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家*散文】酒和下酒菜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会喝酒的人,因为一喝就会脸红,可是,当年大学毕业,吃“散伙饭”的时候,我却一杯一杯地和同学们干杯,然而,奇怪的是,我却是越喝越清楚,脑子一点也不糊涂,青葱的大学岁月,一点一滴,全部在脑海中回旋,越来越清晰。
   直到这时,才明白,“酒不醉人人自醉”,那的确是真理。
   直到这时,才明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已经深深印刻在脑子里,不是你想忘记,就能随便忘怀。
   直到这时,才明白,选择用“酒”来让自己“醉”,从而使得自己“忘”的人,真是傻到了极点,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情,不是说“忘”就能“忘”的。
   微醺的状态,是最美好的,这种时候,最适合从脑海中搜索出那些已经快要淡忘了的陈年往事,把它们拿来下酒,于是,就算脚下的步伐已经蹒跚踉跄,就算嘴里的舌头已经打结,说不清话,但是,脑子,却是越来越清楚,那些你以为已经消散如云烟的往事,件件都重新涌上心头。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此时咀嚼起来,因为沾上了酒气,所以,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由于自己不常喝酒,所以也很少看别人喝酒,直到吃“散伙饭”的那次,我才知道,原来,喝酒时候的样子,还有这么多种,真是一人一种姿态啊。
   有个来自东北的同学,是个女生,长得斯斯文文的,平常总是显得极其优雅、大方,可是,没想到,一沾上酒,居然变得豪放无匹,尽显东北人的豪爽,那种“一口闷”的样子,真是要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她一句,“真是条汉子”。
   除了豪饮的人,一位来自广东的男生,却尽显南方人的细腻。这大概和广东人喜欢一口一口细细品茗功夫茶有关系吧,所以,这位男生喝酒的时候,竟然也总是浅浅地抿一口,咂摸一下滋味,然后还不忘客气地劝一下:“大家随意,大家随意。”别看他平常在校园里风风火火地,还喜欢健身,练得腹部凸起了几块肌肉,可是,到了喝酒的时候,才显出原来他也是一个心细如尘之人呢。
   看来,酒的确是力量强大的显形剂啊,任你意志刚强似铁,几杯酒一下肚,便会原形毕露了。一喝酒,就能把人的性格给完整地体现出来了啊,不管平常隐藏多深,遮掩多好,一灌酒,本性显露无疑。可不是嘛,当年那位白娘子多大的道行啊,仙山盗草、水漫金山,可是,几杯雄黄酒下肚,就全然忘记了要保持自己端庄秀丽的形态,把长长的蛇尾巴,给露了出来。
   还好,毕竟,我们都是读书人,不会喝得敲凳子、拍大腿、钻桌子;不会喝得上吐下泻、口出污言秽语;不会喝得酩酊不醒,横卧街上……看来,喝酒之后的形象,大家还都算过得去,至少还像个人样。
  
   自从那一次之后,我便想:究竟怎样,才算是喝酒的最高境界呢?是像武松那样,豪饮狂歌,自视甚高,不肯听人劝,非要多喝几碗酒,临了还撒个酒疯,打死个把老虎之类的猛兽;还是像毕卓那样,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酒杯,把自己泡在酒缸里,糊里糊涂地就觉得此生无憾了;还是像曹操和刘备那样,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就算喝一杯酒也要勾心斗角,相互试探,刘备还要用打雷来掩饰自己心慌掉了筷子……
   这些都是传说中的人了,看看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呢?有的人喝酒要准备很多下酒菜,与其说喝酒,不如说是在吃菜,喝得杯盘狼藉、满嘴流油,这样的喝法未必就是上乘的。只要能够喝得尽兴,约上几个知己好友,就算只有几粒花生米、几块豆腐干,能和朋友们天南海北、促膝长谈,也一样能够喝得快活、喝得自在。当然,我心目中最有境界的喝酒方式,还是像李白那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自一个人自斟自饮,快活逍遥,怎么,你觉得他这样无人相陪,过于寂寞吗,怎么会呢,喝到醺酣之时,大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啊,有明月做伴、影子相陪,怎么还能说是寂寞呢?
   至于下酒菜,大可不必那么复杂,拾掇一桌子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那就品不出酒的真味来了。真正高雅的下酒菜,是以上乘的风景,配上香醇的美酒。
   春天的时候,在开满鲜花的树下饮酒,任酒杯里随意飘落几片粉粉的桃花、白白的梨花,在满天花雨之下,笑看满园桃红柳绿,岂不是赏心悦目之事?
   夏天的时候,在园子里搭上凉棚,任它骄阳似火,独自在绿荫中浅斟慢饮,笑对池塘里那翩然起舞的荷花,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消暑降温的好方法啊。
   秋天的时候,用菊花酿成佳酿,对着空中那轮寂寞的圆月,饮尽一整个清秋,此时一阵凉风袭来,西风卷起红叶,一鹤排云直上,顿觉精神爽朗,“便引诗情到碧霄”。
   冬天的时候,如果在屋子里,点上空调,抱上热水袋,喝着酒取暖,顺便欣赏窗外那飞扬的雪花,虽然也不失为一件惬意的事情,但是,我却觉得,不如与大自然更亲密些为好。此时,如果能够抱着微温的烈酒,信步走在小路上,任凭狂风在耳畔呼啸,任凭雪花在身前身后飞旋,与高耸挺立,不畏严寒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打个招呼,这样才是真正的豪爽啊。
   如此可见,无物不可下酒,真正美好的下酒菜,就是鲜花,就是清风,就是明月,既然如此,又何必追求“三菜一汤”。
   经常会想,那个关于煮雪的传说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果将雪扫在罐子里,埋入地下若干年之后,真的还能保留雪花刚刚飘洒在大地之时的那份清纯和甘冽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类似的方式,保存一些别的东西呢?
   比如,在八月桂花香的时候,找一个空瓮,把中秋月明那天的桂花香,保存起来,在桂花凋谢的时候,打开瓮盖,继续享受那一份馨香。
   又或者,当我们还处在青涩的豆蔻年华的时候,把初恋的羞涩放在精美的盒子里,等到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再打开盒子,用我们仅剩的几颗牙齿,慢慢咀嚼青苹果的味道。
   如果这一切都可以,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让李白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时候;让张九龄在感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时候;让苏轼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让张先在欣赏“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时候……让他们把欣赏到的月光装起来,用他们那把最挚爱的酒壶来装,和葡萄美酒装在一起,留存一千年、两千年……一直等到后人再次打开酒壶的时候,那用月光酿成的美酒一定已经酝酿到了恰到好处,这时候,我们便可以用满怀的诗情来温酒,和千年前的祖先一起共饮这一份历史的陈酿。
   其实,或许我们已经做到了,翻开书卷,阅读那一首首隽永的诗歌,难道你不觉得这就是先人们用月光和美酒一起酿成的旷世绝品吗?他们把月光和美酒放在一起,再和上自己那浓浓的诗情,用文字这种千年不会变质的“酒曲”,酿成了一首首的“佳酿”。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我每每读到一首好诗的时候,便会觉得整个人如同腾云驾雾一般,有一种欲仙欲死的感觉呢,难道,这种感觉和饮了一杯美酒,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诗,成就了酒;酒,酝酿了诗;“诗”是最好的下酒菜,喔,不,应该说“诗”就是“酒”。
   古人饮酒的时候,是离不开诗的。《南史》里曾经这样评价袁粲,说他:“粲负才尚气,爱好虚远,虽位任隆重,不以事务经怀,独步园林,诗酒自适。”你看,“诗”和“酒”是放在一起提的,它们缺少了一样,都不能造就袁粲那独特的气质。
   文人聚会,人头攒动,觥筹交错,吆五喝六,热闹异常,这个时候,自然少不了诗和酒。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就曾经写到:“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看来,如果写不好诗,就会罚酒,我不禁会想,像李白这样嗜酒如命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会因为想要故意多饮几杯,而假装自己做不了诗呢?不过,应该不会吧,以他的个性,我倒是更相信,他会借着七分酒兴,写上一首旷世绝作,然后趁着三分醉意,夺过别人手中的杯子,把酒往自己的嘴里灌。
   朋友离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逢,绵绵愁绪,款款祝福,都借着酒和诗,尽情倾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手握一杯离别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这样的伤感情绪下,能做的,也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了吧。
   对于我们来说,读诗的时候,是否也能感受到,从文字中慢慢蒸腾起来的,那浓浓的酒气呢?
   读不同诗人的诗,就好像是饮了不同的美酒,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比如,读苏轼的诗词,想象着关西大汉弹着铜琵琶,打着铁棹板的样子,就好比是往嘴里灌大口的烧酒,虽然辣嘴辣心,但还是忍不住会大呼过瘾。
   读李清照的诗词,却好比是喝用糯米酿成的甜甜的米酒,甘冽清醇,但是后劲十足,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就沉醉其中,等到发觉的时候,已经“未成沈醉意先融”,于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涌上心头。
   至于读陶渊明的诗歌,最好是用自酿的淡酒,酿酒的原料,最好是那些自己耕耘收获来的粮食,这样才能体会到归园田居的豁达和恬适,如果能加上些菊花或者是桃花,那就更棒了。饮菊花酒的时候,或许能让你“悠然见南山”,而品桃花酒的时候,就更妙了,或许能真的“穿越”,在桃花源中走上一遭。
  
   也许有人会问,写文章的人啊,你还真的不是一个真正的酒客,怎么说了半天,说的都是“下酒菜”的问题啊,既然说“喝酒”,那么自然应该讲讲“酒”的问题吧。
   是的,这话不错,值得用大自然中的美景作为下酒菜的“酒”,自然也不应该是凡品。
   酒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乙醇”,可是,它却偏偏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让古今中外的人,全都为它痴狂。
   中国人对它,自然也是十分喜爱的,杜康、杯中物、冻醪、壶觞、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绿蚁……这些都是曾经出现过的酒的代名词。可见,人们对于酒,有多么喜爱了。
   可是,时至今日,饮酒的人有了一个认识的误区,那就是,酒是越贵越好,而且,如果是舶来品,那就更妙了。可是,他们忽略了,我们买酒,究竟是买那盛酒的瓶子,买那一个小小的商标,还是买那商标上更加微小的外国字呢?
   都不对,我们买的是“酒”本身。
   既然如此,那么仅仅关心价格和原产地,岂不是有些买椟还珠的意思呢,得不偿失啊。
   世上的酒,既然是已经发明了,而且流传到现在了,就应该是各有它们的妙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乎它的名字是叫“茅台”、还是“五粮液”。同样,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造酒的与之不同之处,所以,干吗要斤斤计较它的是不是来自外国的洋酒呢,是不是人头马XO或者干邑,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酒本身。
   很讨厌世人给酒划分等级和品味,那是把人类自己的世俗的等级观念强加到了酒的身上。为什么啤酒、米酒就代表廉价啊,为什么红酒、香槟就代表高贵啊?这样的划分档次,是毫无道理的。
   所以,我觉得,所有的酒,都是好酒。据说,酒的诞生,就是杜康按照神人的指点,酿造而成的,如此看来,酒这个东西,在诞生伊始,就是粘着仙气的,自然,并非凡品。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下酒菜的问题。喝不同的酒,要搭配不同的下酒之物,在不同的场景下,要饮不同的酒。
   比如啤酒,在现代社会,这恐怕是最常见的一种酒了吧。它就特别适合三五知己,在小排档之上,随意点几个小菜,边说边聊,喝酒吃菜是次要的,交心才是真的。又或者,和朋友一起观看体育比赛,看到兴起的时候,抓起酒瓶一顿猛灌,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火热的赛场一般。
   对于葡萄酒,很容易就会让人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诗了,其实,诗人画蛇添足了,不是“夜光杯”,“夜光”就够了。你可以选择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之下,哪怕只是用普通的玻璃杯盛酒,在氤氲的月色下,也一样能让人看到琥珀一样的光泽。又或者,你可以选择在柔和的烛光或者灯火下,和佳人对面而坐,烛光晚餐,在红酒的映衬下,灯下看美人,一定能别有一番情趣。
   黄酒,是最适合在亲人聚会的酒宴上饮用的了,它没有经过蒸馏,所以酒精的含量比较低,不至于让人很容易就喝醉,败了酒兴。绍兴的黄酒是出了名的,在酒席宴上,端上一坛子花雕,既活跃了酒宴的气氛,又不容易惹事,多好啊。
   至于白酒,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是独自一人喝闷酒时候的最佳选择。当人们遇到不顺意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情场失意之时,这时,便往往就会抱着一瓶白酒猛灌,试图要让自己“一醉解千愁”。殊不知,“酒入愁肠愁更愁”,换来的结果,往往只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根本不能起到解脱的效果。
   所以,这样饮用白酒,只是对于白酒的一种误解,白酒,不是用来抚慰小儿女的情怀的,而是用来抒发大英雄的志向,壮英雄胆的。
   当年在易水边,燕太子丹给荆轲送行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喝的是什么酒,我想应该是白酒,只有白酒,才能更好地衬托出壮士的悲壮,衬托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惨烈。
   当年关公刮骨疗伤的时候,不知道他喝的是什么酒,我想,也必然是白酒。只有白酒的烈性,才能让关公那英雄气陡然而生,从容面对疼痛,泰然处之。
   当年李白装疯卖狂,大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时候,我想,他必然也应该是已经把白酒喝了个够的,否则的话,他又怎会有如此的洒脱,连天子的召唤都敢不听。
   所以,在我看来,酒,都是好酒,问题是,在何种场合下饮,和什么人饮,此中玄机颇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最重要的,便是下酒菜,以菜肴零食下酒的,是普通的人;以花木美景、明月清风下酒的,是清雅之人;而以诗歌、诗意和人生中的美好回忆下酒的人,才是真正会饮酒,懂得酒中三味之人啊。
   今天,你喝了吗?今天,你拿什么下酒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