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灵性,几多沧桑,一场与高古玉的跨时空对话

 金卡罗 2022-06-11 发布于乌拉圭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藏品图/张伟华提供

千金易得,美玉难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玉石的偏爱绵延数千年不断。而高古玉器,年代久远,数量稀少,造型朴拙、神秘高雅,具特殊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为历代金石收藏家所称颂。

《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里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洁的德行。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戴玉石是为了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温润的玉石一样,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光华内敛,不彰不显。

在中国古代玉器收藏界,高古玉器和明清玉器是收藏的主要门类。所谓高古玉,是指汉代或汉代以前的玉器,远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资料显示,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玉器开始脱离饰玉的局限进入礼玉阶段,不仅有装饰用的玉簪、玉环等,还形成“礼器”、“礼玉”。《周礼》记载,“六瑞”之礼器主要指璧、琮、圭、璋、琥、璜,用于祭祀、礼仪。

“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夏商西周篇”专场拍品

古朴高雅、独具神韵的高古玉,自古已深得收藏家们钟爱,其收藏从宋朝起,到清乾隆时期更达到顶峰。而高古玉器收藏在当代收藏界的重新崛起,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台湾、香港的收藏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高古玉私人收藏。

然而,高古玉器收藏与明清玉器相比,市场热度并不算高。加上高古玉存世量少,早年好的藏品大多流散境外,至今大部分藏于各大博物馆和少数藏家手中。而收藏界对于高古玉器史研究的忽略,赝品充斥,也令不少玉石藏家望而却步。

近几年,随着收藏界对高古玉的认识加深、兴趣渐浓,沉寂多年的高古玉收藏市场开始热潮涌动,过去几年在中国香港等地的专场拍卖,陆续有顶尖藏家藏品释出。

去年,知名古玉收藏家张伟华先生的个人高古玉珍藏专场“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新石器篇”在香港佳士得开拍,收获6575万港元总成交的佳绩,其中一件良渚文化的三层人神兽面纹玉琮逾3000万港元成交。

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嘉德香港秋拍,“璧光盈袖——居易书屋珍藏玉器”专场,179件古玉皆为台湾重要藏家“居易书屋”主人珍藏,涵盖高古、中古和明清全线,总成交近5000万港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青玉鹦鹉、鸟形嵌饰器、青玉猪皆为战国时期的高古玉器。

接下来嘉德香港秋拍的“观古Ⅱ——玉器金古文房艺术”专场,多件文化期高古玉亦以高价成交。11月30日,张伟华先生的“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夏商西周篇”将再度在佳士得香港举槌,给高古玉器市场再添话题。

承载数千年灵性的高古玉有哪些核心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国内高古玉收藏圈子近年有什么新变化?本期《名家话收藏》请来了中国港台地区古玉收藏界的顶尖藏家、多个亚洲重要私人收藏家背后的艺术顾问张伟华先生,分享其精彩的收藏故事,解读高古玉藏品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受访嘉宾 

知名古玉收藏家张伟华   王志航 摄

张伟华 

知名古玉收藏家,资深艺术顾问,云中居主人

1970年代中期进入古董行业,上世纪80年代专责为台北鸿禧美术馆集藏宋瓷,上世纪90年代协助养德堂、蓝田山房、金华堂以美术史观念系统性收藏古玉,并推动与参与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年、1999年两次“群玉别藏”特展

高古玉人文内涵厚重,凝结华夏民族祖先智慧

羊城晚报记者: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古玉收藏之路?怎样构建您的古玉收藏系统?

张伟华:我的古玉收藏之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1986年,我在香港结识的古董鉴定名家、联邦影业创办人之一张陶然先生,送给我一册民国时期大古董商卢芹斋于1950年出版的《CHINESE ARCHAIC JADES》(《中国古代玉器》),开启了我对古玉知识的追求与钻研之路。

接着,我研读了上海古董业“四大金刚”之一戴福保(J .T.TAI)的诸多古玉收藏图册资料,受益匪浅。而后,又购得了北京琉璃厂著名古玩商黄濬(字伯川)所收藏、编纂的《尊古斋古玉图录初集》四册,此图录收入自三代礼器与秦汉法物等古玉凡数百种,皆为稀世珍品,被视为古玉收藏不可或缺的宝典。

自1988年起至1992年,我利用参加欧美拍卖的档期,陆续参观了许多重要博物馆。如1990年12月,我在堪萨斯的纳尔逊博物馆亲睹了闻名世界的古玉名件“战国镂空出廓璧”的庐山真面目。

1991年6月,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由香港大收藏家徐展堂捐赠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展厅开幕,英国查理斯王子是首席贵宾,我也受邀参加,并得以一窥尊古斋旧藏的“汉代玉马首”风采。

此外,我陆续参观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等,更前往藏玉神殿哈佛大学的Fogg Art Museum观摩学习,该博物馆出版的《Ancient Chinese Jades》(《古代中国玉器》)一书堪称经典,对我鉴赏古玉的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5年,我受邀参加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何东爵士历代玉器收藏展,当中展出的高古玉器更令我大开眼界。

在这段欧美学习期间,我也结识了几位收藏界的前辈、学者,在芝加哥收藏家Francis Li的推介下,入藏了几件精美的商代古玉;1990年在伦敦知名古董商Anthony W.Carter主持的“BLUETT & SONS”参观了知名考古学者郑德坤收藏的《木扉珍藏玉器》专题展览,也购入了包括一件商晚期的“龙珮”在内的数件高古玉器。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古玉成为我的收藏与经营主项之一。进入1990年,我为“蓝田山房”规划系统性的古玉收藏;也为“养德堂”搜罗精美古玉。同时,促成了1995年与1999年两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群玉别藏》特展,特展共有六位收藏家参展,开启了民间收藏家与大型博物院之间的良性互动。1996年“金华堂”也加入收藏古玉的行列。

进入2000年,我将收藏事业的重心从台北转移至香港,当时前辈文物藏家夏伯壎对我说:“经营文物收藏,格调要高,格局要大,对历史时代背景要充分了解。”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开始以“玉器史”的概念收藏古玉,主要的渠道则来自于直接向过去服务过的收藏家“回藏”,因为这些藏家的藏品都是我当初建议以成立博物馆为出发点的收藏。

我的古玉收藏以从玉器史的脉络规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两汉”四个区块,是以学术为基础,以美学为出发,以历史为本源的系统性汇整。

羊城晚报记者:这次的“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 夏商西周篇”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玉器怎样的面貌与风格?以戈为代表的礼仪兵器有什么象征意义?

张伟华:这次专拍的题旨为“止戈兴仁”,因为在商周玉器的品类中,以“戈”为主的兵器代表着王室贵族的权势,非常重要。然而经历了商末西周的朝代更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不少王者都起了安民之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国战胜了晋国,楚国大夫潘党向楚庄王建议把晋军的尸体堆积筑台,以此炫耀楚国的武力,楚庄王不同意,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意即:“武”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真正的意义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晋文帝司马昭在给吴国国君孙皓的劝降书信中,更明确阐明停止战争,施行仁政的迫切。

这次专场拍场中,有几件重要的博物馆级重器:包括商晚期“㠱侯弥用”白玉戈、商代“镶嵌绿松石兽面铜内玉戚”、商代“玉援铜内戈”、商晚期“大玉戈”等,均属亮点。

商晚期“㠱侯弥用”白玉戈山,通长29.8厘米。至今博物馆收藏的晚商、西周及春秋战国高古玉器中,刻有铭文的极为稀有,是目前所见唯一刻有“㠱”字铭文的玉器,“弥”字应为㠱侯之名,是晚商诸侯用器

商代“镶嵌绿松石兽面铜内玉戚”,“蓝田山房”旧藏,长21厘米。此玉戚有两处特点,一是青铜材质部分由两组“兽面纹”组成,一为“铜内”末端以绿松石镶嵌,一为于“栏”前精雕兽面纹,双眉镂空,两眼凸出,掀唇露齿,齿的形象亦以镂空呈现,接玉戚处则作倒“山”字形的三角锥状,层次丰富,气势威猛;这种双兽面纹的组合,为目前同类器形所仅见。二是此件玉戚的“镶嵌绿松石铜内”部分是属于“钺”的形制,与妇好墓出土的“亚啓铜钺”相类

羊城晚报记者:高古玉的核心收藏价值与审美价值在哪里?

张伟华:高古玉器的核心价值,在于从中国没有文字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上古文明的社会构成与生活状态,接续到商晚期殷墟甲骨文出土,出现“信史”之后历史风华的高度文明发展,皆可从中得到考证,并向世人展现出华夏民族祖先在这一时期傲视世界的智慧结晶。

审美价值则在于高古玉器具有不受制约的原创性,而且工艺精湛,纹饰奇异,造型优美,恢宏大气,想像力极为丰富。

商晚期“大玉戈”,长48.9厘米。造型端庄,气势不凡,尤其体型之硕大,十分罕见。玉质呈褐黄色,“援”身磨出中脊和边刃,前锋呈尖锐三角形,“内”前端则钻一“圆穿”,应为绑缚于长木柄上之用。 此时期玉戈主要是用以表徵主人身分的礼仪器,在山西曲村-天马晋侯墓地与河南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的出土实物中,都见到大玉戈与玉璧组配的现象,可知大玉戈在西周春秋早期时也已具备了玉圭的瑞器功能。 此件商晚期“大玉戈”,为1999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群玉别藏续集”特展的展品

羊城晚报记者:在玉器藏家中有这样的说法——高古玉的玩家位于金字塔塔尖,属高文化认知与高资金投入者,但高玉石藏品稀缺,鉴定难度高。请问收藏高古玉有哪些门槛和制约因素?您对高古玉的新藏家有什么建议?

张伟华:高古玉器收藏市场一度未受重视,是因为早年好的物件大部分都流散欧美,加上市场对于高古玉器史的忽略,而且赝品充斥,令不少有兴趣者却步。

但是从2016年“思源堂”陈淑真女士所藏古玉先后在香港进行“温玉物华”、“金玉圭璋”两场专拍开始,古玉市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热况。紧接着,2017年及2018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举办了两场杨俊雄医师的“养德堂珍藏中国古玉器”专拍,拍品由我负责归类汇整,吴棠海和蔡诚两位先生协助补充资料,并邀请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女士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徐琳女士分别撰文,古玉界资深藏家与新兴藏家共襄盛举,将沉寂20年的古玉市场点燃。

去年,“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新石器时代篇”由王明达先生撰文,延续热况,又创佳绩,证明了古玉市场已呈现稳健向上的荣景。回顾2019年古玉拍卖的十大高价拍品,其中有4件良渚文化玉器,3件属于红山文化,可见高古玉器已成文物收藏的重要品项,也受到新一代收藏家的青睐。

中国内陆收藏古玉人数众多,而且价格带宽广,从数万元至上千万元人民币的藏品都有,加上年轻一代已懂得用功钻研,分辨真伪,入门门槛并不如想像的困难。不过,收藏这种有深度文化背景的艺术品,需要正确的文化史观和深厚的鉴赏知识,绝不是短线可以操作的。

对于想要进入高古玉器收藏的朋友,建议多阅读重要博物馆的玉器相关书籍图册,多看博物馆藏品,找优质的古董商,进优质的拍卖场,大致上就可以走入收藏古玉正轨。

羊城晚报记者:您认为高古玉的收藏拍卖市场有什么新的走向?未来前景如何?

张伟华:高古玉器未来将是文物拍卖中的重要品项,无论拍卖公司征件,或是业界藏家竞价,都会朝向来源出处清晰或有重要展览著录的物件着手,当然,有不少隐于海外老收藏家手中的珍品,也会随着古玉市场的健全发展而现身,以这种良性发展看来,高古玉器市场具很大空间。

受访嘉宾 

曾志芬

 曾志芬 佳士得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部门主管

高古玉市场渐暖,买家依然谨慎

羊城晚报记者:这次的“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夏商西周篇”与去年的“新石器篇”专场相比,各有何特色?

曾志芬:此季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 “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夏商西周篇”,延续了中国早期玉器传统与发展的奇妙历史旅程。

此次“夏商西周篇”玉器是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礼玉”逐渐演变而来的,正如去年“新石器篇”中所展示的丰富多样的玉器拍品各有象征意义,如红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000-3000年)的“玉猪龙”及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2300)出现的极精美的动物面饰。

此次在“夏商西周篇”的玉器中,我们可见一个更加有序、先进以及有组织的“统治和等级制度”的社会,例如拍品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玉刀、戈、戚,其中一件商晚期(约公元前1100-1300年)的白玉戈,它上面的早期铭文“㠱侯弥用”是在玉器上发现有铭文记载的最早的例子之一。除了这组武器外,还有鸟、兽等形状的立体玉雕,例如猫头鹰、老虎、水牛、兔子、鹿等。

商代“玉援铜内戈”,长31.3厘米。 “玉援”呈棕色,带乳白浸斑,“援”末端嵌进青铜“栏”内,铜栏后素面有孔,“铜内”后段作向下弯曲镶绿松石的鸟首。这种青铜镶嵌玉石的华丽技术表现,传承了夏文化(二里头晚期)的复合式工艺特徵,制作难度极高。此件商代“玉援铜内戈”为民国时期大古董商卢芹斋C.T.LOO旧藏,于纽约佳士得拍卖2009年春拍“赛克勒珍藏”竞得

羊城晚报记者:在古玉市场中,明清玉器与高古玉的收藏市场热度与价格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曾志芬:明清玉器的拍卖市场远比高古玉的成熟。晚期玉器有更多有信服力的学术理论、公开的博物馆信息和已售出拍品的数据,因此相对而言更容易确定年代,争议性也较小。

然而随着过去几年大众对高古玉的兴趣渐浓,人们对早期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玉器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尽管如此,买家依旧谨慎,并且他们想要了解每件玉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其收藏历史。

羊城晚报记者:随着近年古玉器专场拍卖的增多,您认为古玉的收藏拍卖市场有什么新的走向?未来前景如何?藏家圈子有什么新变化?

曾志芬:市场上古玉数量的大幅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拍卖市场还是通过古董商。更长远地看,买家们会变得越来越谨慎、挑剔且目光如炬,这个情况会随着更多学术理论的出现和理解的加深而越来越普遍。

在未来几年,人们对那些质量极佳、来源有很好保证及经出版的玉器的需求不会减退。张伟华先生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之一就是他对高古玉的深入研究,他完善的档案管理和不懈的学术研究将为我们及后辈藏家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伟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