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真后悔! 要是没吵这一架,这个周末该有多美好啊! 这是小张在周一去上班路上,回想与丈夫的最近一次闹架,当时觉得老娘不出这口气活不下去了。 可现在心里更难受。 真糟糕! 我当时怎么就没忍住呢?早听说王总这人最爱面子,可还是在谈判会上与他针锋相对,结果方案没通过,又得重来。 自讨苦吃! 好吧!这下彻底玩了。 在与领导讨论新品推广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牛逼,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闹得不欢而散。 领导说,小徐啊,这几天辛苦你利用周末时间把销售业绩拉动一下,能者多劳么。 表面上,我笑着说,好的好的。其实,泪水止不住地往肚里流。 以上三种情形,是不有点眼熟? 生活,不只有春暖花开和缤纷盛夏,也有簌簌秋风和冰雪寒冬。 我们与他人交往,既有温情脉脉,如沐春风之时;也会遇到彼此观点不合、谁也不愿做出让步的时刻。 处理得好,能够顺风顺水,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大有裨益,让你赚得盆满钵满; 处理不好呢,却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麻烦,甚至哭都来不及! 你也许听过“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也听说过“好好说话”,但你可能真的没听过 关 键 对 话! 当我们面对的对话,具备以下3个特征,就是关键对话:
我们发现,所谓的关键对话,其实是”生死攸关“的对话,直接影响幸福指数甚至财富指数。 最痛苦的是什么? 我们在和颜悦色的时候,那些与人沟通的技巧,说话的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可是到了关键对话的时候,我们放纵自己的情绪,甚至压根儿不知道有关键对话这回事。 回想自己的经历,真的,我就遭遇了N次关键对话,不用说,我每次都惨不忍睹。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是的,可怕的不是无法去面对,而是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 读到《关键对话》这本书。我算是彻底服了! 该书作者有三位,都是牛人。 第一位,凯瑞·派特森(Kerry Patterson)。 他著有多部获奖培训作品,曾负责过多个长期行为变化调查研究项目。2004年,凯瑞获得杨百翰大学马里奥特管理学院迪尔奖,以表彰他在组织行为领域的杰出贡献。 凯瑞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组织行为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对于关键对话,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二位,约瑟夫·格雷尼(Joseph Grenny)。 他是一位知名主题演讲师,也是在企业变革研究领域从业20多年的资深顾问。 演讲和顾问为他研究关键对话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案例。 第三位,罗恩·麦克米兰(Ron McMillan)。 他是一位广受好评的演讲师兼企业咨询顾问。他是柯维领导力研究中心创立者之一,曾担任该中心的研发部副总裁。 罗恩和众多企业领导合作过,其中既包括一线经理也包括财富500强企业高级总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作者全都是实战派高手。 是的。读了本书,我才发现自己曾经面对那么多关键对话,却不知道如何面对; 唉,早点明白就好了!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因受益良多,分享几点感触最深的给大家。 0 2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咱们天天都要跟家人说话,跟同事说话,跟伙伴说话,还要跟领导和对手说话。 一旦出现了“关键对话”,我们该怎么办呢? 《关键对话》这本书告诉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把谈话的氛围重新带到“安全”区域,不至于擦枪走火、两败俱伤。 那么,如何才能把对话拉回到“安全”的氛围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如果出现关键对话的僵局,那么立即暂停对话 当你发现音乐卡带的时候,最好的办法的是什么? 当然是先停下(stop)。让噪音停止,和让灾难停止一样重要的。 聪明的你,无需我多解释,已经明白停下带有“火药味”对话的重要性了。 2.利用对比说明自己对话的真实目的 出现对话僵局,往往彼此都以为对方针尖对麦芒了。 怎么办?赶紧说明真实目的吧,如“我并非想强调我们的方案多么完美,而是希望我们能帮助你们达成目标,促成合作。” 3.提出共同目的 为了让对方感受到你不是自私自利的想法,很有必要找到你们谈话的共同之处,或者是某种利益,某种价值等。 例如,我们可以说,我是不是说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合作,达成项目成功,大家都赚到钱。 4.共同构思新策略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这样说,您看这样可以吗?我们一起来商量...... 你发现了吗?这样一来,和对方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达尊重的感觉,即使你的建议不是特别精彩,但也有利于缓和气氛。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鼓励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别人。把谈话拉回友好空间的最好办法就是眼中看到对方。 0 3 紧张的对话局面得到缓和,进入“和谐”的氛围之后,我们又该如何掌握主动,让对话渐入佳境,从而达成最终的目的呢? 最根本的一条,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想法。 《关键对话》给出了一种行为模式,告诉我们内心想法是如何产生并影响我们的沟通行为的。 如“见闻——想法——感受——行为”。我们可以反推,也就是说,其实某种不恰当的沟通行为,通过自我反思,我们能找到导致“错误”发生的某个环节。 反推是这样的:行为——感受——想法——见闻。 举个例子来看,我的行为是“提高了嗓门,怒气冲冲”,导致这一行为的感受是什么呢? 我觉得“对方贬低了我的智商,对我来说一种侮辱”。 进一步反推,什么想法使我产生这样的感受? 对方说,难道你不知道先有书,后有读书笔记吗? 其实,对方的意思是我要先认真看书,才能做笔记;而我在主观想象中认为,对方觉得我缺乏常识。 这一步骤的重点,是控制两个环节: 1.回顾自己的行为方式 2.改变主观臆断 很多关键对话出现火药味的原因在于我们内心产生了主观臆断。 生活中也常见,比如妻子见到丈夫晚归,就会主观臆断——他是不是挤时间和某个女性约会。这样一来,谈话气氛自然紧张起来。 觉察到自己的主观猜想,那就排除它。 心清自然无碍,对话自然和谐。 0 4 最后,让我们展开“攻势”,拿下关键对话吧。 我们已经把充满火药味的对话,拉回到了和谐氛围,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切断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路径。 那么,最重要的来了:
谈话,是为了发泄你的不满么?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见多识广么?...... 这些都不是,但我们往往深陷其中。 关注真正目的多么重要!比如,和领导沟通,往往是为了取得工作有所 进展;与客户沟通,是为了得到认可,达成交易。 3.关键问题——我让人感觉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让对方感觉到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我们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例如,有一对姐妹,为了分割母亲遗产,发生了一次关键对话。 刚开始,姐姐提出了自己想多分一点财产的想法。可妹妹觉得自己每个月都寄钱给老母亲花,自己付出更多,所以应该分得更多。 其实,姐妹俩的目的是合理分配,可刚开始她们都给对方很自私的感觉。 从心开始,他们首先需要停止争吵,然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里需要陈述事实,而不是强调个人感受。最后让对方感受到彼此的真正目的。最终达成一致。 戴尔·卡耐基这样说,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 尤其是涉及到情感和利益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如何做到不伤感情,又能谈钱,这就需要处处考虑双发的内心需求了。 我们强调的不是沟通,而是结果。 而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都表现为关键对话。 本书的实战性很强!如果只是读,而不付诸实践,太对不起作者的良苦用心啦。 生活,工作,关键对话,是一面面镜子,照出我们的内心:或清明,或浑浊;或自私,或大度;或宽容,或计较;或臆断,或理智。 愿明天的我们,内心如清泉,如明月,与人交谈无往不利;与人沟通,所向披靡。 会读书的女人,很贵! |
|
来自: 昵称4109271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