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荣幸,认识了曾在221厂工作过的孟主任,闲聊了几句,勾起了我对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的回忆,我仿佛又回到了2014年我在青海支教的岁月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可能都喜欢活在回忆中,今天就把我在海北州的生活简单回忆一下。 支教工作官方层面的总结早已结束,我的照片也曾经出现在新浪网、搜狐网、大众网的页面上,刚才搜索了一下,照片还在,但是支教生活已经结束快四年了。 现在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很强大,很遗憾的是,2014年我用的并不是很多,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的很少,我竟然没找到一张我在校门口的照片,有机会回去一定补上一张。 去青海之前其实也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或许有一些对西藏的好奇,或许有一些虚荣之心,或许还有一些作为男人的豪情,或许还有一些逃避心理,当然青海的瑰丽和壮美也是促成支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最终促成了我下定决心去青海工作一段时间。我支教的学校全称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一般简称为海北职校,2014年8月25日我抵达西海镇,2015年7月6日结束支教工作,返回了山东青岛。 学校所在地是海北州州府,条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贫穷和落后,恰恰相反,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镇,常住人口也不多,据说只有万把人,步行基本上半个小时可以从南走到北或者从东走到西。去之前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很多是错的,甚至发给我们的支教注意事项也有问题,这也充分验证了一句话,人是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哪有外界谣传的骑着马上班的情况,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跟内陆没啥区别,甚至不看身份证你很难分辨出哪个是少数民族的,哪个是汉族的。对内陆地区来的人,最需要适应的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我确实用了一段时间才适应,现在还是挺怀念羊油包子、牦牛肉、炕锅羊肉、青海三鲜啥的,大半夜的,有点馋了。 我身体素质还不错,海拔3200米左右我基本没啥高原反应,以前为了凸显支教生活的不容易,我跟人说高反多么多么的厉害,其实我还真没啥太大的感觉,当然这个因人而异,有人高反的厉害,我还好,所以我在青海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艰苦,再加上还有较高的支教生活补贴,小日子还不错,在青海的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很平淡的,不过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我在西海镇一年也没彻底融入海北职校的大家庭,总感觉仍然是一个外来户,结束支教这几年,仍然保持联系的只有寥寥几人。 支教这个事,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应该知道,这确实是一个好事儿,不管是对海北职校的师生,还是对我们去支教的人员,甚至对两个省份都有益处。我们支教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好评,但是对当地的教育并没有起到什么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没有改变当地的现实,也没有为祖国作出多大的贡献。我只是希望通过一年的工作,能够对当地的孩子们产生那么一丁点的影响,能够增强一下交流而已。要说我们的支教工作如何伟大,我个人真是承担不起,虽然我也想得到这个荣耀,但是还不配。 今天先写到这,后期我会把我在青海的工作一点一点的写出来,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吧。在这我还要想说一句,青海的朋友们,我其实还是挺想你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