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中医最可贵的精神是灵活,切莫偏执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2-06-10 发布于福建

中医是一门很灵活的技术与学问,偏执不可取,中医辨证也是很灵活的,最忌讳死板偏执。比如有些儿童感冒发热,家长根据孩子有受凉的病史,就认定是风寒感冒,不顾神色舌脉等客观指证而一味地发散风寒,经常贻误病情。

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又一直受到个人习惯等各种因素影响。如果仅仅根据疾病初期的发病诱因,不考虑其发展变化,不考虑发病个体,这就相当于刻舟求剑。实际上,不是说受凉引起的感冒就一定是风寒感冒,一定要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与客观指证。

同样的地域,同样的降温,也不一定每个人都生病感冒,即便感冒的那些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从中医的理论来分析,疾病是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同样受到风寒侵袭,有些人体质好不发病,有些人会成为典型的风寒感冒,有些人会随着体质而化热,也有些人会形成外寒内热之证,至于兼加积食、痰热、湿热、痰饮……,也很常见,非常复杂。

点击加载图片

中医最可贵的精神是灵活,切莫偏执

所以负责任的中医处方,每一张都相当于量体裁衣,量好各个尺寸,然后处方选药,而不是手里面拿着几张固定的成方,原方不动地来回倒腾,这样虽然有时也能治好病,但是成品衣服终究不如量体裁衣更适合自己的身材形体。

这个量体裁衣的过程就相当于中医的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收集患者有用的病情资料,然后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然后就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或者暂时放一放。

当然真正的中医临床,辨证的过程并不像有些医案写的那样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现实中疾病相互矛盾的地方多的是。比如明明是受凉引起感冒,鼻塞、清鼻涕,怕冷,这很像一个风寒表证,但是又口干、咽痛、头胀痛,这又像一个风热表证,一看舌头一把脉,舌质略舌苔黄腻,脉象濡,这又像湿邪困表。需要反复的鉴别,单独地对比,然后做出判断。这就是中医临床,很灵活,也很困难,在千变万化、头绪纷繁之中,尽可能找到根源。

有些疾病久治不愈,本来病情就很复杂,又经过各种治疗,变得更为复杂。这样的患者初次来就诊,许多中医习惯于先用上几味药探探路,相当于向人体里面投进去几个侦察兵,一旦侦察清楚了,然后再抓住疾病的七寸,来个猛虎掏心,一举歼灭之,杀手锏都放在最后。

中医治病不容易,有些个案疗效突出的好,但那只是个案,没有普遍的学术意义,并不是每个慢性疑难疾病都会出现奇迹,神医也并不是所有疾病几副药就搞定,还是要稳扎稳打,随时找准时机,然后灵活出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