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赓曾比粟裕官高3级,后见面却成下级,一句掏心窝话令诸将佩服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2-06-11 发布于四川

“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

这句话,是陈毅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跟毛主席说过的。其中的“彭”指的是彭德怀、“刘”指的是刘伯承、“林”指的是林彪。

后来,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陈老总眼中的我军“五虎将”。对于他这句话,毛主席是同意的,主席回电说:“所见甚是,完全同意!”

在这5人中,彭、刘、林,后来都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而粟裕和陈赓,则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同样是毛主席亲授的大将,同样深得战友们的敬重,粟裕和陈赓是几十年的莫逆之交。

上世纪60年代,陈赓和粟裕曾在上海同一家疗养院休养。当时,陈赓的身体情况很差,粟裕的脑部则有弹片未取出,头痛病长期折磨着他。两位戎马半生的将军,聚在一起,讨论着过去的烽火岁月。而他们谈得很多的,则是第一次与对方见面时的情形。

一:昔日的下级变成了上级,陈赓说出掏心窝话

粟裕和陈赓是湖南老乡,粟裕出生于1907年,陈赓比他年长4岁。

两人虽直到1947年解放战场上才正式见面,但却早早地在一起“共事”过。因为,他们都参加了南昌起义。只是那时候,他们在起义部队里,都还属于比较普通的小军官。

当时,粟裕才20岁,一年前他刚刚加入共青团。后来,当局下令抓捕他和几个同学,他们便从校园里的下水道逃出了湖南,到达了武昌。

在这里,粟裕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叶挺。此后,他便留在了叶挺的第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到1927年南昌起义时,领导们给粟裕安排的职务是: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那么此时,“黄埔毕业”的高材生陈赓,在南昌起义中担任的又是什么职务呢?当时,陈赓是跟着贺龙的队伍的,他在贺部第1营任营长。而贺龙,又是南昌起义军的总指挥。

一个是总指挥部的班长,一个是总指挥麾下的营长,两人之间官差3级。因为参加起义的年轻人太多,两人根本无缘相识。至于是否在匆忙间打过照面,那就不得而知了。起义后,粟裕和陈赓都受了伤,又跟着各自的部队各奔东西去了。

后来,两人首次正式见面,已经是1947年12月份的事了。

这时的粟裕自是不用多说,已经是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司令员陈毅离开总部后,粟裕这个副司令员实际上独立统领了相当于两个兵团的主力部队。

而陈赓呢?

当时,他在刘邓大军麾下,担任的是第4纵队司令员。不过,这支纵队名气很大、实力很强,也经常被毛主席直接调用。因此在一段时间里,陈赓实际上也算是中央直接指挥的。

1947年12月,粟裕发现:蒋介石分明在集中兵力,针对刘邓大军主力,而后再对付其它两路。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直接向毛主席提出,希望能允许他带着部分人马,去配合刘邓大军。而要完成这一配合,就需要一个处理两部各项具体事务的“对接人”。

于是,这时候粟裕和毛主席都想到了一个人:陈赓。于是,毛主席特令陈赓配合粟裕的行动。也就是说,此时的陈赓实际上就“阶段性”地成了粟裕的部下。

不得不说,毛主席和粟裕的这一想法都是极为明智的。陈赓性情洒脱、办事讲方法,而且资历老,跟各方面军都很熟。由他来负责这样的工作,最能服众。

毛主席的安排下来后,粟裕很快就指挥两路大军,发起了平汉等战役,攻克了许昌等50多座重镇,去与陈赓部会师。

从1927年的南昌起义到1947年,白云苍狗,昔日的班长和营长,如今下级成了上级。按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多少有些让人不太好接受。

结果,陈赓和粟裕却是一见如故。而且,部队会师时,陈赓还特意说了这样一番话: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前光是听说粟裕如何厉害,今日一见,果然了得!”

许昌等地的国军实力如何,陈赓清楚得很。粟裕这一路,一共走了整整400多公里,所到之处敌军皆闻风丧胆。陈赓钦佩不已,这番话自然也是他掏心窝的话。

陈赓此话一出,粟裕手下的将领们,自然个个都高兴得很。同时,他们对陈赓的也是佩服得很。而一向性格偏内向的粟裕,听到昔日的南昌起义的“营长”这样夸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他赶紧说:“不不不,你陈赓才了不起!”

二:陈赓的实力

“战神”粟裕的军事能力,自是不必多说。

但事实上,在多年的战斗生涯里,他一直没有机会进学校专门学习理论知识。正如他后来自己所言:“聊以自慰的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领导下,我学会了带兵打仗!”因此,对于粟裕的成就,军事学者们往往给予8个字的评价:师承大家,终成大家!

而陈赓的成才之路,显然跟粟裕完全不一样。他21岁进入黄埔军校,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也正因为这一称号,世人对他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这些人里,甚至也包括了他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师母”宋庆龄。

1949年,陈毅率部进入上海。两名士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冲撞了宋庆龄。事后,陈毅想到陈赓跟“师母”宋庆龄关系很好,便打算让他去说说情。

结果,一向热心肠的陈赓却推脱了,他表示:“孙夫人对我很关心不假,但我一去,她肯定要问我带多少兵,我怎么说?”

当时陈赓带兵并不多,从内心来说,他确实怕宋庆龄会觉得有些失望。不过,最后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宋庆龄果然问:“你现在带了多少兵啊?” 陈赓回答:“20多万!”

没想到,宋庆龄听完后,居然很直接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怎么那么少?林彪四期的,都带了七八十万兵呢!”

我们从宋庆龄这番话里,能看出两个问题:

其一,宋庆龄和陈赓的私交确实很好,也确实是很关心他,所以她说话才会这么直接。

其二,这说明在一些对陈赓寄予厚望的人眼里,他们认为陈赓本可以更好。

那这是否真的说明,陈赓实力不行?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926年,陈赓自黄埔一期毕业后,本来在军队的发展很好。但从1926年9月开始,陈赓的身影却突然从军队里消失了。

原来,此时23岁的陈赓,接到中央指派的一个密令:去苏联接受培训。在这段时间,中央秘密派了很多人出去:有人学军事战术、有人学步兵坦克、有人学军事理论……偏偏,陈赓被安排的是学“特别工作”。

回国后,陈赓参加了一个隐秘而伟大的组织:1927年11月刚刚成立的、由周恩来亲自负责的中央特科。陈赓在特科里,担任的是情报科科长。

这段时期的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各处活动。他的朋友很多,从帮派到国民党警察,从租界巡捕到国军特务。毛主席对这段时间的陈赓,有过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三教九流都搞得来的专家。”

最传奇的是,这段时间还曾发生过“陈赓抓陈赓”的趣事。

当时,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小头目,是陈赓的好朋友。一天,他找到陈赓说:“王先生,国民党想让我帮个忙,想抓个叫陈赓的人,你认识吗?”

结果,陈赓这个“王先生”,故意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说道:“嗯,我也听说过。你放心,我帮你留意着!” 巡捕房头目高兴得很,连连说:“那就拜托了!”他哪里知道,眼前的“王先生”就是陈赓。

像这种事,在我军的各大将领中,除了陈赓,确实很难再找到几个能应付得了的。

因此,在中央特科期间,陈赓为我军早期情报网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甚至到了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大量红色特工公开身份时,同志们仍会惊讶地发现:这些人的潜伏,很多都与陈赓有莫大的关系。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陈赓不得不由上海撤出。也就是从这之后,已是28岁的陈赓才开始在军事领域大显身手。此后的黄安大捷、潢光战役、七里坪之战中,他都重创敌军。

当然,在战争年代,陈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领导了386旅。这支部队,直到现在仍被军迷们称为:我军第一旅。

在一次次栽在386旅手上后,日本人曾出动70多辆汽车,配合着飞机、大炮、坦克,气势汹汹地向386旅扑来。甚至,他们还在装甲车上贴上了“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结果,这支日军部队整整追了陈赓7天,硬是没有找到他的指挥部。

386旅,从此成了日军的“噩梦”。1938年一位美国驻华武官来抗日根据地参观,曾直言:“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一个旅的作战规模虽然有限,但386旅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全军上下立起来的一面旗帜。

除此之外,陈赓在解放战场上的战功,更是不用多说。

三:与粟裕的莫逆之交

不太了解军事的人,大多只从领兵人数上,来判断一个将领的能力。这一点,咱们倒也能理解。但作为“战神”的粟裕,肯定不会这样看待陈赓。

1947年12月份,粟裕与陈赓会师后,两人一见如故。特别是当陈赓说出那番掏心窝的话后,粟裕的部下们,每一个都对陈赓更加钦佩。早前,他们只觉得陈赓是386旅的“灵魂人物”,而此时的他们更佩服的是陈赓的坦诚、率性。

因此,在接下来相处过程中,两边的战士们一直是相当客气的。

每次,打扫战场时,两军指挥员总是互相推让战利品。陈赓的部下们,总是说:“哎呀,华野的兄弟们,我们只不过在前面拦了一下,实际功应该归你们才是!”而粟裕华野的将士们,每次缴获了什么新式武器,也总是第一时间送到陈赓那边。

这次相聚,陈赓一共在粟裕麾下待了20来天:

陈赓性格开朗,走到哪儿都是一片热闹。他时不时跟大家开开玩笑,战前凝重的氛围,总能因他的存在而荡然无存。粟裕则性子稳重,但分析战局来却总是头头是道,跟着他打仗,大家总是很有底气。

20来天后,陈赓和粟裕虽然又分开了,但在淮海战役中,他们始终是互相支持着的。在面对黄百韬兵团时,他们更是多次英雄所见略同。

这份英雄惜英雄,一直持续到建国后。

1951年9月,粟裕被周总理和朱老总紧急召见。原来,当时毛主席决定调粟裕到总部,担任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粟裕听说后,马上推辞,称:“陈赓比我更合适!”最后,还是周总理劝他:“这个事,我们酝酿了好久,大家认为还是你最合适!”

像这样力荐陈赓的事,粟裕不止干过一次。后来,中央要办一所高水平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需要选一个合适的校长。粟裕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陈赓,并马上向毛主席和周总理上报。

于是,一纸调令又下给了陈赓。但此时的陈赓,其实并不在国内,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这个能文能武的将领,成了“最忙碌”的我军将领之一。而且,他的军事才能已经扬名于国门之外:

首先,是扬名越南。

1950年7月,陈赓受中央指派,赶赴越南,参加援越抗法战争。结果,到他离开越南时,一位越南干部非常羡慕地问:“像他这样的将领,中国有几位?”

接着,陈赓又赶赴朝鲜。

原来,志愿军打了长津湖战役等大胜仗后,与美军陷入了胶着中。在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后,彭德怀意识到要鼓舞士气就必须把陈赓调过来。于是,彭老总急电国内:“火速派陈赓来!”

因为当时陈赓还在从越南回北京的路上,总参工作人员只能无奈地问彭德怀:“换一个人行不行,陈司令员还在越南!”结果,彭老总直接表示:“不行!”最后,陈赓曾几度入朝。

彭德怀脾气很直,陈赓的入朝往往起到了“灭火”的作用。有时候,彭老总为战事对部下发火时,只要陈赓站出来说一句:“老总,肚子饿了,该吃饭了!”

彭老总知道这是陈赓又在提醒他控制脾气了,便赶紧摆摆手,让大伙儿去吃饭了。同时,陈赓在修建坑道工事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也让美军惊呼:“他哪里是来打仗,分明是来修地下长城的!”

先是扬名越南,后又被急调入朝鲜。结果,抗美援朝还没打完,粟裕又把他推荐给毛主席,去建军事工程学院。于是,陈赓又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国内,成为了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当然,陈赓也果然没让粟裕失望。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后,从白手起家到享誉全国,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连从国外回来的钱学森来过一次学校后,都感叹: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得知军事学院办得这么好,粟裕打心眼里为陈赓高兴。而陈赓对粟裕的支持,又何曾少过呢?50年代后期,曾有人说粟裕其实并不会打仗。这事传到陈赓耳朵里后,他气愤不已,直言: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这样的话,掷地有声!

进入60年代后,陈赓和粟裕这对相惜多年的老友,又相聚于上海的一家疗养院里。一个月后,陈赓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一书时,因心脏病发作,而不幸离世。这一年,他58岁。

噩耗传来,亦是久病的粟裕直接瘫倒在地,久久无法起身。

他踉踉跄跄地赶到医院,见了老兄弟最后一面。数日后,陈赓的遗体火化了,他又坚持和李克农等人一起,到机场送别陈赓的骨灰。直到飞机消失在云端,粟裕仍不肯离去。

尾声:

陈毅元帅曾这样评价:“陈赓就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的;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开国上将李克农,在陈赓病逝后,更曾摔碎酒杯说:“陈赓死了,酒也没味了。”

1984年2月5日,“战神”粟裕病逝。

南昌起义是了不起的。我军很多将领的军事生涯,都从那时候开始。

我们不知道当年那位个子不高的警卫队班长,以及那名黄埔毕业的营长,他们是否在起义中匆匆见过一面。但我们知道的是:烽火年代里,英雄惜英雄是何等重要。谨以此文,纪念陈赓和粟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