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临汾,因濒临古老而著名的汾河得名。这片曾经苍凉浑厚的黄土地上,尧都人一步步实现心中梦想,千千万万个来这里寻根和探访的游客,也力图追寻揭示黄土高坡的远古之谜。 ![]() 这是一片质朴的土地 西依绵延的吕梁山脉,东凭巍峨的太岳余支,古老的汾河在吕梁与太岳之间的原野上悠然流淌着,在临汾盆地中心,冲积成富饶壮美的小平原。土地平坦,土质肥沃,是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及油料等经济作物的金贵之地。地处晋南原野,有温暖的气候和适宜的雨量,再加上自上古时期帝尧先祖的“律定历法”“大禹治水”“广凿水井”等一系列改造自然、谋求生存的举措,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是黄河流域经济繁荣的一大区域。 汾河从容淡定地从临汾城西侧流过,汾河却果决而自然地把尧都区界定为河西与河东两个大的地理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生存状态有异,也形成了河东与河西微妙的人文差异和不同的文化积淀。 ——河西区特别是沿河一带如刘村镇、吴村镇和金殿镇的小榆、泊庄等,濒临汾河,地势低平,有汾河与龙祠泉水滋润,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靠水者智,河西人大都聪明机精,脑瓜儿灵活。 河东区泛指汾河以东包括临汾城在内的大片区域,包括县底镇、大阳镇和尧庙乡、贾得乡、段店乡、屯里乡、贺家庄乡等,这里有大片的平地梯田却以旱地为主,愈往东延伸,越是大面积的丘陵与山地,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坡。靠山者仁,河东人大多耿直坦率,仁义诚信。 ——河西土地肥沃,却人稠地少,多年来他们惜地如银惜粮如金,过起光景来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为人处世自然也谨慎小心锱铢必较,甚或小气吝啬。 河东多年来地多人稀,除了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外还兼种其他山地杂粮,接待亲戚朋友和在其他场合待人接物,便显得出手阔绰慷慨大方。 ——河西人因了人多地少不得不早早思谋一些种地之外的营生,望着并不遥远的临汾城便进城卖柴进城贩菜包括进城拉茅粪的各类活计都可以做,只要能过好光景他们可以吃各种苦可以受各种罪可以忍各种屈辱,可以敢为天下先。 河东人仗了自己有一排瓦房或几孔窑洞有三十亩地一头牛,就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所谓平和殷实小光景,便固守在小小村落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河西人家由于诸多因素注重教化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千方百计让孩子上学读书去过不同于自己的日子,奔一个力所能及的好前程。刘村土门一带有一句俗语“上了土门坡,秀才比驴多”,便是最好的例证。 河东人家大多依赖土地依赖本土,经商意识薄弱,思想保守,在孩子受教育上也顺其自然,并不尽力营造条件,考不出去便回到开阔的黄土地上,赶牛驱车诸多活计还等着去做。 ——河西人非但脑瓜灵活还能说会道,从一般百姓到机关干部开腔便头头是道,一套连一套。这是多年的生存困境和竞争机制历练的结果。 河东人大多木讷实在,不善言辞,宽容的生存环境无须他们斗口耍舌磨练嘴皮子功夫,如同河东土地上的黄牛,埋首拉车,抬头看路…… 以上为计划经济时期河东河西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念。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汾河两岸激起波澜引起风浪的时候,进城打工与外出打工显然成了谋生与脱贫的重要手段。临汾城容纳了各处打工者居住者购房者经营者之后,自然也融合协调了河西河东的不同理念。大转型中的临汾小城也在进行着深层次的剧变,新世纪,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影响之下,尧都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很大变化。尧都区河西与河东的界定概念也愈来愈模糊和淡化,无论河西人还是河东人,在各种生活生存愿望的驱使之下,在物质化时代和精神挤压时代的奋争之下,这片质朴土地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融合乃至剧变。 ![]() 九州广场 ![]() 师家沟民居 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自古晋南产粮棉。 尧都,是晋南举足轻重的重镇。 早在远古的尧舜禹时期,平阳区域的“稷教民稼”及著名的“豢龙”(养马)业,可以说是中原最为发达的农耕经济。 汾河两岸坦荡如砥一望无际的土地,是盛产小麦水稻棉花、桑麻瓜果的黄金地段,而东西两山山脚下的丘陵地带及吕梁山腰的大面积坡地,则生产谷物、黍豆、红薯土豆、瓜果蔬菜。龙祠的韭黄与河东东张的团枣在明清时是不可多得的贡品。走在尧都的土地上,随时可见历代修建的水利工程,有平水渠、桃源渠、千金堰……兴灌溉之利,抗十年九旱,千方百计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20世纪,无论河东还是河西,无论村巷还是农田,抬眼便可看到耕耘耙耱拉粪运土的牲畜车辆。尧都人爱养殖牛、驴、骡、马及猪羊鸡狗,只是到了21世纪乡村的大牲畜才渐次减少,被各种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大片的平地有大型耕作机,小片的坡地有小型机器。昔日乡村的运输全仗了骡子、马、驴拉的大车,如今早被三轮四轮和电动车替代……几乎每个农家的半个家当都成了一色的铁器,耕耙机、播种机、收割机……这已成了尧都区平原与山乡的一道景观。 百多年前自给自足的尧都农耕经济和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已使许多农家渐次殷实与富裕。康熙年间平阳城东关的“亢时鼎”是显赫朝野的豪门大宅,富甲天下,名蜚全国。“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落雨,陈粮有万石。”亢氏当时已拥有一百多万亩良田,其他河东河西的大户人家也是多不胜数,灿若群星。 20世纪80年代的春风吹到尧都开阔土地上的时候,敏感而聪颖的尧乡儿女便亢奋而果决地全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片土地也被确定为省粮食基地,并迅速建成洪堡、泊庄两个粮食双千工程示范区和河西高产高效农业区、城郊粮菜副食区、东部丘陵粮棉区五大农业区,城隍、乔李、土门等七个高标准节水园区和屯里、乔李、北城等五个蔬菜基地……以大牲畜和猪羊为主的养殖业已成宏大规模…… 上古时代即有“日中易市”的平阳古地,渐次繁荣的商业贸易大约从那会已见端倪。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平阳一直是三晋乃至中国北方商旅和农产品贸易的重镇之一。元代初年在古都平阳是意义非凡的时日,大名鼎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在平阳这片古老而热闹的土地上游走。这是个见多识广有着开阔视野的老外,平阳古城的热闹与繁华给他带来的是惊讶和一次又一次的视觉冲击。他看到大街小巷里匆匆忙碌的平阳人,这些人面容平静自信,自信里还有许多谦和。他们大都是一身朴素的布衣,劳动者还裹了裤腿,那是为了劳作的方便吧,这些大多是手工艺人和作坊劳动力。也有许多商人在洽谈生意,衣着便要整洁和讲究,大多文质彬彬举止儒雅……看看各种商号门店,可以说已经鳞次栉比了,特别是丝织业作坊和布匹店的门面,更是多于其他……马可·波罗惊叹这个远离太原的晋南城市居然如此繁华,连连赞叹。如今河东的尧庙、大阳,河西的金殿、土门等村镇,集市和庙会已形成固有规模,古称尧庙皇会、尧庙会,已有了华北第一庙会的称誉。临汾人在晋商队伍中占有一定份额,经商远及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民国时期在京城经商者已达百余户,仅城东卧虎山下的县底镇大翟村,在北京经商者安家落户于京城代代居住的就达四十多户……2002年笔者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曾抽出时间抽样采访了这些百年前在京安家落户的商人后代。他们大多是三代四代传人了,一方面承袭了父辈的经商之道,另一方面多有拓展发展和衍变更新……至于遥远乃至陌生的故土家乡,则成了悠远的故事和淡淡的乡愁…… 帝尧陶唐氏因制“陶”而得名,这便衍化出之后享誉全国的制陶、冶炼、造纸、印刷、纺织业的系列行当。龙祠一带昔称制陶“尧院”,至今仍存有宋元陶窑遗址,所生产的滴釉陶器备受青睐。尧都境内的煤业可以说全国闻名,肇始于战国时代。铁业汉代就已著名,西汉朝廷曾在平阳设有铁官,冶炼技术在唐代已很高超。仰望鼓楼之侧的大云寺里高大庄严的铁佛头,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这里分别成为宋代“十二冶”、明代“十三冶”之一。东汉之后,平阳造纸印刷业已形成规模而且绵延不绝。到金元时期,平阳已是北中国造纸、印刷出版的中心地之一。新时期之初,风靡全国并深深影响了全国几代学子的《语文报》便起家于临汾。平阳的精品麻纸被人们称为“贡纸”,用贡纸印刷的《四美图》《赵城金藏》及平水版的木版年画、书籍、经卷久负盛名……在尧都,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平川还是山地,都能感受到一股股气息:富裕的气息,丰饶的气息,沃土的腥香气息,清水的甘甜气息,尧乡儿女夯实小康的奋争气息。 ![]() 第二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现场 ![]() 汾河夜景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尧都这片丰盈厚道宽容博大的母性之地,同时也是充满阳刚富有个性的不屈不挠的英雄之地。 从古至今,尧都都是名闻三晋的战略要地。 境内西部的西山,一平垣乡西陲,是通往蒲隰之地的咽喉,因复杂的山地形状成为市内的天然屏障。东部的卧虎山,孤独伫立,不与其他山脉相连,站在山顶可扫描四周40公里,又成为东部屏障。市境西南的秦王山红山口,则是通往乡宁、吉县乃至过黄河去陕西的要道隘口…… 二十余年前,笔者曾步行境内几十个村落,目睹历经岁月风雨剥蚀而残存的10余座古堡,有乔李、小贾、柴村、高河等。又到几近残无的墩台遗迹考察,在有幸保留的土门、仪上的墩台边,穿越岁月风云,仿佛倾听到当年狼烟烽火金戈铁马的厮杀与喧嚣…… 西汉名将卫青,曾七次出击匈奴,对大汉王朝的安定作出重大贡献,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六击匈奴,战功显赫,官至骠骑将军,为后世留下“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高尚爱国口号。 霍光为一代名臣,先后辅佐西汉昭帝、昌帝、宣帝共20年,任大司马大将军,为汉初文景之治的稳定繁荣创建了功勋。 辛亥革命时期,乔义生、侯元耀、张兰亭等老一辈先驱参与山西的反清革命活动,名扬三晋。 五四运动前后,省立六师、六中学生会长靳丕显按照李大钊书信指示,响应北平学生反帝反封建斗争,多次发动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在尧都大地谱写了一首爱国运动的新曲…… 当外寇入侵,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尧都又有一大批英雄儿女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笔者曾寻觅丁玲带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一串串动人足印。 在河西刘村,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依然在耳边萦绕。 在城内,尧乡儿女纷纷组建抗日武装自卫队。 在小贾村的一大片麦地里,一位老人为笔者指出一处地盘,那曾是鬼子据点,抗日英雄景仙洲率游击队百余人夜袭据点,全歼顽敌。古贤村、老母村多处,至今流传决死队的袭敌佳话…… 1979年暮春,也是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春风阵阵,一时间骚动喧嚣起来,人们自觉地从观望到践行,冲破禁区,拉开农村经济改革的壮丽序幕,全县农村出现定额计酬的近50个村落,更有30多个村子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尧都朴实勤劳的农民率先把握住命运的犁铧,在早春的土地上开始了划时代的耕耘……PIC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