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新变化、新探索和新挑战

 老友茶馆 2022-06-11 发布于北京

【出   处】赵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新变化、新探索和新挑战[J].教育评论,2022(5):10-15.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具有权威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集中体现在重构结构框架与建构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主要呈现出素养导向、任务群表征与丰富实践空间等课程理念。展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一线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教学转化、教学实践及教学挑战方面做好必要的应对。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课标解读;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以纲要的编排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建议。语文课程标准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0017,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使用的“教学大纲”的名称改为“课程标准”,强化课程的本体性与科学性。这一版的课程标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学习的多元理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明确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十年之后,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微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段目标和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层“有些条目之间缺乏必要的梯度,导致不同学段的要求几乎相同……有些目标的要求学段间跳跃性很大,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渐进性的特点”[1];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导致语文学科特点弱化等。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这给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义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修订课程标准

20189,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旨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为课标修订提供了方向性引领。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224,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无论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结构框架,还是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等,2022版课标不再是微观调适,而是直面新起点展开较大幅度的突破和创新。

图片

一、新理念:素养导向、任务群表征与丰富实践空间

2011年版课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培养生活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富有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课程人文熏陶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开发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提出了不少新潮理念,但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课程意识欠缺”[2]“语文课堂学科特点的失落,表现在语文内容淹没了语言形式”[3]“落实自主学习,加强学习方法、策略指导的研究有所不足”[4]“对一些很'新颖’、很流行的提法不加分析地迷信”[5]“过度强调阅读的多元化,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6]2022年版语文课标完善了语文课程理念,主要表现为素养导向、任务群表征与丰富实践空间等层面。

(一)素养导向

2022年版语文课标新增了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具体阐释,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有密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2022年版语文课标可从三个方面理解这种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

第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渗透到语文课程的现实,使语文课程立足核心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7]语文教育教学要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的,把握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计学段目标、课程内容,描绘学业质量,有效完成教育实施。

第二,要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在真实情境中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重视课程目标的整合性。第三,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着重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明确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在学段学习中将其细化为务实有效的学习任务。

()任务群表征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阶段性与发展性;明确规定“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8]。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呈现方式。“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9]设计指向具体课程目标的任务时,要围绕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将特定具体目标任务分解为几个具有一定层次性、逻辑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落实任务群要求。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10]语文学习任务群能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素养发展不断聚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呈现不同的侧重。在彰显任务群理念优势的同时,6个学习任务群如何与教材使用、课堂教学、语文学习密切关联起来,如何消除一线教师的陌生感,如何将理念实效落到实处,都亟须教学实践的检验。

()丰富语文课程实践空间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情境”在2022年版语文课标出现了40多次。语文课程性质、目标、课程实施都离不开情境。因此,语文教育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乐于实践,丰富语文课程实践空间。

二、新变化:重构结构框架,建构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体现正确的学业质量观,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具体表现”。2022版语文课标强化了语文课程育人导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突出课程目标的独立功能,更加注重学段目标的基础性、整合性、阶段性、连贯性的融合,明确建构了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较之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重构结构框架与建构课程内容等方面。

()重构结构框架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考试测评以及课程实施的直接依据。2011年版课标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相关要求,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价值追求,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推进学习方式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它在结构框架方面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部分构成。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结构框架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七部分构成。仅从目录来看,就呈现出课程标准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显然,2022年版语文课标重构了2011年版课标的结构框架。这种“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将“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单列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突出它们对语文课程标准本体价值建构的重要作用,更加合理。2011年版课标将“前言”视为“第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这种结构设置不利于彰显“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功能属性,会带来理解上的歧义———忽视了这两者作为课程标准内在构成,而仅作为“前言”的存在。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前言”介绍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更贴近“前言”的本义。作为第一部分的“课程性质”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1],并且对“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以及课程性质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乃至语文课程在课程性质规范下应承担的学科教育使命等都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2022年版语文课标课程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注重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2011年版课标中的理念阐述相比,更注重“理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二,“课程目标”新增了“核心素养”,既使得“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关键表现特征有了共同的指向,也使学段目标在“核心素养”建构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空间中实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有效融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2]。语文课程要围绕着核心素养,应呈现素养目标的融合与共生。

第三,学段目标由原来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改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体现出统整型学习策略以及情境性、实践性学习活动特征。2022年版语文课标学段要求突出了阶段性与整合性的融合,既尊重学情,又兼顾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如,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2011年版课标第一条目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条目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而2022年版语文课标将这两点整合到第一条目。这种整合使这一学段有关“识字与写字”要求更集中,也将学习兴趣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了基于兴趣的有效识字的素养导向,有助于开展情境化、任务化教学。

第四,新增了课程内容。为改变聚焦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式课程内容,2022年版语文课标构建了以学习任务群为“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主题与载体形式”的课程内容,突出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个学习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追求课堂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与融通,强化任务群的育人功能。

第五,新增了“学业质量”,描述学生相应的学业成就表现。以往的课标没有“学业质量”,使对学生学习后学业成就表现的描述与评估较为主观、随意,不够科学合理。2022年版语文课标结合课程内容,依据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展开整体刻画。

()建构新型的课程内容

王荣生曾指出:“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的支柱。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研究的关键。”[13]语文课程内容问题“是困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进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14]。王荣生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在语文课程层面要面对“学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要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呼应,要受制于语文课程多样的课程形态。建国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包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思想教育。到了2001年版的课标没有了课程内容,只有阶段目标。2011年版课标对此试图做一些突破,包含学段目标和内容,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学段目标。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明显差距。2022年版语文课标明确了课程内容,以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这不仅是突破,而且是创新。不难看出,2022年版语文课标研制组希望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带动教的突破和学的突破。2022年版语文课标建构的新型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纲,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提示等三个层面介绍相关学习任务群。与高中语文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由互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的学情,呈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重视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的整合,关注核心素养在语文实践中的落实。这使得基于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但如何将它们落实,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

第二,6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梳理与说明。为找到一条比较清晰的框架线索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性梳理与说明,2022年版语文课标沿用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与思路,6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厘清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性学习任务群。”[15]原来的语文课程内容更多从知识点和能力训练这种线性、零碎的角度编排。从静态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是课程内容建设要直面的问题。2022年版语文课标三个层次6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探索姿态。

第三,新增的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有助于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增强课程的思想性。课程内容“主题”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有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在2022年版语文课标中得到较为具体的阐释,这会推动实施的细化。“载体形式”从教材与生活情境溯源,具体且丰富,为学生有效把握课程内容“主题”提供了足够真实的实践空间。

图片

三、新探索:强化实践活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回顾我国语文课程内容,长期将语文学习和教材编选的重点放在阅读上,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视为辅助性活动,而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多种实践活动。显然,无论是语文学科自身建设的诉求还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都迫切需要课程和教材内容发生较大变化。2022年版语文课标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无论是“课程性质”中对“积极的语言实践”的强调,“课程理念”中有关“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的阐说,还是“课程目标”中“学段要求”指向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相关学习任务群确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有关“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教学建议,都彰显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意义,是必要的。实践活动固然可以通过躬身入局的行动,追求显性可见的结果,能在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16],不要如一些项目学习那样架空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运用,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17],在教学中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对接,将活动指向的任务与对相关文本语言文字的研读相统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吴欣歆主张让学生自己设计演讲实践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演讲词的兴趣,不需要先让学生学习相关演讲辞。这种设想未免过于理想化。

基于语言文字揣摩、运用乃至文本研读的实践活动才是求真务实的语文活动。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路径。该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有三项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跟进安排了三项学习实践活动,全都是指向对演讲辞语言的揣摩与体悟———演讲词针对的因素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关注演讲者如何围绕观点设计思路;演讲者往往借助哪些语言技巧来增强感染力。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演讲稿的写法,自己撰写一篇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课外搜集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以任务二撰写的演讲稿为基础,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安排的实践活动,由于有了之前对相关语言文字进行的揣摩,所有活动指向的语言文字运用就有了足够真实的学习支撑,发挥了实效。

以往的课程理念往往抽象、笼统,难以直接落实到教学行为中,需要借助课程开发与实践来实现。作为课标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领跑者,一线教师不重视课标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其中原因较为复杂。

四、新挑战:立足核心素养,创新育人方式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清晰而明确地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核心素养整体交融的特点,注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整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避免核心素养走向概念化的状态,依据课标相关学习任务群,把握课程内容、学段目标、教材内容、学情,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转化,力求其真实而具体。此外,还要准确明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注重语文和生活的结合,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落实为有效的学习任务。

如何变革以往线性教学的观念,既能保障义务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又能以统整化的学习任务群融合常态化的单元教学中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既保证日常的教学课时,又能在繁忙的教学中创设真实而有效的学习情境、丰富学习资源?如何在层层束缚的教学现状下耐心地研读学生学业质量描述,且做出富有现代教育学价值的评价建议?这一切都充满了挑战,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2022年版语文课标强化了育人导向。教师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将其转化为基于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基础上的真实、真切的教育教学行为。可按照如下流程展开相关的教学转化:明确育人主题———把握主要载体———整合教材内容及要求———联系学段目标———研读相应任务群内容及教学提示———设计学习任务———安排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科学评估。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包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三篇革命题材文本。首先,明确这单元育人主题是革命文化,依据2022年版语文课标所言主要载体是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等,那么把握这个单元育人主题的载体以单元课文为主,对课文的研读至关重要。其次,整合单元教材内容和要求。该单元人文主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元要素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写书信”。再次,联系学段目标,第二学段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要借助圈点、批注等方法初步把握并能复述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梳理与探究”中指出要学会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搜集资料,共同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研读相应的学习任务群,该单元应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具体到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所谓的学习任务群对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意义不在于具体细微的任务指导,而是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相对结构化、系统化的内容支撑与策略统筹,有助于规范化、系统化革命文化课程内容的教学,可做如下设计。任务一:课前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课堂上设计“讲讲作品中的爱国故事”的任务活动,关注作品的人物和事件。任务二:查找资料,深入理解爱国人物与延安精神。任务三:美文共享,你说我说大家说。分享有关同样爱国题材的文章。任务四:传承家国情怀,研学革命好传统———我想对他们说。教师应在相关任务中安排适宜的实践活动,并对学生全程学习表现进行科学评估。

2022年版语文课标关注核心素养,要求用情境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构架课程内容,让静态的语文知识变为动态的语文实践,以学业质量描述来规约、指导教学行为。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对于一线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将六大任务群与教材的使用联系起来?如何对待学习任务群中的内容与目标中的学段要求的重叠之处?如何协调学段目标与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区别?如何兼顾课标精神,并传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知识教学与情境教学中寻求平衡点?如何在坚守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基础性”的前提下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情境,设计契合课标要求又能行之有效的“任务”?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做进一步尝试。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