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估计一看这句子,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家宝宝都会背了。没错,耳熟能详,人人皆知。 好记,好懂。是所有名句广为流传的一个必备要素。 作者苏轼,就是那个苏东坡。对,发明东坡肉的苏东坡。 作为吃货,你如果没听过杭州的这道名菜,就有点对不住中华美食了。 他可是真正的大牛,粉丝多到遍布世界各地。不说琴棋书画,就连养生、医药,他也很有造诣。 这可就难得了。 要知道,读书人被骂书呆子的不少,能把四书五经读个七七八八,就已经颇为不易。要想拿个全能冠军,哪有那么简单? 这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是内蕴哲理。 我们会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形容当事人的迷糊状态。但是一比就知道,苏东坡的诗句更形象,更有趣,更能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你看,庐山云雾缭绕,这是客观环境,这就说出了“不识真面目”的外在原因。它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环境复杂,很可能看不清真相。 比如,你想找一个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个商铺。有人给你介绍了,你见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颇为满意。 但真相很可能是这些人都是路过,没办法转化为你的顾客。 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温馨提示我们自己擦亮眼睛,多长个心眼,努力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 交友、投资、做买卖,不都是这样吗? 02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有意思的是,这句名言,与前文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 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意见相左,没想到写诗填词,也会”彼此掐架“。 东坡,你不是温馨提示要注意复杂环境么?那好,我王安石就有办法,站到高处,用正确的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很有名。你想,一个家庭要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收支规则就已经很难了,更别提当时的北宋,这么大一个国家了。 所以,就有所谓的反对派,不看好王安石的这套变法。 可王安石毕竟是王安石,连欧阳修都要盛赞他”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说是没人能跟他比。 有信心,有方法,占据制高点,这就是王安石当时的勇气和底气。 所以,跳出来,站到更高出去看问题,也许眼界就不一样了。 03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到荀子,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最有名的是《劝学》。 没错,学习么,人人都需要。所以我们家喻户晓的是他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同样是这首《劝学》,堪称几乎每一句都是金句,但很少有人会提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我们后人,常说不知天高地厚。 我想去看看世界,这句话还真不是说笑。只有观过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观。 同样的,只有读过经典,才知道什么是好书;与高人交谈过,才明白什么是智慧。 04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这句话气吞山河,掷地有声。 讲的是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当时带的随从并不多,大约几十人。到了鄯善国,国王接待还算讲礼节。 可是匈奴一来,鄯善国王对待班超他们的就态度大变,冷淡了许多。 班超见状,吃醋了。你鄯善国王对他好,不和我玩了? 行!我就打得你匈奴满地找牙,屁滚尿流,看你还敢不敢抢我的地盘。 当时,匈奴人多势众,可班超却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看,身处险境,却不怕危险,为了达成目的勇往直前。班超,真牛! 擂鼓,火烧,手刃匈奴……这下,匈奴不敢乱来,鄯善国国王也老实了。一看,班超好厉害,我决定只跟你好了。 时至今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已经成为一种智慧的箴言,鼓舞人们不畏艰险,敢闯敢创,有所作为。 学习技能,研发产品,创立事业,都应不怕苦不怕难,深入内部,方能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05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莫,也是表达否定意思。可以看作跟“不”一样。所以我说5句都是“不”字开头。 不用多说,我们对岳飞都不陌生。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说的是他;《满江红》、抗金名将,说的也是他。 这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就是来自《满江红》。 83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就采用了《满江红》曲子,慷慨悲凉,很有意味。诗和词,都是可以唱的。 岳飞用这句词,说了啥?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要抓紧啊,不能犹犹豫豫,不能左等右等。这是正了八经想做成事的人,才会着急到这份上! 由此及彼。 学习要抓紧,创业要抓紧,建功立业也要抓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别等到光阴流逝,机会过去,才来愁啊愁,白了少年头。 惜时如金!与君共勉。 |
|
来自: 昵称4109271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