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阿房宫,据说乃是当年秦朝的宫殿,秦惠文王时,曾在此修建离宫,可是,宫未成而身已亡,秦始皇的时候,又再次修建阿房宫,一直到秦二世胡亥元年的时候,还在继续修建,那工程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只可惜,秦末项羽入关的时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当年酌金馔玉,击碎珊瑚,穷奢极欲的阿房宫,就因为这熊熊一炬而化成焦土,骊山四顾,如今再难看见昔日的龙楼凤池了。
   这样的往事,自然是让人嗟叹不已的,于是,面对着已经荒芜的昔日豪奢之地,再联想起大唐当时的国势和处境,一个名叫杜牧的人,写下了一篇旷古奇文《阿房宫赋》。
   杜牧出身在一个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称的高门大姓,他的祖父,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史学家,《通典》的作者杜佑。《阿房宫赋》是他少年轻狂之时的作品,在那个时候,他敢说国家大事,敢议论朝政,这才有了我们现如今看到的这篇《阿房宫赋》。杜牧曾经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由此可见,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介绍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也不是单纯感伤古人之事,而是因为感触时事,为了借古讽今,为了提醒统治者,戒奢戒欲,不要沉溺于声色之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既然这是一篇赋,那么自然有着赋的特色,文采华丽,令人咋舌,不过,杜牧到底已经是唐朝人了,比不得六朝之人那样专注骈俪、声律和文辞的形式,更何况,激情澎湃的时候,哪里还管那骈俪声律呢,自是要将满腔的肺腑之言,全部倾泻出来才是。唐朝年间,古文运动已经开始,杜牧秉承古文运动的传统,采用散文的笔法,将散文的句式、语法,融入到了自己的赋中,于是,开创了中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他奇偶错落,骈散兼用,词句或长或短,将叙述、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这才有了这篇传世之作。
  
   对于唐朝人而已,阿房宫,只是听说过,谁也没有真的见到过,所以,要想塑造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豪奢华丽的阿房宫,就只有靠作者那无穷的想象力了。在文章的一开始之处,作者便展开自己的想象,向大家描写了一个奇伟壮丽的阿房宫。别的不说,就光说那开头的几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就用短促的语句,给人一种有力的感觉,先声夺人,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就已经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秦国统一了六国之后,才有了阿房宫,一下子就将人们的视角提升到了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角度,将文章的主旨暗暗点出。
   接下来的场景,便是大段关于阿房宫的具体描写,在这一部分中,杜牧极尽瑰丽的辞藻,将宫殿的雄伟和豪华,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他所写的是一篇赋,赋的要求就是骈俪而富于辞藻,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前面越是尽力描写宫殿的奇丽、壮观,后文书中当提到阿房宫是如何被毁,秦王朝是如何被灭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嗟叹,促使人们更深层次的思索。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全貌上看,已经是雄伟壮阔了,再看那“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亭台楼阁,则更是让人惊叹,这世上为何会有如此巧夺天工的屋宇。或许,纵使是鲁班见了,都要感叹,此楼只应天上有,自己虽有巧手,也难以建造成吧。
   当然,如果光写建筑物的辉煌,而屋子里没有人的活动的话,那这屋宇就算是再辉煌,也没有意义了,更何况,杜牧真正想说的,并不是赞美阿房宫的辉煌,而是为了揭露统治者荒淫奢靡,只顾着享受,最后误国亡国这件事情,所以,自然要写到人了。于是,接下来,杜牧便再次用铺叙的手法,阐述统治者是如何荒淫无道的。
   阿房宏伟,楼阁矗立,长桥卧波,这些都不足为奇,阿房宫中歌舞之盛,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秦皇若在之处,则歌台春暖,秦皇若不在之处,则舞殿风凄,简简单单地就点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整座阿房宫,就是为了秦皇一人能够称心快意才建造的,耗尽民脂民膏,极尽奢华,就为了满足这一个人无耻的欲望。
   然而,看到这里,恐怕会引发读者的一个疑问,那就是,秦皇营造宫殿的钱财,阿房宫中堆积如山的珍宝,充斥殿中的宫娥美姬,都是从何处而来的呢,就这样,杜牧自然而然地又过渡到了下一部分,转而通过那些珠宝陈设之奢华,来写强秦掠夺六国,残害六国的强盗行径。到这里,自然而然就和文章开头部分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了,文章开头之处,杜牧提到了“六王毕,四海一”,在这里,他再次提到了六国被灭之后,那凄惨的结果。
   昔日之六国,也有宫室,而那六国的君主,也一个个都是极尽奢华的,在这一点上,其实,他们和秦皇是一样的,可是,昔日豪奢的六国,于今安在?那阿房宫中歌舞升平,讨秦皇欢心之人,全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而阿房宫中堆积如山的珍宝,也都是六国的君主从民间掠夺来,藏在自家宫室之中的。现如今,六国皇室之人,沦为强秦的奴隶,供秦皇驱使,而六国君王掠夺来的宝物,又复被秦皇夺去。秦皇今日之乐,就是六国君王昔日之乐,既然如此,那么,自然就暗示了,六国君王今日之悲,乃是秦皇明日之悲。
   文章写到这里,就已经足以发人深省了,其实,封建王朝改朝换代,不就是为了争一把龙椅吗,争那一把被无数彩缎虎皮、金花银凤、各色宝石精心装饰的龙椅,谁争得了它,谁就争得了天下,也争得了天下的财富。一朝又一朝的争抢,浪费了太多心酸的眼泪、滚烫的鲜血和精致的诡计,翻开历史书,漫漫历史,全部都是演了又演的抢椅子的游戏。秦皇抢走了六国君王的椅子,取得了六国的财富,而且,又竭力剥削劳动人民,多行不义必自毙,六国取亡之道,即是秦人取亡之道,终于有一天,有人来抢秦皇的椅子了。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一长串的叙述,痛斥了秦皇只顾着自己享受,丝毫都不顾惜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就是因为这样,才会造成众叛亲离的结果。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用短促有力的文字,收束了对于阿房宫之事的叙述。他非常简单地概括了秦皇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将秦朝的毁灭,总结为是秦皇骄奢淫逸,自取灭亡。
   或许有人会说,杜牧如此详细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奢华,可是,到了总结秦朝亡国的原因的时候,却只用了这样简简单单的一行字,是不是会显得太简单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因为,对于秦朝统治者的斥责,其实是贯穿全文的。杜牧写了阿房宫的奇丽,写了宫中美女的情态,写了堆积如山,被秦皇随意放置,视若瓦砾的珍宝,这极尽铺陈夸张之描写,一方面体现了赋这种文体的特色,而另一方面则是更好地说明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维持这种富贵的生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横征暴敛,强取豪夺,从老百姓的身上榨干他们的每一个血汗钱。因此上,文章对于秦皇的讽刺和控诉,那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秦王朝的奢侈,才是导致它最终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就好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写到这里,文章就进入了最关键的部分,借古讽今。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描写了阿房宫的华美,便匆匆结束,就算用尽了世上最华丽的辞藻,也只是一篇平庸之文,因为,文中没有投入作者的情感。而如果仅仅只是就事论事,简单地说上那么几句,分析一下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虽然有一定的思想性,可是,现实意义不大,还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而杜牧的《阿房宫赋》则不是这样,前文对于阿房宫的描写,对于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分析,全都是为了讽谏唐皇勿蹈秦皇覆辙。
   为了很自然顺畅地联系到唐皇的身上,杜牧在这里,再次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六国先入手,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之所以会灭亡,不是因为秦国的兵多将广,武器先进,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六国君王不能爱民。而秦王朝的覆灭呢,其实和六国覆灭的原因,是一样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皇为了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所以,秦皇也和六国的君主一样,并不爱民,他的灭亡,也是必然的,乃是咎由自取。
   历史就是如此,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地重演着昔日的悲喜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若是后人能够明白这一点,不要步先人的后尘,那么,一切还都好办,怕只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最后一句,振聋发聩,足以将人从沉睡中惊醒,“前车覆,后车戒”,杜牧目光如炬,大笔如椽,用这样一句绝世警句来结束前文,扣人心弦,足以使人三思。
   说实话,结局部分的议论,并不多,但是,一篇文章是否能够打动人,并不是以字数来取胜的,杜牧就是这样,用简要的语句,言简意赅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领悟写在了文中,希望能够上达天庭,令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有所领悟。
   杜牧的这篇文章,是很有针对性的,正如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那样,目的很明显,就是因为唐敬宗大起宫室,沉溺声色,所以,引起了杜牧的担忧,令他想起了当年秦皇的故事,所以,才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唐皇的注意。
   据说,唐敬宗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登基继位了,乃是一个少年天子,少年人的心性,就是安静不下来,他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仅如此,他还荒唐到了到处去求访异人,希望能够得到不死灵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地步。这样的行径,和当年的秦始皇,简直是如出一辙。看见了这样的一个皇帝,杜牧这样的一个爱国之人,又如何能不担忧呢?纣王无道,凤舞鸾歌,酒池肉林,结果社稷消磨,殷商因此而灭亡;秦皇无道,琼楼画舸,暴敛钱财,最后干戈顿起,阿房一炬,战无不胜的大秦,最后也亡国了,那么,唐朝呢,唐朝又会怎样?有节度使曾经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起兵,夺取洛阳,所以说,当时的唐朝,表面上看起来歌舞升平,一片中兴之势,其实,却是时局危险,现实黑暗啊。
   所以,杜牧才会写下了这篇赋,结合现实,表面上看,是描述秦国因为修建阿房宫而挥霍无度,劳民伤财,最终导致亡国,可是,实际上乃是借秦朝的故事讽唐朝的事情,劝说唐皇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否则必将重蹈覆辙,因此,此篇华翰,可谓意味深远啊。
   据说,这篇文章一出世,就引得世人惊叹,争相诵读,不仅如此,这篇赋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曾经得到过“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中说过:“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所以说,“体物”固然重要,“写志”更要紧。朱熹也曾经说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谓赋”,再看杜牧这篇《阿房宫赋》,先是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然后又再结尾处发出议论,以寄托讽刺,正好体现了赋的特点,难怪可以流传万世呢。
   只可惜,对于唐朝的统治者来说,就算他们真的已经读懂了杜牧文章中所说的深意,可是,他们却未必能够真的改过。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要当心重蹈覆辙,可是,身在高处的皇帝们,却并没有将这样的逆耳忠言听进去,最终,黄巢起义爆发,历史再一次重演了,唐王朝就好像当年的六国和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难道这是不可更改的宿命吗?不,如果是宿命,那就是说早就注定,不可更改,可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明明还是有机会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啊。遗憾的是,他们看见了杜牧的这篇文章之后,却不能从谏如流,及时悔改,这才造成了悲剧的再次重演。
   对于杜牧而言,他虽然有经天纬地的志向,自称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理想抱负,可是仕途竟然十分不顺,当了十多年的幕僚,所得到的只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充满了失意之感。中唐后期,朝政难以捉摸,党派之争相当严重,已经到了不是任何人能够左右的地步了,于是,他便只能选择了纵酒高歌的生活。
   但是,风流倜傥,依红偎翠,这并不是真实的杜牧,乃是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将自己的真性情深深地隐藏了起来。杜牧的诗歌,在中唐后期和李商隐并名,两人合称“小李杜”,杜甫是“老杜”,他则是“小杜”,天底下姓杜的人,诗歌写得好的人,那真是太多了,但是,唯有杜牧和杜甫并名,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担忧国事,批判时弊的精神。比如他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借古讽今的佳作。金陵乃是六朝繁华之地,但是,当隋军攻破金陵之后,那金陵的王者之气,便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黯然消逝了。然而,中唐后期的那些统治者们,不能以古为鉴,他们眼见得大唐已经走向了衰亡,却依然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步当年陈后主的后尘,这又如何不叫杜牧伤心呢。
   可是,伤心又能如何呢,在杜牧年轻的时候,他就早已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写进了《阿房宫赋》啊,可是,却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杜甫当年曾经写下了“三吏”、“三别”,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可是,唐朝统治者没有因此而顿悟,多少年后,他的后继者“小杜”又接替他喊出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的句子,却依然还是没有使统治者顿悟。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却有着类似的命运,历史,再一次重演了。
   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再次看到杜牧的《阿房宫赋》,我们,又当如何领悟文中的真谛呢? 【文苑★散文】读杜牧《阿房宫赋》有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