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谁说女子不如男 ——赏《木兰辞》有感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谁说女子不如男 要说中国古代的女中豪杰,恐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花木兰吧,的确,这位花木兰姑娘,虽然是一介女流,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下赫赫的战功,回朝后又不贪图高官厚禄,但求返家,一家团圆,这样的作为,就算是须眉丈夫,恐怕都会汗颜吧。因此,这位女英雄的形象,便深入人心,被人们一代代地传诵了下去,很多戏剧中都有描写花木兰的作品,尤其是豫剧中,那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激励了多少女子,撑起半边天,向须眉丈夫挑战。
   在所有歌颂花木兰的作品中,《木兰辞》是较早出现的,它通常也被称为《木兰诗》,在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中,就收录了这首诗歌,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的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两首诗歌最为脍炙人口,其一是来自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而其二,便是这首豪壮无比的《木兰辞》了。
   读《木兰辞》,自然不能不先了解一下花木兰其人,这位女英雄究竟是何许人也,生活在哪个朝代,家住何方,是否真有其人呢?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很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据说,有的人认为,她应该生活在北魏太武帝破楼兰之时,也有的人认为,花木兰是隋恭帝义宁年间之人,当时正好发生了突厥犯边的事件。不过,我倒是认为,对于花木兰是否确有其人,我们不必太计较,就算没有这么一个名为木兰的女子,在当时,也一定有类似的女中豪杰,做过类似的事情。
   《木兰辞》是北朝的长篇叙事民歌,北朝民风豪爽,所以,整首诗歌也写得豪放无匹,没有什么精雕细琢的修辞,但是,却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若干个段落,从“唧唧复唧唧”开始,一直到“从此替爷征”,展现了木兰从为父担忧,到决定替父出征的过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木兰当户织”的场景,“唧唧复唧唧”是一句很能让人产生联想的句子,这究竟是什么声音呢?有人认为是织布机的声音,也有人认为是叹息声,另外,还有些人,认为这是虫鸣的声音。我倒是觉得,或许,这三种声音都有,一开始的时候,木兰正在织布,发出了织布声,可是,织着织着,却想起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事情,谁能替父亲从军呢,木兰发愁了,于是停住了织布,叹息又叹息,这时候,窗外的促织偏偏不知趣地叫了起来,渲染了木兰心中愁闷的气氛。
   可是,木兰毕竟是一个豪爽的北朝女孩,所以,当她决定要替父从军之后,整个诗歌的基调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诗歌带给人的是忧愁和叹息,那么,下面便是大段彰显木兰豪情的句子了。从“东市买骏马”开始,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结束,是木兰开始准备从军和奔赴边疆的整个过程。
   从那四句木兰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购买军需物资的排比句,我们可以看到,木兰此行是决绝的,她没有丝毫的犹豫。“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从木兰一日千里,奔赴战场的劲头,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和家人的惜别,丝毫都没有小儿女离别时候的那种“凄凄惨惨戚戚”,显得干净利落。
   或许有人会问,即使木兰是一个女中豪杰,但是,这样的分别也未免太匆忙了一些吧,难道,她就真的不想念自己的父母,不想和他们多呆一会吗?不过,这正是这首诗歌的巧妙之处,这样紧凑的描写,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情况。首先,说明了当时战事紧张,军情紧迫,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不会连木兰父亲这样的长者都要被征从军了,所以,木兰的决绝反映了战事的迫在眉睫。其次,木兰这么做,恰恰反映了她对于父母和家人的依恋。木兰是因为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所以,不得已从军的,她自然舍不得离开父母,可是,自己如果不去,父亲就要去,她担心自己如果露出了一点犹疑的神色,就会被父亲看出,要是父亲决定留下女儿,自己前去,那么,她的一番孝心就白费了。所以,花木兰的这番做法,恰好证明了她深爱自己的家人,“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样悲凉的画面,正好证明了她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便是对木兰长长的战争生涯的描写了,但是,奇怪的是,这首作品却并没有将大量的笔墨都花在描写花木兰的英勇无敌上,对于战争的描写,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就匆匆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或许,详略得当,这正是这首诗歌的巧妙之处,对于木兰在这么长时间中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她又经历了多少九死一生的场面,都没有仔细描写,而是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冰山之所以雄伟,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都在水面之下,这首诗歌也是这样,在关键的地方留白,让读者尽情想象,这八分之七的内容该是如何惨烈。
   我们可以想到,当胡笳悲鸣,战鼓擂响的时候,荒漠之上,衰草枯树已经落满风霜,“铁马冰河入梦来”,对于木兰来说,这绝对不是梦,而是真实的战事。“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样的场景,一个整天只是在织布机旁纺织的女孩子,又何尝见识过呢。或许,她还是第一次饮葡萄美酒吧,只是,那血红如滴的醇酒还没有入喉,琵琶声已经响起,“欲饮琵琶马上催”,又到了该去征战的时候了啊。
   他们的敌人究竟是谁,是骁勇善战的“燕山胡骑”,或许,那时候正是“匈奴草黄马正肥”的时候,木兰,一介女流,却不能露出半点怯意,她要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行军,杀敌。北方的风雪凌人,“风头如刀面如割”,但是,她却并不畏惧,她的宝剑挥起,那锋锐的剑锋上带着勇气;她的铁戈刺下,那溅起的鲜血,喷在她的脸上,她却并不躲闪。是谁在深夜挑灯看剑,是谁在大帐谈兵论战,是她,木兰,木兰花还在枝头开放,簪花佩饰却早就被她搁在了箱底。
   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些岁月,千年来,亿万人都曾经回首张望那些岁月中发生的故事。在这么多年的时间中,花木兰,一个原本平凡的织布女子,竟然做到了连男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多少人没有挺过来,可是,花木兰作为一介女流竟然做到了。
   《木兰辞》在介绍了花木兰从军前和从军期间的故事后,又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介绍了花木兰凯旋回朝和荣归故里的情节。这些内容,在整首诗歌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可以说,是《木兰辞》描写的重中之重。
   从“归来见天子”到“送儿还故乡”这一段,表现了花木兰面见天子,并坚持拒绝天子的赏赐,愿意回归故乡的情节。按理来说,木兰建立了这么大的功勋,理当受到丰厚的奖赏才对,但是,木兰却拒绝了,细细想来,诗歌这样安排,是极其巧妙的。木兰选择从军,实在是无奈之举,她并不是想要谋得一官半职,当初选择从军,纯粹只是为了帮助父亲解困,这是其一。木兰虽然离开家乡的时候十分决绝,但是,她却依然依恋着自己的家乡和爹娘,所以,她自然不想继续耽搁,早日重回故乡,再见爹娘,是她的夙愿,这是其二。其三,天子恐怕还不知道木兰是女子之身,木兰不便言明,恐有欺君之罪,所以,只能选择继续保守这个秘密,回到故乡。
   当然,木兰所处的地方是北朝,比不得南朝,北朝民风淳朴,彪悍豪放,女子豪迈尚武之人不在少数,比如,北魏时期就有一名骁勇善战的女子,叫做李波小妹,当时,还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赞扬她的英勇。“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由此可见,能征善战的女子,并不只有花木兰一个,不过,征战是一回事,接受天子的封赏,担任“尚书郎”之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古代,女扮男装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一条基本戒律,即使是在北朝,也不例外,牝鸡司晨这样的事情,是不被允许的。据说,在北魏时代,有这样的一条规定,北魏仿照汉武帝“留犊去母”的故事,规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恐怕就是为了避免母凭子贵之后,母后或外戚会因此而专权,这导致了当时很多的嫔妃都不愿意生男孩。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较开放的北朝,女子如果想从政,也依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木兰这样的聪明女子,与其等待天子发现这个秘密,她宁可还是自己离开了。
   其实,像花木兰这样有经天纬地之能,气吞千古的女性,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比如五代时期蜀国的女状元黄崇嘏就是其中之一。黄崇嘏的父亲曾经在蜀中担任使君,因此,黄崇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非常善于诗文。十几岁后,她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常常女扮男装,四处游历,有一年,被人诬陷为纵火之人,她写诗向当时的知州周庠辩冤,得到了知州大人的赏识,在获释后,经周庠推举,黄崇嘏代理司户参军一职。由于她机智聪明,深得周庠赏识,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崇嘏为妻。黄崇嘏见实在是隐瞒不下去了,便只能修书一封,表明身份,主动请辞。民间传说她曾经代兄考中状元,所以美赞其为“女状元”,黄梅戏有一出叫做《女驸马》的戏,就是以其作为原型。
   不管是花木兰还是黄崇嘏,最后都必须选择退出政界,那是当时的时局所限制的。
   接着,《木兰辞》又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木兰归乡之后的情境,从“爷娘闻女来”一直到最后的“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整首诗歌中,这一段是描写得最欢快的,因为,这时候的木兰不必像一开始那样,担心父亲从军的事情,也不必为征战而烦心,所以,她变得活泼起来,重新恢复了少女的情态。
   我相信,在归乡途中的木兰是沉醉的,边塞的葡萄美酒没有使她沉醉,但是,家乡的每一声虫鸣,每一片花阴却使得她沉醉。已经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又怎能不让人心醉呢?她之所以跋涉千山万水,其实,都只是为了能够早日回到故土,回到父母翘首以盼的地方。木兰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字,“孝”。缇萦救父,是因为一个“孝”字,而木兰从军,也是因为一个“孝”字。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木兰不愿意等到父亲战死沙场之后,在织布机前终日痛哭,所以,她宁愿选择自己代替父亲出征。因此,对于一切沉重的东西,比如战争,比如离乱,她都并非无奈地承受,而是坦然地迎接,她将这一切都看成是轻于鸿毛的,而唯有“孝”字,在她的心头,才是重于泰山的。
   如今,木兰已经回到了故乡,看见父母无恙,“出郭相扶将”,看见阿姊“当户理红妆”,就连那原本年幼的小弟,现在都已经长大,能够“磨刀霍霍向猪羊”了,她整个人便心头一松,于是,多年的艰苦岁月,全部的沉重的回忆,她都一下子轻轻抛弃了,这时候的木兰,变得像一只蝴蝶一般轻盈,回归了一个豆蔻少女的天真。她一会儿打开东阁的门,一会儿又去西阁的床上坐坐,脱下旧时的衣服,换上昔日的红妆,还特地打扮了一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最后,还忘不了和伙伴们开一个玩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样巨大的差异,怎能不叫伙伴们吃惊呢。
   在这个瞬间的木兰,是最美的,她穿着朴素的荆钗,却依然清雅如水,素雅如风。她调皮地和伙伴们开着玩笑,显得伶俐活泼,灵动非凡。或许,她还会跑到田野间,低下身子,凝神细选,折下一枝小小的花儿,对着菱花镜里久违的自己,悉心地插在鬓间。葛巾香染,云鬓迷人,她望着多年来第一次脱下戎装,恢复女儿身的自己,悄悄地笑着。岁月如梭,多少人因为岁月的变迁而容颜渐老,但是,如花一般的木兰,却竟然好像还是当年的模样。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整首诗歌就这样结束了,再次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当两只兔子被抓住的时候,是比较容易辨认出性别来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可是,当这两只兔子都在奔跑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分辨性别了。所以说,在战争的时候,生死悬于一线,这种时候,要想判断出男女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曾经女扮男装的人,还有很多,祝英台也曾经这样,同窗数载,梁山伯都未曾认出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或许,这并不是因为梁山伯太书呆子气,而是因为祝英台太聪明了。同样,花木兰的伙伴们,也未能早早认出花木兰是女子。面对伙伴的惊诧,花木兰会怎样回答呢,或许,“雄兔脚扑朔”这四句话,就是花木兰的回答吧,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足以看出木兰的机智聪慧,这些憨憨的伙伴们,面对这样一个聪颖的女子,始终无法猜出她是女性,也是很自然的吧。所以说,在整首诗歌的结尾,一个灵慧无比的花木兰再次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这样的一个花木兰,才是真正的花木兰,天真纯粹,善感多情,回眸间处处生情,谈笑间句句含春,“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沈德潜曾言此诗为“事奇诗奇”,的确,一个英勇善战的女英雄,一个端庄从容的女娇娘,这两点,在花木兰身上竟然能融合得如此完美,实属罕见。
   《木兰辞》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能够有《木兰辞》这样一首诗歌出现,的确应该算是一件奇事了。不过在现代社会,随着女子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英雄们脱颖而出,她们都和花木兰一样,书写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传奇。不过,稍微不同的是,她们不必再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了,尽可以用自己的女儿之身,书写乾坤,点染江山。不管是曾经勇攀高峰的女登山队员潘多,还是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书写当代的新《木兰辞》。
   或许,花木兰的故事其实真的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越来越多的新时代“花木兰”们,她们的故事却是千真万确的,“谁说女子不如男”。 【文苑★散文】谁说女子不如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