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如约而至,我们的幼儿园即将响起此起彼伏的哭闹声,这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一种情绪反应。 分离焦虑是每年新生入园的普遍现象,这是由于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孩子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或哭闹、或抗拒、或沉默都是分离焦虑的外在表现形式。相信在老师从你们手中接过孩子的那一刻,你们的转身或泪目、或沉重、或惆怅百感交集。而让你们更加焦虑和无奈的,应该是孩子对上幼儿园这件事心存抗拒,出现这种情况,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坚持入园 准时来接 对于从未和家人分开一整天的孩子来说,在放学的那一刻,能准时见到爸爸妈妈,是孩子内心最大的安全感所在。所以家长一定要提前跟孩子约定好,明确表明会在放学时准时来接,并且最好不食言,以此安抚孩子焦虑不安的心情。 面对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家长也不要“心软”就不送了,一天休一天只会让孩子的焦虑期和适应时间无限延长。孩子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入园,有时候家长学会放手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温和告别 坚定离开 送孩子入园时,可以告诉孩子——老师肯定会好好照顾你的,她们会像妈妈一样爱你陪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可以向老师求助,小朋友也会和你愉快地玩耍,幼儿园还有很多的玩具,也能够学到新的本领。 离开时,请你坚定的告诉孩子“放学会准时接你回家,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一定不要悄悄离开,这样孩子会有遗弃感。用你们熟悉的方式表达爱意,可以是一个亲吻,一个拥抱,这样可以让孩子持续地获得安全感的体验。 做完这些以后,请把孩子交给老师,相信我们可以照顾好你的宝贝。然后果断地离开,而不是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相信家长的这份温柔和坚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原则。 离园路上 分享快乐 离园回家的路上,聊天也是有技巧的,问对了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才能帮孩子做到良好的心理建设。比如“刚才吴老师跟我说今天你表现得非常勇敢哦,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今天岳老师好像教给了你一首新儿歌,可以教一教妈妈吗”“今天在幼儿园有什么好事要和爸爸分享一下吗”。 千万不要说一些容易形成负面暗示的话,比如“再不听话就告诉你的老师,看老师怎么收拾你”“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啊”“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丢到幼儿园,不接你了”这些话绝对不能对孩子说! 用积极的话语和方式,用快乐的回忆和分享,让孩子对明天的幼儿园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 周末在家 延续习惯 任何好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幼儿园时,我们老师会尽量用引导代替帮助,让孩子逐渐收获独立生活的能力。 但有时周末在家,由于家人的宠溺或嫌麻烦,在不知不觉中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务,导致孩子习惯养成的中断。 放开手,“狠”下心,家园要求一致,才能让孩子达到5+2≥7的教育成果。一旦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周末回到家里得不到延续,很多时候孩子的幼儿园教育就成了5+2=0。 遇到问题 积极沟通 作为孩子的老师,虽然我们不是万能的,但我们或许是最专业的,也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的。我们肩负爱与责任,愿家长们给予信任和理解。 当你们遇到“亲子难题”或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产生疑惑时,请及时与我们老师进行沟通,我们会很乐意“出谋划策”和“答疑解惑”。 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记得给我们多一些信任,以温和的情绪,平等的姿态,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从家庭步入校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初入幼儿园,一开始的哭闹也在所难免,所谓成长,就是分离。 相信今天早上,当你们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中,转身那一刻,定会百感交集。就像《目送》中写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