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盟★散文』吴侬软语说吴歌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联盟★散文』吴侬软语说吴歌 吴歌,顾名思义,就是流传于吴地的民歌。顾颉刚先生曾经在他的著作《吴歌小史》中说:“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他文中所说的“这一带”,毫无疑问,就是指的“吴地”。那么“这一带”究竟有多大呢?一般来说,就是指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吴语地区,苏州是它的中心。也就是说,吴歌是与吴方言有着密切关系的,它是广泛流传于吴方言区的一种民歌民谣,可以算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人提起苏州的时候,无不想起江南水乡、苏州园林,苏州那旖旎的风光,吸引着世人,“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之地,斜风细雨,娟美俊秀,阡陌纵横,乌衣巷里有燕子轻飞,乌篷船轻漂在弯弯的小河里,真是让游人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啊,难怪有人要赞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要了解吴歌,首先必须要了解吴地;要了解吴地,首先必须要了解苏州。
   然而世人都认为自己已经对苏州足够了解的了,却殊不知,他们所知道的,并不是苏州的全部。就好像刘半农先生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所作的序中说的那样:“不料中国人无人不爱玩苏州,而求其所以爱玩苏州梦寐难忘者,无非是寒山寺的钟声,虎丘山的香冢,其下焉者,则玄妙观前吃板茶,金阊门里骑驴子,把天上无双人间不二的吴侬白苧之歌一扔扔到了青旸港里,这不但是苏州人要气昏,便是我们附庸于苏州的人也要愤愤不平。”
   刘半农先生的这段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其实,要是听懂了刘半农先生所说的这番话,就算不能对吴歌有所领悟,至少,也可以对苏州能够有所了解。
   对于“寒山寺”和“虎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那是苏州著名的景点,每日里都是游人如织的。“玄妙观”,则是一座庙观,位于苏州中心地区的观前街上,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276年,所以说,它也算是见证了苏州的发展了。对于“金阊门”,可能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吧,其实,它是苏州的一个城门,据说,苏州有金门、阊门两个城门,因此,历史上也有用“金阊”来指代苏州的。而“青旸港”呢,恐怕大家就更为陌生了,苏州处于江南水乡,自然是河道纵横的,“青旸港”便是其中之一,在《明史》中,有一篇志,名为《河渠六》,就曾提到了“青旸港”这个名字,“苏、松诸郡干河支港凡数百,大则泄水入海,次则通湖达江,小则引流灌田。今吴淞江、白茆塘、秀州塘、蒲汇塘、孟渎河、舜河、青旸港俱已告成,支河数十,宜尽开浚。”由此可见,这“青旸港”也属于苏州的河道之一。
   那么这个刘半农提到的,要被人扔到青旸港里的“吴侬白苧之歌”又是什么呢?白苎歌,其实就是白纻歌,清朝支机生的《珠江名花小传》中有这么一句:“愁频不解解风波,禁得消魂《白苎歌》”,这“白苎歌”,或者说是“白纻歌”,其实是乐府吴舞曲之名,它始于晋代的“白纻舞”,南朝时候,有沈约曾著《四时白纻歌》。在文中,刘半农就是用这“吴侬白苧之歌”来指代吴歌。
   从刘半农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信息,其一是,吴歌在刘半农身处的那个年代,已经很少有人想到,有人提起了;其二是,吴歌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晋代。
  
   如果不了解吴歌的源头,是不能真正懂得吴歌的,那么,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这吴歌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这个世上最早的一首吴歌,是哪一首呢?这个问题,恐怕是很难考证了吧。不过,陆侃曾经撰文说,他认为世上最早的一首吴歌应该是产生与公元前七世纪的《诸减锺》。对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很难说得清楚,不过,虽然历史已经久远,我们依然还是能够从各种文献资料中,窥探到吴歌那最原始的风貌。
   在西汉末年刘向所著的《说苑》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首百越民歌,叫做《越人歌》,据说,这也是一首吴歌。当时的楚人听不懂这首歌究竟唱了一些什么意思,于是,就请人翻译了过来,译成了楚国的语言,即:“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是一首臣子取悦于王子的歌,只可惜,看着翻译成楚国语言的歌谣,无法探知其本来面目,也无法证明,它究竟是不是一首用吴语演唱的吴歌。
   同样,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关于吴歌的叙述,当孙皓被掳之后,晋武帝问他,是不是会唱那种南人常常唱的《尔汝歌》,于是,孙皓为了讨好晋武帝,当即唱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可惜,就算当时孙皓真的用了吴歌的曲调,其所填的词也已经是中原通用的话语了,从中,看不出什么吴语的特色,从这首歌中,我们还是看不出,吴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非常遗憾,《诗经》收录了十三国风,但是,主要都是北方的歌谣,并没有吴歌,这样的话,我们也无法探知,在《诗经》兴盛的时代,是不是已经诞生了吴歌。
   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吴地的中心定在了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吴歌才渐渐地兴盛了起来,这时的吴歌,也被人称为是“吴声歌曲”,换句话说,那就是用吴语来演唱的歌曲。和《诗经》一样,早期的吴歌作品,都是在民间流传的,它们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将这些作家统一称为无名氏,不过,就是这些无名氏,创作了大量的吴歌精品,《子夜歌》、《读曲歌》、《懊侬歌》、《华山畿》、《神弦歌》等,都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句,传唱千古。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吴歌大多是“徒歌”,但是,后来渐渐地被配上了管弦丝竹,开始用于庙堂之上,于是,就引得大批文人效仿,他们争先恐后地用文墨来模仿创作吴歌。只可惜,这种由文人创作出来的吴歌,只是空有吴歌之名,却少了几分乡野之中的趣味。不过,在文学史上,“吴歌”这个名字,还是一直延续了下来,文人所创作的这些所谓的吴歌,其实,已经和诗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过,吴歌并没有从此消亡,而是扎根于民间,在田野之间,由劳动人民口耳相传地流传下来。
   有一个小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那是在唐末五代十国时候的事情,开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有一次与老百姓欢宴,宴席上,他唱了一首歌,但是,却没有人听得懂,于是,他就又唱了一首山歌,“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老百姓听见了这首歌,全都鼓起掌来,“叫笑振席,欢感闾里”。从这首歌的词句中我们能够看出,它完全是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是一首真正的民间山歌,这才是真正的吴歌。
   明朝的冯梦龙曾经收录了大量的吴歌,编写成《山歌》,其中的每一首歌曲,都体现着吴语的风格和普通老百姓的情怀,他认为,这些民歌,“情真而不可废”,属于“民间性情之响”,里面的那些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也是“真”的反映,是万万不可删去的。就是因为他保留了大量作品的原貌,因此,才使得我们看到了明代吴歌的真实面貌。
   同样,顾颉刚先生也是一个深知吴歌之人,他也收集了大量的吴歌,刊印了《吴歌甲集》、《吴歌小史》等专门收录吴歌的集子。对于他的这种苦心收集,沈兼士曾大加赞扬说:“现在颉刚搜集的吴歌,虽不能说是尽是有精彩的技巧和思想,但那种旖旎温柔情文兼至的风调,总不能不推它为南言歌谣中的巨擘。”顾颉刚先生也将吴歌的真实面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所收集的吴歌,大多都是田间地头普通老百姓传唱的歌谣,通俗而又质朴,不是那种经过文人加工整理的诗歌,从这些吴歌中,能看到浓浓的生活的气息。
   由此可见,真正的吴歌,是反映普通劳动人民情怀的。此外,作为一种在吴地土生土长的歌谣,吴歌自然要用吴语来演唱,那才够味,其代表,苏州歌谣,当然就要用苏州话来唱了。顾颉刚就曾经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就曾经引用了《渔矶漫钞》里的句子,称:“吴歌惟苏州为佳”。用吴语来演唱,这也是吴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歌曲,所以,吴歌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人、事、物,都会被拿来倾情歌唱。
   吴歌的短曲,活泼自由,常常是即兴发挥,看见什么就唱什么。
   描写自然风光,那总是少不了的,吴歌中有一些很不错的描写景物的歌谣,它们朴素、自然,充满着想象力,比起文人创作的诗歌,丝毫都不逊色,或许,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吧。比如这首“雪片哪能当被盖”,就是其中之一:“梅花含蕾腊月开,一年去仔一年来。风吹梅花成雪片,雪花哪能当被盖。”描写梅花,是文人诗歌中常见的话题,其中自然也不乏经典之作,比如林和靖那首《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称道。但是,这首吴歌,却一点也不逊色,它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梅花在寒冬腊月里,傲雪开放,朔风将梅花的花瓣吹落,花瓣和雪花混杂在一起,再也分不出,哪是雪花,哪是梅花。而最后一句“雪片哪能当被盖”,却又极其有跳跃性,富有想象力,让人想到了冰天雪地的寒冷。
   有些吴歌,是带有智力游戏性质的,就好像是字谜一般,比如这首:“啥人数得清天上星,啥人数得清鱖鱼鳞,啥人数得清长江里浪,啥人数得清世上人”,这只是这首吴歌的半首,这首吴歌,是对唱的形式,在上半首,提出了问题,而在下半首,则提出了解答。这种形式,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刘三姐》中的山歌对唱,看来,不只是少数民族有这样的风俗,在汉族,也有类似的邀歌民风呢。下半首的答案部分,十分有趣,将神话传说融入了进去,“太白金星数得清天上星,姜太公数得清鱖鱼鳞,河白水三官数得清长江里浪,阎罗王数得清世上人”。
   吴歌的传唱者,大多数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在吴歌中自然也少不了那些反映劳动场景,或者是反映民众疾苦的歌谣。“人人叫我唱山歌,屋里家寒苦处多,三间草屋无柴盖,日晒夜露竹头括,人人叫我唱山歌,屋里家寒苦处多,一部牵车无肚肠,一双粪桶无耳朵,人人叫我唱山歌,从小生得命运苦,三岁死娘早克奶,喉长气短勿连络,人人叫我唱山歌,勿晓得我屋里苦处多,自从出生勿曾上学,文章看书白字多。”这首吴歌,就反映了一个穷苦之人的遭遇,颇为耐人寻味。
   江南人是多情的,所以,吴歌中又怎么能少得了反映爱情的歌曲啊,在吴歌中,情歌的数量,是十分大的。而且,这些情歌又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些情歌,展现了柔情蜜意的甜蜜爱情,比如“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山多路不平,堂屋只有灯盏亮,世间只有妹知情”,又如“约郎约到月上时,看看等到月蹉西,不知是奴处山低月出早,还是郎处山高月出迟”;有的情歌,反映了相思之苦,比如“结识私情隔块田,去年相思到今年。六月里浓霜难见面,黄昏星难到月身边”;有的情歌,是爱情的誓言,比如“青石磨刀不用水,真心实意不用媒,你有情来我有意,哪怕头顶击五雷”,又如“麻绳铁链把我捆,问我断情勿断情,我说路断桥断河水断,断手断脚勿断情”,“郎做杨树剖心开,姐做紫藤绕上来,树生得高来木藤绕得密,树死藤枯末拆勿开”,都属于这种类型,这是多么坚定的爱情信念啊。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以外,还有些内容也是少不了的,比如儿歌,在这些歌谣中,能够看到孩子们那俏皮、活泼的身影。
   此外,还有一种歌谣,那也是不得不说的,就是长篇叙事歌,这种吴歌以讲述一个长篇的民间故事为主,颇有一点当年《孔雀东南飞》的味道。在长篇叙事吴歌中,《五姑娘》、《沈七哥》、《赵圣关》等,都是比较著名的。
   尤其是《五姑娘》,这是由当代著名的吴歌手陆阿妹等人回忆而编纂成的,长达两千余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五姑娘和阿天的爱情故事,五姑娘爱上了勤劳的阿天,但是,杨金大却从中作梗,将阿天抓去了官府问罪,又将五姑娘关入了磨坊。四姑娘偷偷放走了五姑娘,自己却在磨坊放了一把火,代替五姑娘而死。五姑娘回去找杨金大和恶妇人“辣椒心”质问,杨金大、“辣椒心”以为是见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辣椒心”碰翻了手炉,杨家被烈火焚烧,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首长歌在创作的时候,还是有所设计的,它并没有详细地描写阿天遭到陷害,五姑娘复仇等内容,甚至对阿天是否身死,五姑娘等人的最后结局,都没有详细交代,但是,却用极大的笔墨,歌颂了五姑娘和阿天之间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这样编写,看似虎头蛇尾,但其实却反映了吴歌手对于五姑娘、阿天等人的深切同情,所以,对于阿天等人悲惨的结局,草草带过,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
   在《五姑娘》中,不乏各种妙句,比如“百草青青三月春,好种落地要生根,五姑娘搭阿天旧年情种落仔地,杨金大听勿清锣鼓点子缠勿清”,这种俚俗的语句,反映了五姑娘和阿天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坚定的爱情信念。在描写五姑娘为阿天做衣服的时候,又用了大量的语句来形容那衣服的漂亮,“前面要绣乌龙勒取水,后底要绣七十二个古贤人,汗衫盖浪要绣七粒珍珠八宝丹,汗衫带浪要绣一对麒麟勿离分”,这反映了五姑娘的心灵手巧。
   可以说,《五姑娘》等长篇吴歌,是吴歌中的一朵奇葩。
   总而言之,作为吴地特有的歌谣,吴歌有着独特的情调,左思曾经在《吴都赋》中赞美它说:“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就是这么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吴歌与众不同的风格。千百年来,吴歌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从三字开始,发展到四字、五字、七字等,再搭配上那种委婉清丽,温柔娇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的曲调,丰富多彩的叙述内容,这些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完美的吴歌。
   吴歌传唱千古,不管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两点是始终不会变的,其一,就是它必须使用吴语来演唱,那样才能保留吴歌的原汁原味,其二,就是它必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使得老百姓能够愿意将它口耳相传,世世代代传唱下去。我 『联盟★散文』吴侬软语说吴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