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彩衣飘然舞蹁跹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彩衣飘然舞蹁跹 有人说,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因为,在远古的时候,人类还并未形成丰富的语言,这样的话,便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在很多传说故事中,都提到过,人类是受到了掌管舞蹈的神祇启发,这才有了舞蹈。又有很多学者认为,舞蹈的产生,源于人类有模仿的本能,人们模仿枝叶的摇曳,模仿海浪的翻腾,模仿落叶的旋转,模仿鸟儿的飞翔,模仿兽类的奔跑,正是因为这些模仿,才有了舞蹈。
   或许,舞蹈最初的产生,纯粹就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描述自己的想法,手舞足蹈,这才渐渐产生了舞蹈。不管舞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都对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对于舞蹈赋予了更深的含义,舞蹈便再也不只是单纯自娱自乐而已了。原始的巫舞,便是其中之一。古人科学技术不甚发达,所以,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自然就缺乏了解,当他们看到日月朝升暮落,星辰日夜运行,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自然会感到神秘莫测,认为冥冥之中自有神灵在主宰一切。当人们遇到灾祸或者是有了疑难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求神祇的保佑,或者是希望得到神的指点。就这样,舞蹈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人和神之间的交流。
   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古时候的人,当遇到干旱的天气,“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的时候,便会奏起朱襄氏流传下来的五弦瑟,跳起舞蹈,用来“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当人们奏起葛天氏之乐,拿着牛尾跳舞,并且唱起歌来的时候,便是赞颂美好的生活,感谢天地的恩泽,赞扬帝王的功勋。当人们感受到阴湿之气,“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的时候,便会跳起陶唐氏留下的舞蹈,用来宣导。总而言之,远古的音乐,体现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仰,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期盼。
   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曾经制礼作乐,整理了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等等,分成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在祭祀典礼中广泛使用,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人,只能够用不同规模的乐舞,不可僭越。在武王的倡导下,雅乐舞便形成了。
   比如说,有一种舞蹈,叫做“八佾”,它便是一种很有特点的舞蹈,跳舞之人,手中拿着羽毛,排成一列一列,端庄典雅,款款而舞,不仅如此,跳这种舞蹈的人数,还有着严格的规定。在《春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是有人问众仲跳八佾舞的人数,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杜预注解说,这里头所说的“八”、“六”、“四”、“二”等数字,都是表示跳舞的人数,八佾舞的“佾”的意思,其实就是“列”的意思,“天子用八”,以八人为一列,共八列,八八六十四人,同理,诸侯便是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四十六人,而士,则少得可怜,只有四人。不过,对于八佾舞的人数,还有一种理解,“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后世儒者认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也就是说,大家都普遍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不过,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都证明了当时的舞蹈并不是所有人想跳就跳,想看就看的,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随着社会的变革,西周初年建立的这种雅乐体系,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虽说如此,这倒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开始兴起,舞蹈不再仅仅只是用于祭祀之中或者是朝堂之上了,这个时候的人们,欣赏舞蹈的主要目的,变成了愉悦自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人”,楚国的舞蹈,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那长长的袖子,那细细的腰身,那盘旋轻盈的舞姿,使得舞蹈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也有激烈昂扬,气势磅礴的舞蹈,比如“大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两种舞蹈,一种体现阴柔之美,一种体现阳刚之力,刚柔并济,使得中国传统舞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传说中的远古舞蹈和远古音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恐怕谁都说不出来,真是很可惜,古代没有什么录影设备,所以,我们无法从影像资料中了解到,古人的舞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舞蹈对于人类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聪敏的人类,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将舞蹈的形象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无穷的财富。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绘画或者是雕塑,于是,一幅幅生动的舞蹈场景,便被画师用妙笔绘出。据说,在很多远古的壁画上,在一些古代的器皿上,都能找到描绘舞蹈的绘画。河南洛阳还曾经出土一对玉雕的舞女,两人肩并着肩跳舞,舒展双臂,舞姿温婉妩媚。
   不过,将舞蹈画出来虽然是一个好主意,但是,绘画毕竟只能反映舞蹈中的某一个场景,要想将整个舞蹈的热烈场面反映出来,同时还要描述出跳舞者和观舞者的心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便开始用诗歌来描述舞蹈的美好,用文字来记录舞蹈的场景。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经描写了各种舞蹈的场面,“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这样的诗句,就正好反映了少女们忘情歌舞的场面,而“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又表现了人们醉心歌舞,不避寒暑的场景。
   除此之外,舞蹈离不开音乐伴奏,伴奏音乐不过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器乐曲,而另一种则是加入了歌曲的,这样的话,自然便会有很多诗歌,是专门为了配舞而撰写的。如果说,《诗经》中的“风”,主要展现的是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那么“颂”则是体现了统治者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在“颂”中的大多数诗歌,都是用来在庙堂之上,配上翩然的雅乐舞来歌唱的。
   除了《诗经》以外,在《楚辞》中,也有大量的歌舞内容,别的不说,屈原的《九歌》,那本身就是一组祀神乐歌,它自然要配上各种各样的舞蹈,用来迎神娱神,祈年求福。这些歌舞,表现了对神的崇敬、畏惧之情,表演起来十分庄严,展现了迎神娱神仪式之隆重,歌舞之热闹,陈设之华美,模拟神灵下降时之威严,以及祭祀人虔诚之心,比如《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便是由女巫来演唱,并用来歌颂天神东皇太一的。
  
   大唐盛世,各种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然也是舞蹈的黄金时代。唐朝的舞蹈,不仅在民间十分繁盛,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唐代宫廷设置了很多的乐舞机构,不管是教坊,还是梨园,都集中了大量的民间艺人,这其中自然也不乏舞蹈高手。
   唐朝的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两种,这大致相当于之前的“文舞”和“武舞”。软舞的代表,是《霓裳羽衣舞》、《六幺》、《回波乐》等,它一般舞姿优美,柔婉动人,节奏舒缓。而健舞的代表,是《秦王破阵乐》、《剑器》、《浑脱》、《胡腾》、《胡旋》等,风格健朗,豪壮爽朗,展现给人的是另一番滋味。
   唐代的歌舞如此发达,唐代的诗歌也丰富多彩,那么,在唐诗中,自然少不了对于唐朝歌舞的描写了,“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中唐的诗人张祜的一首《何满子》感动了无数的人,这《何满子》,便不仅只是一首歌谣,而且还可以配上舞蹈,《碧鸡漫志》中,曾经有一段话:“甘露事后,文宗便殿观牡丹,诵舒元舆《牡丹赋》,叹息泣下,命乐适情,宫人沈翘翘舞《何满子》。”如此看来,这《何满子》的确是既可以用来歌,又可以用来舞的。
   不过,要说起唐朝最著名的舞蹈,自然还算不上《何满子》,恐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霓裳羽衣舞》吧。的确,《霓裳羽衣舞》可以算得上是唐朝最著名的舞蹈之一了,据说,那是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敬献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唐明皇最喜欢这首曲子,而杨贵妃之所以能够“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外,善舞《霓裳羽衣舞》,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当“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时候,杨玉环翩然而舞,“缓歌慢舞凝丝竹”,自然会引得君王看不足啊。据说,霓裳羽衣舞跳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是一种将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大曲”。分有好几个部分,一开始的时候,有一段“散序”,多是用乐器来演奏,接下来,便是“中序”,是行板的歌唱,有时会夹杂舞蹈在内,然后才是大段的舞蹈,称为“入破”。从这舞蹈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曲描绘虚幻中的仙境的舞蹈,就好像刘禹锡说的那样:“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因此,舞蹈的时候,自然要显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让欣赏者感觉自己好像是看见了翩然的仙子一般。
   大诗人白居易是个非常了解《霓裳羽衣舞》的人,他不仅在《长恨歌》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那位擅长此舞的杨贵妃,而且,还专门写了一首《霓裳羽衣歌》,将那舞蹈的唯美,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能够跳《霓裳羽衣舞》的,可不是寻常的女子啊,“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那赛过“吴妖小玉”和“越艳西施”的绝代美女,头戴步摇冠,身上穿着羽衣霞帔,珠环玉佩布满全身,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给人的感觉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就好像那传说中的洛神一般。
   当“散序”响起的时候,所有的舞者全都凝立不动,等到“中序”起来的时候,舞者开始舒动广袖,飘然旋转,眼波流转,传达出无限的柔情蜜意。到了“入破”的时候,先是一段婉转轻柔的声音,旋即便是越来越快的旋律,“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在这样欢快的旋律伴随下,所有的舞者全都飘然如翔云飞鹤一般,在一声嘹亮的长音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整个舞蹈结束。
   看着这样娉婷的舞蹈,又怎能不让人有一种“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感受呢。
   《霓裳羽衣舞》是一种软舞,而健舞之中,也有很多有名的,《剑器》便是其中之一。唐诗的咏舞之作很多,有很多名篇传世,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则是描写健舞的诗作中,最有名的。
   对于《剑器》究竟是怎么个跳法,向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拿着长剑而跳的舞蹈,晚唐的郑嵎,有诗云:“公孙剑伎皆神奇”,他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司空图《剑器》诗云:“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雄装而舞的舞蹈。胡鸣玉也同意这种观点,他曾经引用《文献通考》中的句子,指出:“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装空手而舞。案此,今人意以剑器为刀剑之器,非是。”甚至还有人认为,《剑器》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有如“爧如羿射九日落”的感觉,是因为表演者其实是在耍一种类似水流星的杂技。
   不过,不管这《剑器》究竟是如何表演的,它那种“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感觉,的确是能够使人有一种惊心动魄,屏息而观的感觉。杜甫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器》之后,便想起了自己童年的时候,曾经有幸看见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激烈之处,有如雷电袭来;静止之时,好似江海凝波,舞姿雄健,富于变化。于是,他便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不仅将公孙大娘的舞蹈描写得如梦似幻,而且,由于他大量使用了象征性的句子,并没有具体说明舞蹈动作,还使得世人对于这种舞蹈究竟是怎样跳的,引发了讨论。
  
   美妙的舞蹈,自然还需要有技艺非凡,舞姿优美的舞者来演绎才行。自古以来,长袖善舞之人,便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温柔典雅,仪态万方的女子,她们是演绎舞蹈之美的最好人选。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便非常善于跳舞,汉朝初年所流行的舞蹈,依然是类似楚舞的那种细腰欲折,长袖翩翩的舞蹈。据说,戚夫人就擅长这种“翘袖折腰之舞”。每年正月十日的时候,戚夫人都要跳祭神的歌舞,“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由于她善于舞蹈,所以深得汉高祖的宠爱,只可惜,舞蹈虽然使得她蒙圣恩,但是,也为她招来了无穷的祸患,在汉高祖死后,她被生性嫉妒的吕后荼毒,沦为“人彘”。
   汉代的另一位能歌善舞的美女,便是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她原本是阳阿公主家的婢女,由于舞姿特别轻盈,所以汉成帝极为赞赏,便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后来又成为了皇后。当她翩翩起舞的时候,就好像要乘风归去的样子。却怎奈,出身微贱的赵飞燕,势单力薄,在平帝即位后,废其为庶人,并且逼迫其自杀身死,可怜赵飞燕虽然有绝妙的舞姿,却最终还是免不了红颜薄命的命运。
   除此之外,擅长舞蹈的杨玉环、梅妃、大周后等人,她们的最终结局也是令人惋惜的。由此可见,在旧时代,人们虽然也喜欢舞蹈,可是,舞者伶人的地位,还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往往不被人重视,就算是盛极一时,最终还是免不了香消玉殒。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像白居易这样的文人,意识到了伶人也是需要关怀的,他就曾经对于一个落魄江湖的琵琶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但是,更多时候,人们往往只是将舞者作为闲暇时、宴饮时的助兴之人,并没有在真正地重视这些舞者,尊敬这些伶人。
   不过,幸运的是,彩衣翩然,舞姿蹁跹,那绚丽的舞蹈跳到现如今,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舞者也是在创造艺术的美,他们的劳动同样也是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的。新时代的舞蹈家们,不仅从中国古代舞蹈中吸取营养,也吸收了外国优秀的舞蹈艺术,创作出了更加美轮美奂的舞蹈作品,已经跳了千年的舞蹈,还将继续展现自己的风姿,带给所有人美的享受。 【文苑★散文】彩衣飘然舞蹁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