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中的哲学

 书柜茶室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谋略家、商人。他协助勾践击败吴国,成为越国君主,功成名就 。就在这时睿智的范蠡辞职归隐 。他为什么如此行举呢?因为他深知官场之道中“伴君如伴虎”,加之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啄,是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之人。他还劝说大臣文种要及时引退,当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后果。可文种不信这一套,结果落得被迫自尽的下场!

反观范蠡及早离开了是非之地,携西施泛舟太湖,尽享人间乐趣。最后到山东定陶从事畜牧业生产,发家致富,“资累巨万”。成名闻遐迩的陶朱公。

陶渊明,东晋末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四次出仕皆无功而返,决意辞官回家,不为“五斗米折腰”。人到中年的陶渊明看到了官场上的“腐败”,小官小贪,大官大贪。他要离开这肮脏之地,去寻找一块干净的乐土。不如归隐田园,躬耕自资,在庭园中随意采摘菊花,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味道。

陶渊明梦想一个世外桃源的生活。他在退隐后,写了两篇著名的散文,《归去来兮》和《桃花源记》。前篇叙述了他辞官归田的原因,表现对家乡的热爱,鞭笞了官场的黑暗,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桃花源记》借一个渔人无意中发现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为陶渊明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隐”字含有做人的哲理,它关系到一个人生命走向。

范蠡凭着智慧的头脑,看到时局的风险,及时避让,及时掉头,故能走向坦途。

陶渊明的“隐”,是不与小人为伍,一身正气,廉洁为民。就是要太平,无论老人小孩都能安逸愉快。这样看来“隐”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计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