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昵称61560146 2022-06-10 发布于浙江

胡图《说古道今》. 汤溪城隍庙 "摆胜"


胡 阿 荣 / 文

汤溪城隍庙位于汤溪镇中心,与汤溪中学相依,1989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城隍庙大门,其轩昂气派顿生威严,肃静雅观确乎神圣。在牌楼翘首的顶额上竖置“城隍庙”三字,门开三扇,大门门额上横置“金汤巩固”四字,东侧门额上横置“宝婺屏藩”,西侧门额上置有“仙舟保障”。 精致庄严的门楼承载了斑驳的历史痕迹,时间会随着越溪之水流逝,历史的痕迹却永不消失。

沿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放生池、二门、过厅、正殿、寝殿等,进门设有戏台。头门与二门之间设放生池,石桥横跨其上。二门面阔三间,左侧有龙王庙,右侧有达生庵;左右建两庑。正殿面阔三间,通面宽14.10米,通进深9.20米。两侧建斋房。寝殿面阔五间,前置天井。二进柱础八角形,下置覆盆。三进柱础覆盆莲瓣形,其他各进柱础鼓形。整体建筑的牛腿、雀替、斗栱等木构件精雕细刻人物、花草、禽兽等;柱、梁、枋、天花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彩画,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

汤溪城隍庙,被誉为江南第一庙,它建于明成化8年(1472年),是当时汤溪县第一任县令宋约按朝廷的规定建造的。现保留的城隍庙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后人为了纪念宋约就把农历的四月十六(宋约的生日)作为城隍的神诞,并在大算盘上显示出4.16的数字,举行传统庙会,几百年来从未间断。

汤溪区域历史悠久,沉淀深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春秋时期,姑蔑国的一支在九峰山下生存繁衍;其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大末县(后称太末),一说县治就在九峰山下,据清乾隆《汤溪县志》载:“其城街址,历历犹存。”历史上,在金华地区,除义乌设乌伤县外,大末县是同时期最早建置封建行政治理之所。所称谓的八婺,就含有原汤溪县。设立汤溪县之前,这一带曾被边缘化,成了四不管的地段,土匪出没、民不聊生。金华知府李侯嗣上书建议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边隅设立汤溪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朝廷准奏,宋约于次年(1471年)六月上任,成了汤溪县第一任知县。

宋约因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去世后被百姓奉为城隍“老爷”,汤溪城隍庙是为了纪念宋约而建。古人建城隍庙为的是“御灾捍患,福禄民生”。从明成化年间开始,每逢农历申、子、辰年的四月十六(宋约的诞辰),汤溪城隍庙都要举行隆重的“摆胜”活动,以示尊崇。“摆胜”,作为庙会祭祀中最为隆重的礼仪,始于明,盛于清,一直延续至今。飞禽走兽,笔墨字画,万类供品,独出心裁,每件供品都要按照吉祥如意理念命名,供于正殿,祈求一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当时庙会的盛况,在《汤溪县志》中有精简的文字描叙。据乾隆《汤溪县志》载:“每见汤地之民,谋以四月既望日为神诞辰。先罗珍异于庭,至期迎神,周巡四关。主者纠群,沿途设奠。昼则演戏欢呶,夜则峥嵘鳌彩。萧鼓之声腾于郊,逾旬不绝。”又据民国《汤溪县志》载:“在城居民,分班联会,轮年值事。届期庙中悬灯结彩,设供演剧,务极华美。又盛陈仪卫,舁神像出游街坊,谓之出巡。城外农民插秧甫毕,争先入城游览,骈肩错趾,填塞通衢,商肆利市三倍。此为邑中赛会之最。”可见汤溪城隍庙祭之热闹,场面之震撼。

汤溪城隍庙“摆胜”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直以来都为汤溪人所推崇。摆胜的排场盛大,气势恢宏。 以弘扬汤溪民俗优秀传统文化,再现声誉八婺的祭祀盛况。汤溪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遗存,一定能给人们留下了神秘丰富的想象空间,汤溪人民正以自己的智慧,传承和创造着灿烂的汤溪文化。农历四月十六日,我们汤溪“哈姆”,在城隍庙等您!

写于2021年5月25日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胡阿荣,笔名胡图 ,浙江金华市汤溪镇人。高级教师,中国乡村作家、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小邹鲁文化促进会会员、金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专家组成员、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