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四时感冒的辨证论治核心

 中医知识圈 2022-06-11 发布于山东

朱锦善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外感时邪所致。
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为特征。
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不同之处在于:
小儿感冒以发热为主症,常兼夹痰、夹滞、夹惊之症,表里、寒热的传变较快,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互见。
本病发生四时,感四时时令之气而病者,称四时感冒;感时疫疠气而病者,称时疫感冒。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尤其是气候骤变之时,易感邪为病。
还有一类小儿,经常反复发病,称为“复感儿”,其内因为素体虚弱、脏腑失调。
防治“复感儿”已成为当前防治小儿感冒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肌表,病机重心以卫表失宣为主。
由于小儿“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从热化,且易于入里,影响到脏腑功能失常。
肺失清肃,痰浊内生,则咳嗽痰喘,称为夹痰;
脾失健运,食滞内停,称为夹滞;邪热炽盛,内扰心肝,称为夹惊。
总之,小儿感冒以表证为主,又非单纯的表证,常见的传变趋势为咳嗽、肺炎。时疫感冒来势急骤,表里俱病,病情较重。另外,尚有不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也多与感冒相类似,应特别注意鉴别,以免误诊。 
一、四时感冒辨证要点
四时感冒以时令划分,具体来说即冬寒、春温、夏暑、秋燥。然而也有冬温,也有春寒者。因此,辨证应着重于时令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气候骤变之时,小儿不慎感触,即可发病。《内经》讲“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就包含这个意思。
1.风寒感冒
多见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突然变化,感受风寒之邪所致。
其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咳声重浊,口不甚渴,咽不甚红,或见喉痒不适,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浮数而紧,指纹浮露泛红。 
恶寒恶热之症,年龄小的患儿多不能自诉表达,应从患儿的形态表现上去诊察:若偎依母怀,喜衣就暖,不愿依门当户,多是恶寒畏风之症;反之,若扬手踯足,不欲衣被,体热燔灼,多是恶热。
“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这种表证就是风寒郁表之证,就宜辛温发散,汗之即解。因此,恶寒之症,是风寒表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诊断依据。由于寒郁表闭,体热不易发越,故往往恶寒愈重则发热愈高,同时无汗苔白。不可以体温的高低来辨证属风热风寒。
无汗之症,不仅在于询问,还要通过扪摸小儿脊背部位是否粘湿有汗来诊察。咳声重浊不爽,是因为寒主凝闭,肺气郁闭不宣所致。
口不甚渴,咽不甚红,说明虽有化热趋势,仍以寒郁为主,咽不甚红,一般为浅红、粉红色,未出现大红正赤之色。
脉象浮为在表,紧为寒郁,紧者小也,脉数是因为发热,体温越高,脉象越数,不可认为脉数即是热证。此处浮数而紧,脉象虽然浮数,但不泛大,呈紧小状态。若脉象浮数而泛大,甚或洪大有力,则不仅表热,而且表里俱热了。
指纹浮露泛红,此处泛红是青紫之中泛露鲜红之色,非紫红浮露实热之象。 
2.风热感冒 
见于四时,但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感受风热之邪引起。
症见发热恶风,或不恶风,有汗而少,头痛鼻塞,流浊浓涕,喷嚏,咳嗽痰稠,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边或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而红。
风热感冒症状正与风塞相对应,小儿感冒风热者多,也有初郁风寒,但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若表寒化热,也可表现为风热之证。
3.暑湿感冒
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夏秋之交,感受暑湿之邪引起。
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痛,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不多饮,面色苍黄垢腻,表情淡漠,舌苔白而满布,或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 
暑湿郁表,清阳受遏,脾胃气机受阻。本证发热,体温常呈稽留不退,或高或不高,所谓发热不扬,温温发热。
另外,面色的黄垢、精神困倦萎顿,是本证的重要特征。辨证时,一要注意气候湿热熏蒸,二是注意分辨湿、热的轻重。湿为阴邪,表现为寒滞;热为阳邪,其性暴泄。
又,古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为暑湿夹寒,寒湿偏重;阳暑为暑湿兼热,热重于湿。 
4.风燥感冒
见于秋季,为风燥之邪所伤。
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喉痒声嘶,鼻唇干燥,甚则皲裂出血,舌干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而浮。 
此证风燥犯表,肺卫受伤,故有肺卫表证。燥与热同类,故有类风热表证。唯燥邪伤津,故津伤之症较显。
初秋伤燥,暑热未尽,为温燥,邪热伤津之象明显,舌苔薄黄,舌质偏红。
深秋伤燥,冬寒渐见,为凉燥,其症有类风寒外束,舌苔薄白,舌质不红,咳嗽除声音嘶哑外,常表现为咳声重浊不爽。
小儿感冒以发热为主症,唯风燥感冒,因燥邪易伤肺耗津,故发热一般不高,而以咳嗽为主。
二、兼证
以上各类感冒,均可兼夹以下之证: 
1.夹痰 
兼见咳嗽频剧,痰多痰鸣,舌苔厚腻。小儿肺脾不足,易生痰浊,常兼夹痰,尤其是平素脾虚湿胜之体更易兼夹。痰浊阻肺,故咳剧痰多。
小儿不会吐痰,在辨夹痰之多少、痰之寒热属性时,主要从咳嗽痰声方面去诊察。
喉中痰声漉漉,咳嗽痰声涌盛,为痰多;咳嗽痰声即应,痰声松活,为痰稀;咳嗽痰不易咳动,紧粘不爽,为痰稠。 
2.夹食(滞) 
兼见脘腹胀痛,腹部膨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泻或秘,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苔腻脉滑实。
另外,食滞也可发热,其热突起,汗出不解,手足心汗出。 
3.夹惊
兼见惊惕不安,面有惧色,或睡中惊惕,啼叫不宁,咬牙肌紧,甚则抽搐。夹惊之症常因高热引起。  
三、四时感冒论治心法
本病的辨证,重在分辨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以及病邪在表在里,有无兼夹痰、夹食、夹惊之证。
本病病机重在肌表,故治以解表为主,若传变入里,兼见里证,则佐以清里。
解表:风寒则治以辛温,风热则治以辛凉,风燥则治以辛润,暑湿则治以芳化。若寒热错杂,则辛温辛凉同用。小儿之证,易于化热,易于入里,尤宜注意。
清里:化热者治以清解,痰湿者治以宣化,食滞者治以消导,惊厥者治以疏风镇惊。总之,应灵活运用。
1.风寒感冒
治以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常用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川芎、枳壳、茯苓、甘草、桔梗、前胡、人参、生姜、薄荷)。体质不虚弱者去人参。
风寒郁表,治以辛温,常用药物有三对:
荆芥、防风,轻扬力单,用于轻证;紫苏、羌活,宣通发散力强,用于重证;若寒郁闭肺,兼见咳喘,可用麻黄、桂枝,麻桂同用发汗力峻,年幼体弱者宜慎。
小儿稚阴稚阳,辛温发汗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变生他症。但风寒郁表,非辛温不能发汗,且服药宜温服,并盖被取汗,使遍身微微汗出为佳。
若寒郁化热,症见烦躁口渴,舌苔转黄,咽红加深,壮热不已,宜加黄芩、生石膏、连翘之类清化里热。
若风寒感冒证,发热不重而咳嗽痰多较甚者,可用杏苏散加减。 
2.风热感冒 
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淡豆豉、荆芥)。
辛凉之品,发汗力弱,方中用荆芥目的在于加强宣散发汗之力,使风热之邪从表汗而解。
若汗出较多,荆芥可少用或不用。
竹叶、薄荷是一对常用的辛凉透表药,有一定的发汗作用。
邪热较甚者,还可加大青叶、板蓝根;
若咽红肿、乳蛾化脓,为热郁成毒,热毒壅滯,宜加蒲公英、紫地丁之类。
若发热不高而咳嗽较甚者,可用桑菊饮。 
3.暑湿感冒 
治以芳香透表,清暑利湿。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香薷、银花、连翘、扁豆花、厚朴、芦根、荷叶、藿香、佩兰、滑石、甘草。 
暑湿感冒往往表里同病,治疗时尤应注意感邪(暑、湿,或夹寒)的偏胜、表郁的轻重以及里滞的情况,予以宣透解表、清利湿热、内外分消。
藿香、香薷同用能发汗解表、宣散暑湿,是暑湿郁表的常用对药。
另外,竹叶、荷叶、薄荷等均为常用宣透暑湿之品,但发汗力较弱。
暑湿多缠绵,在宣透清利的同时,还要注意疏利气机,以达宣化暑湿之效。
若热势偏胜,上方可合白虎汤;
若湿邪为主,热势不显,甚或夹寒,可用藿香正气散。
4,风燥感冒 
治以疏风清燥,养阴润肺。常用方剂如桑菊饮、杏苏散、桑杏汤之类。
桑菊饮、桑杏汤用于温燥,邪微在表、伤津不著者用桑菊饮,表邪渐除、肺阴受伤为主者用桑杏汤。
(《温病条辨》:桑叶、杏仁、象贝母、香豉、沙参、栀子、梨皮)。
若为凉燥,可用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紫苏、橘红、半夏、桔梗、枳売、前胡、茯苓、甘草、大枣、生姜)。
四、兼证论治心法
1.夹痰
治以化痰止咳。
属寒痰者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导痰汤(《重订严氏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之类温肺化痰,属热痰者用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黛蛤散(《中药成方配本》:青黛、海蛤粉)之类清肺化痰。
一般来说,寒痰用药常用陈皮、半夏、杏仁、莱菔子,甚则用南星、苏子、皂角、枯矾之类,并宜配合行气之品,气行则痰化。
热痰用药常用瓜蒌、贝母,甚则竹沥、胆南星、天竺黄、黛蛤散之类。
感冒夹痰,其痰主要在肺,所以无论寒痰、热痰,均宜宣降肺气。素体痰湿内盛的患儿,还应注意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
2.夹食(滞) 
治以消食导滞。
常用方剂如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麦芽、连翘)、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苓、黄连、白术、泽泻)。
保和丸用于新近兼夹伤食者,以食滞内停之脘腹胀痛、呕吐酸腐为主症;
若积滞化热,大便不通,则用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通下并施,往往里滞一通则表解热退。
3.夹惊 
治以疏风清热,镇惊安神。
常用药物如僵蚕、蝉衣、钩藤、地龙、珍珠母、石决明之类。治疗夹惊,重在退热,热退则惊退,所以重在主症的辨证施治。
上述疏风镇惊的药物如僵蚕、蝉衣、钩藤、地龙,既能疏风透邪达表,又有镇惊止痉作用,既可用在发生惊厥后的治疗,也可用于惊厥的预防。
若颈项强,肢体肌肉拘急,还可加葛根、天花粉。
若反复惊厥,可用珍珠母、石决明镇惊止痉,甚则用蜈蚣、全蝎止痉。 
以上是小儿感冒的常见证候的治法用药原则,在临床上常寒热互见、表里同病,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
临证时,应仔细分辦感邪的性质,邪郁表里的轻重,采用辛温辛凉同用、表里双解之法。
寒郁重,则重用辛温;热郁重,则重用辛凉;兼湿,则佐以分消疏利,芳香透达,使邪从表解。若化热入里,或兼食滞、痰阻,则应及时清泄里热,导滞化痰。否则虽汗出表解,但里未和,热降而复升。
因此,寒热并用、表里双解是小儿感冒的重要治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