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奇之又奇的《蜀道难》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奇之又奇的《蜀道难》 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自小便喜好游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白的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也在这样的游学生涯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见识,博学广览。李白爱写诗,也爱饮酒,是个名符其实的诗仙酒狂,都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喝得痛快,便下笔如有神助,那锦绣文章便信手拈来。
   据说,当年他初到长安的时候,去拜见大诗人贺知章,将自己的诗文献上,当贺知章看到其中的一首的时候,“读未竟,称叹著数四,号为'谪仙’”,从此,李白便有了一个“谪仙人”的美誉。这首诗歌,不仅使得李白名动天下,还被人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便是李白的《蜀道难》。
   据说,这《蜀道难》并非李白的发明创造,在乐府里头,原本就有这诗歌,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对这个题目,还有一段注解,说是“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这铜梁、玉垒都是蜀中的山名,由此可见,这个题目本来就是用来反映蜀道难行,路途艰难的。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在李白之前,就应该有很多人,曾经写过这个题目了。的确如此,就拿南朝的阴铿来说吧,他就曾经写过《蜀道难》,那是一首五言诗,从“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等句子来看,的确也是说蜀道的难行,除此以外,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也曾经以《蜀道难》为题目,撰写过诗歌。
   不过,虽然说,描写蜀道之艰险,并不是李白的独家发明创造,但是,所有同类的诗歌中,写得最好,最能够反映出蜀地行路艰难,最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还应该算是李白的这首《蜀道难》。
   从诗歌开头的“噫吁嚱”开始,一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整首诗歌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主要描写的是有关于蜀道开凿的历史传说。
   不过,在展现蜀地那神幻的传奇故事之前,李白首先发出了一声叹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不比散文,在诗歌中使用感叹词,这本就是一件十分少见的事情,但是,李白却用了,而且,一连用了三个,这三个叹词,全部都是用来表示惊奇和感叹的意思,由此可见,李白自己已经深深地被蜀道的壮丽景象和它的历史故事所震撼了,现在,他又要通过自己的诗歌,将这种震撼感,传递给所有的读者。诗歌开篇便奇,一下子奏出了激昂雄壮的乐章,震动了读者的心弦,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想看看,这比上青天更难的蜀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可是,你越是想知道,李白就越是不肯告诉你,他娓娓道来,先讲述了一连串关于开凿蜀道的传说故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这是传说中两位蜀国的君主,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蜀地交通不便,所以,长久以来,一直都和中原没有什么来往。“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地难行,而秦塞,也是以艰难险阻闻名的,蜀地之人,连秦地都很少到达,和中原人的相互沟通就更少了。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正当读者为之感叹,叹息蜀地的闭塞的时候,诗人又告诉了我们,其实,蜀地和外界还是有通道的,就在那茫茫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上,有一条险峻的小道,人迹罕至,“关塞极天唯鸟道”。关于这条小道,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蜀王曾经派五个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个女儿,行到某处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钻入了山穴。于是,那些力土们就抓住了蛇的尾巴猛拉,竟然地崩山倒,将力士和秦王的女儿全都压死。这个故事,悲壮凄凉,让人听了欲断肠,可是,在那之后,蜀山中就裂开一条小路,将秦蜀两地沟通起来,形成了一条类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将山崖之间那石头垒成的栈道给连了起来。无路就是路,这条用鲜血铺就的道路告诉了我们,蜀道的建成,那是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样一个了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里,能够有这么一条崎岖坎坷的“鸟道”,已经是渗透了无数先人的血汗了啊。
   《蜀道难》之奇,首先就奇在蜀地那神幻的传奇故事之中。
  
   当然,这还并不算最奇的,这些毕竟已经是远古的神话故事了,如果要真的了解蜀道之奇,还是要亲自登临,走一番当年五位力士曾经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蜀道的艰险。李白的这首《蜀道难》之奇,还奇在他对于蜀道的描写,李白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将蜀道的艰险描写了出来,将奇丽惊险的山水,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直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诗歌的第二部分,这长长的一段诗,全部都是景色的描写,也是全诗最震撼人心的地方。这个世上的美,分很多种,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有长江黄河的壮阔之美,而李白让我们见识到的,是一种汪洋恣肆、奇丽豪壮的美,是一种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美。
   到了唐朝以后,蜀道之难,依然是足以让人望而却步的。那时候交通不便,据说,古代出入蜀地,有水路和陆路两条通道,水路出夔门,过三峡,水流湍急,到处都是激流险滩,自然是艰险万分的。可是,陆路也不容易啊,虽然说,陆路已经有了好几条,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但是,其艰险的程度,比之华山,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拿那“金牛道”来说吧,要从这条道进入四川,必须要经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而且,还要渡过嘉陵江,走在那万丈绝壁上开凿出的栈道上,据说,当年五丁所开凿的,就是这条道路,而这条道路,可能就是李白所详细描写的道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一种何等险峻的场景啊。这几句主要写的是蜀山的高峻。传说中,六条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小车,在天空中来来回回地跑,这才有了日升日落,可是,李白亲眼看见了蜀山之高以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就算是太阳神的神龙,到了这个地方,也不得不回头的。不仅如此,黄鹤善于高飞,遇见了这样横亘在前的山脉,也不得不折返;猿猴这样善于攀爬的动物,到了这样的地方,也不得不哀愁的。
   光是山势高耸,还不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步履维艰、步步惊心的山路,才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条盘旋向上的山路,就这样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百步”这本就是不长的地方,可是,却竟然有多得数不清的转弯,这足以说明道路的艰险了。
   将山势描写了一阵之后,诗人就要说到登山的人了,在这个不仅黄鹤、猿猴望而却步,就连神仙都只能作罢的地方,却依然有人不畏艰险,奋勇向上,而且,还有人开凿了山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啊。不过,行在这样的道路上,也是的确很容易就会使人萌生退意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或许,每一个登山之人,到了这进退维谷,不得上下的地方,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参”和“井”,是天上的两颗星辰,它们所对应的地面上的位置,正好分别属于蜀和秦,李白就是用“参”和“井”来比喻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当人们坐下休息的时候,还忍不住要抚膺长叹,用手扪着胸口,足以可见,那艰险的山路,令任何人都望而生畏。
   不仅眼前看见的山水让人胆战心惊,就算是耳朵里听见的声音,也足以令人发憷。“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对着夜月悲啼,一种忧愁的气氛便顿时笼罩了空旷的山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和猿猴的叫声,最是凄厉了,白天,登山之人已经亲眼看见了猿猴无法攀缘度过这穷山恶水,到了晚上,杜鹃鸟又来凑热闹,让人平添了几分哀伤。
   传说中,那杜鹃鸟是蜀地的一位国主化身而成的,他人称望帝,“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不过,禅位之后,他还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于是便化身为杜鹃鸟,日夜啼鸣,“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都说“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因此上,这杜鹃便有了一层悲情的色彩,再加上它所鸣叫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不由得让进退维谷的行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此情此景,情何以堪啊。于是,诗人不得不再次发出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当登山者坐下休息的时候,便得以暂时放松紧张的神经,可以得闲向四周观望,谁知道,这一看,却又是让人心惊胆寒,“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地艰险,不仅是山险,就连这山上的每一棵松树,每一条瀑布,都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晋代张载曾经有句子说:“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而李白,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创造,塑造了一个如同奔雷惊涛的惊险场景,让读到这首诗的人,也不由得闭上了眼睛,捂住了耳朵。就这样,李白再次发出了嗟叹:“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整个第二段中,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这一系列的景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将一种悲凉、空旷的场景,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当然,光光描写大自然的险阻,还不足以让人感叹李白行文之奇,不足以让人感叹这是只有天上的谪仙才能写得出的诗句,接下来,李白便要从描写自然之景,荡开去,转而描写人事了,如此富有跳跃性的思维,堪称又是一奇。
   诗歌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开始到结尾。蜀道难,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关键就在于人事的凶险,俗话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据说,李白的这首诗歌,是专门写给即将要入蜀的朋友王炎的,他在这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详细地说明了蜀地最为艰险的地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在这里,李白显然是将蜀地的“所守之人”比喻成了豺狼虎豹,的确,要是镇守蜀地的人使用不当的话,“所守或匪亲”,那就很容易就会造成战乱,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会凭借着险要的地形搞叛乱,从而危害国家,残害百姓。张载也曾经写过:“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而李白的描写,则更为夸张,用凶残而又茹毛饮血的野兽来比喻割据一方的军阀,不仅很好地反映了蜀地那复杂的人事,也更加充分地强调了蜀地之险。
   于是,他便发出了叹息,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的,都说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既然已经知道了蜀地并不是一个好地方,非但自然环境险恶,就连人情世故也如同一滩浑水一般,那么还不如早些归家,不要贪图荣华富贵,“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不如归去,更何况,蜀地之山水,与其说是“美”,不如说是“险”,还更为合适一些呢。
   最后,李白便再次发出了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激情澎湃的时候,往往不能自已,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屡出奇语,才会有了这篇“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蜀地神奇的传说故事,惟妙惟肖地描写蜀地的山水之奇,又别出心裁地从大自然的艰险,写到了政治之危,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对于友人的深深担忧。这么多奇语组合在一起,难怪贺知章要感叹李白乃是“谪仙”了,因为,此“诗”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奇”之外,李白的《蜀道难》在遣词造句上,也是可圈可点的,作品结构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奇”。比如说,在诗歌一开始的时候,那三个感叹词,就足以让人感叹李白用语之奇了,不过,诗仙李白别出心裁的地方,还不止如此呢。
   古人写诗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有每首诗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这方面的规定,比如说律诗和绝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不过,李白最擅长的乐府古诗,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就不是这么严格了,这正好适合李白表现他丰富的想象,抒发他奔放的情感。话说回来,乐府诗的要求虽然不严格,可是,初唐以来的乐府诗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诗。李白可不管这些,他在行文的时候,完全不拘形式,《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显得灵活自如。能如此不拘形式,并且使用大量散文化的句式,也可以说是本诗的一“奇”啊。
   另外,世人写诗的时候,总是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的句子,可是,李白却不是这样,他一连用了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道是李白词穷语尽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这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正好体现了李白那激昂的情绪,正好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
   这句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正好开门见山,点明主题,论述了前行的艰难,这时候,正好是行路之人站在蜀山之下,仰望蜀道时候所发出的感叹,正好用来表现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描写太白鸟道等埋下了伏笔。
   而第二次的出现,是在行走蜀道的过程中发出的感叹,体现了行路之人对前途艰险和不可预测的畏惧,警示后来之人,切不可轻易前往。
   第三次出现的时候,是在诗歌的最末,正好是写蜀中战祸之烈,从描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在情感上和内容上,都是一次升华,不仅如此,还呼应了开头,给人一种首尾呼应,意犹未尽的感受,加深了读者对蜀道艰险的深刻印象。
   如此可见,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非但不重复,反而还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不得不让人感叹,李白的确是写诗的行家,善用奇招啊。
   总而言之,李白的《蜀道难》,极尽蜀道之艰难,人事之险恶,这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是,拥有宽阔胸襟的李白写来,却依然显得气势雄伟,非但没有哀婉缠绵的意思,反而一唱三叹,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奇诗,除去李白,世上还有几人能够写得出,或许,这才是最“奇”的地方呢。 【文苑★散文】奇之又奇的《蜀道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