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臣郑纪】郑纪诞生地

 夏天杂志 2022-06-10 发布于福建

郑纪是文贤里(即今度尾镇)上郑人,这点是无可争议的。郑纪诞生于屏山,也是毫无疑义的。但说到郑纪诞生地问题时,稍有文史常识者,必定会激烈郑纪诞生于屏山炭窑之中,而问其郑纪到底诞生于何处?则知者盖寡矣。原因很简单,郑纪故事以民间流传最多,而愿意深入研究者少,以致于郑纪诞生于宅柄的事迹鲜有人提起罢了。而今,宅柄这个地方又为异姓所居,保留下的祠堂又破败不堪,那乐于关注者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一、郑纪诞于宅柄

  由于屏山与永春接壤,又无城池屏障,屡遭永春方向来寇袭扰,这促使屏山财主郑松庵不得不学狡兔三窟,多建住所。当时,郑松庵在屏山脚下已建有住宅,后来人口发展了,再加上为了预防山寇抄家,遂在屏山故居不远处,又新建住所一处,此即郑松庵宅柄新厝之由来。

  到了明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二十六日卯时,郑松庵家里迎来一个新生命——郑纪。据郑纪外甥陈华《东园先生所谱节要》记载:“先生生于屏山之宅柄。始生之时,有老人柯姓,年九十,登堂闻其哭声,谓先生之父松庵居士曰:'此贵儿也。可善养之。’”意思是,在郑纪诞生之时,恰好有一位90岁的柯姓老人来访,他才进门,就听到郑纪啼哭的声音。因这位柯姓老人见多识广,或许是凭哭声来推断郑纪未来,也可以是通过生辰八字来判断郑纪命格,总之,他立刻笑语盈盈地向松庵道贺说:“这是一个贵儿啊,你要好好培养才行。”人道:“好梦不如好唱。”松庵听了柯姓老人的贺喜话语后,自然就乐开花了。

正因为郑纪是在宅柄诞生的,所以这里就成了郑纪名副其实的诞生地了。

二、山寇焚毁宅柄

  正统十三年(1448年)冬天,时郑纪才16岁,已亲历过一次寇乱了,而今又有一些沙县、尤溪过来的山寇突袭屏山,令人猝不及防,只能弃家而逃了。说时迟,那时快,郑纪父亲当机立断,迅速组织家人收拾简单细软,举家逃至莆田城内避难去了。翌年,郑纪一家听说山寇撤出屏山后,便欢天喜地地重返家园了。可是,当他们回来之后发现,原来宅柄新厝竟被毁得惨不忍睹,难以居住。有见于此,郑松庵当即做出决定,指派郑纪兄长郑介轩留在宅柄负责督修新厝,其他人则随其返回屏山故居居住。

  据陈华《东园先生所谱节要》介绍,当时郑纪兄弟二人情深,他竟不肯与介轩哥分开,甚至涕泣不已。这时,郑松庵安慰说:“咫尺之地,患难暂分。”言外之意是,新厝重修好了,很快就可以团聚一起了。可是,以郑家的经济实力而言,既有能力建新厝,重修应该不难,结束该处重修告竣后,未见郑纪重返宅柄居住的相关记载,甚至连郑纪出仕后,有经济实力修建府第时,也未在宅柄大兴土木,竟成迷案。

三、刘氏聚居宅柄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郑纪上《致仕第十九疏》后,朝廷最终准其所请,命升本部尚书致仕,并赐予“给驿还乡”的待遇。当郑纪回到仙游时,他既没有回到宅柄诞生地,也没去去屏山故居(或称府第),而是为了避寇盗,暂寓于南湖书院。也正因为郑纪自身没有回屏山居住,所以他的子女也都随其聚居县城,特别是郑纪逝世后,他的后裔自然就扎根在县城生活了,从此无论是屏山故居,还是宅柄诞生地,都日渐荒废了。后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宅柄周边的田地为附近居民所开发,人烟稠密,甚至郑纪诞生地宅柄祠堂也几度易手,现为刘氏所有。

  2014年二月初二日,南方积善社石牌坊竖起来后,同年八月十三日,南方积善社诸长老决定雕塑郑纪三父子像(即郑纪、郑主敬、郑主忠)及妈祖神像。神像雕成,郑纪三父子像被安置于南方积善社大楼中。不料,没过多久,南方积善社出现漏雨现象,致使郑纪三父子像屡遭雨淋之苦。于是,南方积善社诸长老经过研究决定,又将他们移置于宅柄祠堂。对此,刘氏居居欣然接受,并无异议。换句话说,宅柄附近居民也尊重该地是郑纪诞生地,郑纪三父子像有权暂安其中。民知敬畏,于斯可见也。

附:屏山诞生地

  民间传说,郑纪是由纪生郑养,且有名有姓,有故事有情节。据说郑纪生父叫纪陆,系仙游山人,受雇于屏山郑氏(郑员外),以护林、烧炭为营生。纪陆夫妇生性善良,却久婚不孕,积郁在胸。也正因为不孕不育,所以他们每向屏山山神土地祭拜时,都会祈求天赐麟儿,以便延续香火。后来,屏山土地公被纪陆夫妇诚虔的心感动了,竟然现出原形,并告诉纪陆应在某日某时向中岳溪过路八个人中的瘸子请求,即可满愿。不久,纪陆按照土地公所言时间在中岳溪旁边守候,竟真的遇到八个人,而且真的有一个瘸子在人群中。于是,他就向瘸子诚心求子,几经缠求之后,竟得满愿。不过,瘸子问他道:“是谁告诉你,我们会从这边经过。”纪陆是老实人,直言不讳地答道:“是屏山土地公说的。”瘸子闻言,一边甩手,一边叹言:“屏山土地公真是多事。”谁知,纪陆回去祭告土地公时,意外发现土地公的脸已歪了一边。

  十个月后,郑纪在屏山山诞生了。相传,郑纪诞生时,火光冲天,山下人看到时,以为是山上着火了,甚是惊慌。翌日,郑员外本来要上山查看火情,恰好遇到纪陆挑炭下山,遂问起昨晚山上着火的情况。纪陆闻言,仿佛丈二和尚摸不得头脑一般,听得一楞一楞的。最后,纪陆解释说:“昨晚山上没着火,是贱内生了一个胖小子。”郑员外闻言,心知这个孩子生有奇现,必非凡人,乃暗自留心。此后,郑员外经常与纪陆套近乎,并说服纪陆将孩子交给他养,遂取纪陆孩子之名为郑纪,这便是纪生郑养的由来。当然,这是民间传说,经不起仔细推敲的。须知,纪陆烧炭贫穷可能理解,那郑员外是有钱人家,怎会让该进学的郑纪在九座寺受穷读书,乃至被污偷鸡,从而形成了“不激不成器”的故事呢?

  当然,任何一个民间传说,传久了,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同样的道理,既然民间盛传郑纪是纪生郑养,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郑纪诞生地在屏山山炭窑边与屏山山土地庙及歪嘴土地公的神奇故事了。

画像:黄金星绘制;对联:刘元春题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