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韵】诗和音乐(散文)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竹韵】诗和音乐(散文)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里头,音乐,恐怕是和诗走得最近的了吧。细细说来,一首诗,其实本身就应该算是歌词,要知道,很多诗,都是可以谱上曲来演唱的,不仅如此,要是说到诗的内容,很多诗都是专门写来描述音乐,或者是叙述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的。如此看来,这诗和音乐之间,还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很多诗本身就是歌词,尤其是乐府诗,基本上都是要入乐歌唱的。据说,就连绝句、律诗等,也都是可以唱的,所以说,那音乐和诗的关系,的确是很密切的呢。
   别的且不说,就单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起吧,《诗经》里的诗,就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之说,指的乃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赋、比、兴”,指的是《诗经》中的诗歌的创作和表现手法,而“风、雅、颂”呢,其实就是按照其所配的音乐不同,对诗的分类。其中的“风”,指的是各地的民歌,《诗经》收取了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曲,其中大多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所以,这些经过了加工的民歌、风谣,被称为“十五国风”。而“雅”呢,就有所不同了,那乃是王畿之乐,属于正声雅乐,也就是贵族享宴或者是诸侯朝会时候用的乐歌,就好像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的那样:“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就又不同了,它乃是祭祀乐歌,是用于歌颂神灵或者是祖先的。王国维曾经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其实也就是说明了“颂”的音乐特点,“颂”由于主要被用于庄严肃穆的场合,所以自然要稍微舒缓一些,不能像“风”那样欢快了。
   当然,在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诗经》中,只能看到其留下来的词,却看不见所对应的曲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啊。据说,我们现在常说的“四书五经”,以前其实应该是“六经”,其中还包括有已经佚失的《乐经》。对于《乐经》里头究竟记载了哪些内容,大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乐经》记载的乃是《诗经》的乐谱。
   不过,不管《乐经》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诗经》和音乐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秦朝以后,开始设立乐府,汉朝的时候,沿用了秦朝的名称,也设立了乐府,那是一个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并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的机构。后来,人们便把这一机构收集并谱曲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朝的时候,乐府诗,还是可以唱的,它们是作为乐曲的配套歌词而存在的。到了唐朝以后,那些乐府诗的乐谱逐渐失传,但是,撰写乐府诗的习惯却因此沿袭了下来。
   在《汉书》的《礼乐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由此可见,当时的乐府,不仅有善于音律之人负责谱曲,还有如司马相如等著名的文士来撰写歌诗,由此可见,当时的乐府诗不仅能唱,而且其所配之诗的质量,也是相当好的。
  
   到了唐朝以后,律诗、绝句开始盛行,其实,律诗和绝句,也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呢。律诗和绝句在创作的时候对于诗的音韵美颇为重视,而且,每首诗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从这点来说,倒还真是很适合于谱上音乐,唱上一唱呢。
   那些诗可能原本是并没有曲子的,可是,它们那优美的词句,那深远的意境,却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于是,便有好事之人想到,要是为这些诗谱上曲子,唱上一番,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就这样,一首首诗,便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流传千古。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便是一个绝好的例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本是一首为朋友送行而作的诗歌,出门公干,原本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送别的诗歌,也不少,但是,元二所出使的地方,是在遥远的安西,那是在现今新疆地区,古人交通不便,所以,这一次的离别,也不知道要过多少时候才能够再见面,这便使得这首诗歌带了一点苍凉悲壮的味道。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意境深远,所以,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于是,便有人专门为之谱曲。《乐府诗集》说:“《渭城》,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由于诗中有“渭城”、“阳关”等的字样,所以,这首曲子,也被人称为《渭城曲》或者是《阳关曲》。又因为演唱的时候那曲子有“三叠”的结构,所以,也被称为是《阳关三叠》,这首曲子,一直从古代留传到了现代。
   对于这“三叠”,古人究竟是如何个“叠”法的,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居易在《对酒》中有诗句曰:“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他自己在诗后注解说:“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将第三句说成是第四句,可见,在这首诗中,果然有叠唱的部分。不过,白居易却并没有很详细地说明究竟是怎么个叠法,倒是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中,说得比较详细,他提到了好几种不同的唱法,一种是“每句再叠”,也就是每句歌词唱两遍,宋朝人,大多都是这么唱的,但是,他也提到了“古本”的唱法,第一句不叠,是从第二句开始,每句唱两遍,这就叫“再叠”,这种唱法,可能更接近唐朝人的唱法。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吟唱律诗和绝句的小故事,流传千古。在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有一次,他们相约到旗亭喝酒,并且听乐工们唱歌。听得兴起之时,这三个人便打赌说,要看看这些乐工们唱谁的诗最多。不一会儿,就有人唱起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过一会儿,另一名乐工唱起了高适的“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就这样,唱来唱去,却惟独没有王之涣的诗。可是,王之涣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女乐工说,她要是唱的话,一定是唱我的诗。结果,那名女乐工果然开口就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于是,王昌龄和高适也只能是既佩服,又羡慕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唐朝的时候,绝句的确是可以入乐演唱的,有的是在宫掖所传,有的是梨园弟子所唱,也有的是旗亭所唱、边将所进,不管那诗是来自于哪里,反正,它们的确是被谱上了优美的旋律,由那些如同秦青韩娥般善于歌唱的乐工们,倾情演绎。
   据说,在唐朝的宴饮之时,常常会有乐工即席演唱,以助雅兴,在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就记载了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如此看来,用一首好诗,谱上曲,的确是可以为宴饮增色不少呢。
   既然绝句可以入乐,那么律诗当然也不例外了。当年李贺住在长安的时候,他的邻居中有一个姓李的北方人,那人有一个仆人叫做申胡子,这个申胡子非常善于吹觱篥。有一次,那姓李的人邀请李贺喝酒,在席间说自己只会写长调,不会写五言诗。于是,为了感谢主人家的盛情款待,李贺就即席创作了一首《申胡子觱篥歌》:“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花娘篸绥妥,休睡芙蓉屏……”。当那诗写成之后,左右人的“合噪相歌”,那李姓人看了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亲自为之谱了曲子,并且让申胡子吹觱篥,让花娘歌舞此曲。据说,李贺的诗歌,“云韶诸工皆合之管弦”,如此可见,绝句和律诗,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而且,唐朝人还对于将律诗和绝句谱曲演唱这件事情,乐此不疲呢。
   不仅如此,唐朝的芮挺章在他编写的《国秀集》中,选择了开元、天宝年间的诗人九十人的诗共二百多首编录其中,他在《序言》中就曾经提出,自己选择诗歌的标准是:“自开元以来,维天宝三载,谴谪芜秽,登纳菁英,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由此可见,这位芮挺章在选择诗歌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专门找那些可以和上管弦,唱上一曲的,这么说来,这《国秀集》还不仅可以算是一本唐诗的选集,也可以算是一本当时的流行歌曲集呢。
   只可惜,传到后世之后,人们更加重视的是诗的词句内容,便渐渐地忽视了其配乐演唱的部分,以至于我们现在写诗的时候,都不再想到,原来它们也是可以用来唱的。
  
   诗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当然也不仅仅只在于此,诗不仅可以谱上音乐来唱,诗本身的内容题材,有很多也是描写音乐的呢。
   一说起描写音乐的诗歌,恐怕很多人首先想起的,便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了。这首诗歌,的确是千古绝唱,古往今来,所有描写音乐的诗歌,恐怕都不能出其右。这首诗歌不仅将琵琶的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塑造了一个善于琵琶,落魄江湖的琵琶女的形象,让所有读了此诗的人,不觉泪如雨下。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据说,它也是能唱的呢,白居易逝世之后,唐宣宗曾经写了一首《吊白居易》,其中有两句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话不仅说明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非常脍炙人口,而且,其中的一个“唱”字,也说明了歌行体,其实,也是能够唱的。
   除了白居易以外,和他并名的元稹,也曾经写过一首《琵琶歌》,虽然没有白居易的诗那么脍炙人口,但是,其中描写音乐的部分也相当精彩:“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这样的诗句,十分形象地将琵琶之声的美妙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除了琵琶以外,唐人最喜欢的乐器,还有古琴,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就描写了一位善于弹琴的高手。“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不仅是个写诗的能手,同时他也是精通音律的,而这位从四川峨眉山来的和尚,他的琴技也是着实了得,轻轻一挥手间,竟然能够让人产生“如听万壑松”的恢弘之感。
   唐代的古琴演奏,分有很多门派,比如吴声和蜀声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两种。唐代著名的琴师赵耶利就曾经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浙,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如果结合这段话中对于蜀声的特点再来看李白的诗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李白虽然只是用了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正好体现了古琴蜀声的恢弘躁急之感,那“如听万壑松”给人产生的激涌澎湃之感,和赵耶利所说的“激浪奔雷”给人的感觉,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啊。
   诗人们不仅用自己的诗歌来描写着音乐,而且,还用自己的诗歌来记述那些动听的音乐背后的故事。比如那个著名的《何满子》的故事,就是因为诗歌而流传了下来。
   中唐的诗人张祜有一首名叫《宫词》的诗:“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里提到的《何满子》,是唐朝的一首曲子,据说这是一个叫何满子的乐工在自己临刑前创作的。白居易曾有诗歌说:“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他自注解说:“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无独有偶,元稹也有一首《何满子歌》:“何满能歌态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篡。”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何满子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幸免于难,但是,元稹的却是“一唱承恩羁网缓”,究竟谁对谁错,恐怕我们已经无法去深究了,但是,这一曲《何满子》的确是当时著名的曲调,并且,还被人写进了诗歌。
   据说,这个《何满子》,是一首能够令人断肠的哀怨乐曲,张祜非常喜欢《何满子》,他还有一首诗叫《孟才人叹》,里面也提到了《何满子》。他在序言中说,武宗皇帝病重之时,问心爱的孟才人以后将怎么办,孟才人说要为皇帝唱上一曲,于是,就唱了这首《何满子》,唱完之后,便气绝身亡,太医诊断后说是:“脉尚温,而肠已断。”由此可见《何满子》的感染力之大。
   就这样,音乐给诗增添了魅力,而诗人们呢,又用自己那生花的妙笔,描绘着音乐,也记叙了与音乐有关的传奇故事,同时,诗人们和乐工们之间,也往往能够建立深厚的友谊。高适的一首《别董大》,就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两句富有真情厚意的诗句,赠给了唐朝著名的琴师董大先生。杜甫的《赠花卿》又用唯美的笔触,赞美了绝妙的音乐,“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去,人间能得几回闻”,当人们看到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不仅感佩诗人的才能,同时也体会到了乐工们那精湛的技巧。
   说实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古代美妙的乐曲,我们现在已经听不见了,古代不具备现如今的录音设备,所谓的“绕梁三日”,也只是夸张而已,所以,幸亏有一些吟咏音乐的诗篇,将音乐和那些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才使得我们能够窥见其中真味。
   如果要把诗和音乐,比成是一对焦不离孟的好朋友,或许其实也并不夸张,虽然古人是如何唱诗的,我们可能真的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了,但是,热爱诗和音乐的人,还是延续着古人的传统,为好的诗,配上音乐,同时,也为好的乐曲,配上诗。不是就曾经有人将席慕蓉的现代诗《出塞曲》谱上了曲子来演唱吗,不仅如此,很多好的歌曲,那歌词本身也就是一首动人的诗篇。
   这么看来,诗和音乐,还真的是分不开呢,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收拾好心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相约踏青,一起唱诗去。 【竹韵】诗和音乐(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