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其师,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没有来云的痕迹;善于说话的,言谈没有差错可以指责;善于计算的人,可以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没有门闩却不可开;善于打结的,没有绳索束缚,却谁都不能解开。因此,圣人能够随时教化人民,使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能够处处珍惜万物,使物尽其用,所以没有遗弃的物。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所凭借的资本。如果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善人不爱惜不善之人,虽然看似聪明,其实却是大大的糊涂,这个道理,真是奥妙。 【明心净心|存天理·去人欲】 有用的人不必沾沾自喜,无用的人也不必自暴自弃,有用无用全在于人们怎么看待,全在于对人是否有利。因此,善与不善是很难有定论的,两者不能偏废,应同等对待。 老子认为,高明的人处世,不管善与不善,都会平等地对待别人。大道空虚,包容一切。它对天地万物没有差别心,是善是恶都没有分别,它心中自有一把尺子,从来不强求天地万物怎么样。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地万物适合它那把尺子,就能顺道而生;违背它那把尺子,就会逆道而亡,是生是死,都取决于天地万物自己。 善人也好,不善人也罢,在圣人眼里都是有生命的人,圣人以尊重生命的眼光看待他们,善与不善共存,各得其所,才是真正的和谐。太斤斤计较于善与不善,恐怕很难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善人。 其实善可以变成不善,不善也可以变成善,既然如此,善与不善于我又有何妨呢?所以,在圣人的眼里,天下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既然都是有缺陷的人,又何必在乎张三善,李四不善呢? 人没有不中用的,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朋友一盏灯。孟尝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故手下什么样的能人都有,即便是鸡鸣狗盗之流也受欢迎,关键时刻还要靠他们脱大险! 就管理者而言,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合乎于道,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难道不是最大智慧的行为吗?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 |
|
来自: Fendsomowrqc4g > 《《道德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