退了。可是,中医这个急救的方法已经失传了。 有一次,我参加北京市的几所学校,我们有个同学姓牛,很牛,牛老,牛泽华牛泽华先生是我国三大金针之一,他扎针很好,都是学员,都在一起学习,不分老少,关系很好。他那个学校里面有一个清洁工,扫扫地,擦擦桌子,突然发病了,肚子疼,疼得不得了,气上冲胸,晕倒了,不行了,怎么办?牛泽华,牛老说:“赶快架过来。”他对中医看病有办法,有把握,真是很令人佩服。牛老对着鼻中隔外面,一针就下去了,还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人脸色惨白,邪热郁闭在里面。”过了一会儿,汗哗哗地就流出来了,脸马上就变过来了,眼就睁开了。牛老问病人怎么样,病人说:“我好点了,现在难受的是,我吐也吐不出,拉也拉不出去。”我这个人就好问:“你怎么扎这里面?”牛老看着我说:“这就是素髎。我扎这个就是经验。素髎是督脉和任脉的交接点。一扎这个,任督二脉通了,阴阳也就通了。中医的针灸汤药疗效,我是亲眼看到的当时,很多的大夫都犯傻了。牛老一针,一针定乾坤。你不信,就扎这个素髎,急救很快。(扎人中,扎素髎),温病要刺五十九个穴,那是有道理的,刺法可以急救,汤药太慢,还可能缺药。怎么办呢?这个你有啊,你拿针就扎啊,因为我不是搞针灸的,所以这五十九穴,大家看看就得了,也可以看看内经,穴都有名了。成无己注也有,提到了廉泉、发髻、新会穴、 天柱、风池,都有名了。
【素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穴名解说】 【素髎 穴】隶属督脉。出处<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鼻准、准头。
【释名】素,有本始的意思;髎,指穴位。人之胚胎,鼻先结形,为人身本始,故名。又释“素”为白色,肺开窍于鼻,属金而应白色。穴居面部正中鼻端,故又称面王、鼻准、准头。
(1)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
牛泽华,河北省涞水县人。曾任北京中医学会针灸委员会委员,一生专攻针灸,擅治内、外、妇、儿各科,常用“放血疗法”和“水罐方法”治病。 刘渡舟先生讲课,说到针灸之功:说当年医学院上课,有位“金针牛泽华”,一日校工突然晕厥仆地,面白如纸,群医束手。牛老挽袖取一根金针,从人中上方鼻根处向上直扎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