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

 西北贾 2022-06-10 发布于山东

       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这句话是今天看到的一个新闻标题。想来这真是一句大实话啊。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历过无数次的各种类型的督导,扪心自问,貌似没几次督导能充分发挥作用,流于形式的更多一些。随着这几年的三令五申,督导工作减少了很多,但是固定的督导还是一直存在的,体现在基层,效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为啥督导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就是问责没有跟上。

       对某一个系统而言,督导工作万变不离其宗,翻来覆去都是那么一套,如果仔细看看历年来的数据,痼疾会存续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基层单位而言,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那是昧良心的话。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这是一块硬骨头,没人愿意主动去啃。基层单位的心理很微妙,都认为反正这不是某个人的事,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可能涉及到多部门协作,也可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想干总有不想干的理由。督导部门流于扣分,对一些没希望争上游的基层单位而言,问题也不大,一直呆在下半截,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问责不一样,一旦启动问责程序,那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的,这个会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不管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利益。只有问责,人才会有敬畏之心,才能充分调动负责人主观能动性,尸位素餐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们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是只要去解决,事情终究会朝好的方向去发展,而且在解决某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会捎带着解决很多附属的小矛盾,对基层工作人员而言,小矛盾的解决可能就是天降喜雨,有助于化解基层单位的大大小小问题。

       问责只要有力,基层就不会漠视和忽视问题,其实一个人在单位呆久了,多多少少的都会知道一点矛盾的根源点。当开始着手解决问题,这些已经被发现或者暴露的问题才会如同涓涓细流一样汇总起来,把问题的脉络理顺理清,找到正本清源的方法。

       现在部分基层工作推进不力,可能是各种原因在掣肘,碍于情面,碍于能力,碍于各种不明原因,一旦有了问责这把悬在头上的利剑,开展工作就有了动力,也会得到对方的理解,毕竟每个人都不容易的,板子打在身上谁都疼,和稀泥的现象会减少很多很多。

       有一些问题为什么得不到解决,就是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万金油一样的理由“我不知道、我没听说、我不清楚”。问责落地,这些都不是挡箭牌,在其位谋其政,了解基层问题不是岗位职责吗?没有问责或者问责落不到实处,不在乎,不关心是一部分人的常态,时时抱着一种“反正谁也不能怎么地我”的心态,当板子打在身上就开始叫屈喊冤。但是只要证据确凿,绝对是敲山震虎的效果,风气为之一振。

       当问责成为长效机制,就不会有人存侥幸心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一用人原则才会成为主流,毕竟谁也不会替别人冒大风险,专职擦屁股。

       用好问责利器,倒逼责任落地,才能打破形式主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