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肾脏很严重的一种疾病,目前并没有治愈尿毒症的方法,虽然尿毒症没有传染性和遗传性,但是对身体的健康威胁很大。 针对尿毒症患者现在的医学水平依旧有两个解决的方法,一个是血液透析,另一个是肾脏移植。尿毒症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于人们长期的饮食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如今现在人们的养生观念也越来越强,那么患尿毒症的人为什么还越来越多呢?尿毒症到底是怎么来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尿毒症是怎么来的? 尿毒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功能丧失,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以及各种代谢废物,从而造成体内内环境紊乱、代谢失调,患者出现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贫血等表现,检查会发现肌酐、尿素、尿酸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减小,肾脏萎缩等。 很多疾病可以导致尿毒症,常见的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比如膜性肾病、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继发性肾病比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病、血管炎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比如心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 02尿毒症早期症状 1.面色苍白:由于尿毒症时体内毒物无法较好排泄,毒物在体内蓄积会抑制骨髓造血。同时,尿毒症使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的生成素下降,患者易出现身体乏力、面色苍白等情况。 2.毒物在体内蓄积: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情况。 3.尿中有泡沫:如果尿中泡沫长时间无法散去,需高度警惕有蛋白尿可能,同时提示肾脏已发生病变,此类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检查。 4.身体浮肿:由于肾脏主要功能为排除机体多余水分和毒物,进入尿毒症阶段后肾脏功能无法正常工作,体内多余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会出现眼部浮肿、双下肢浮肿等临床表现。 5.其他:包括易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感觉异常、骨痛且易骨折等。 03医生提醒:如果有2处发臭,尽量做好这3件事 【2处发臭】 1.口臭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出现口臭,一般是因为食物导致,除此之外,和消化影响口腔有关。 肾脏功能不全,毒素不能排出,出现尿毒症,细菌变多,使肠道菌群对尿素增强,出现氨气,口中的氨气过多,会出现口臭,单纯刷牙不能改善。 2.尿液发臭 大家都知道肾脏是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如果肾脏出现一系列疾病或者尿毒症发生,会影响排尿。那么会导致我们的液体出现发烧或者发黄的情况,当尿毒症患者排尿时排出的尿当中容易出现氨气味道,这种味道类似于化肥,会有很大的刺激性,让鼻子出现不适。 之所以会出现难为的味道,是因为尿液当中的尿素水平提高是异味增加,肾衰竭严重就会尿毒症。尿毒症会使肾脏排泄功能出现一定的损伤,所以会使尿液出现刺鼻的味道。 除尿惰症发作后,异味严重,患尿毒症酮症酸中毒的人群,尿液也会出现一种刺鼻的味道。 【3件事】 1.不要熬夜 尿毒症患者是不能熬夜的,要及时的进行透析需要注意休息,熬夜对肾功能影响非常大。 熬夜会刺激收缩血管激素分泌,导致高血压,而持续性的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肾硬化,从而向尿毒症发展。尿毒症患者一定要保证一天7~8小时的睡眠量,才能更好的保护肾脏。 2.少吃高盐、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比如烟熏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者是咸鸭蛋,这类的食物,都是属于高钠,高盐类的物质。 但如果肾功能不好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脂类的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或者水肿等,而血压是尿毒症诱发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控制,少吃辛辣刺激重口味的食物限制盐的摄入量。 3.不要憋尿 现在很多人会因为工作量大而不去厕所,如果长时间憋尿,会导致膀胱受到影响,并且尿液中的细菌也会引起肾脏病变,引发尿毒症。 04哪些人易得尿毒症 1.不注意休息、过度劳累或者抽烟、喝酒,以及酗酒的人容易使肾脏受到损害,发生尿毒症的可能性比较大。 2.具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人,也就是说家族中有尿毒症病人,或者慢性肾脏疾病的病人,容易患有尿毒症,发生比例比较高。 3.具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人,容易对肾脏造成损害,从而出现肾脏功能衰竭的情况,出现尿毒症的情况。 4.过度服用某些药物或者滥用药物的病人,容易出现对肾脏的损害,以及对肝脏的损害,从而可能发生尿毒症。 5.某些人由于泌尿系统感染或者某些炎症损害了肾脏,进行治疗的不及时,从而遗留后遗症,容易发生尿毒症,但是这种尿毒症发生的比例不高。 6.某些肾脏的遗传病,例如多囊肾或者遗传性肾炎,可以诱发尿毒症的发生,但是发生率只是比正常人高而已。 05延伸:尿毒症可以治愈吗? 尿毒症不可以治愈,临床上尿毒症指的是慢性肾衰竭,肾脏疾病是缓慢进展的过程,逐渐出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肾脏组织硬化、纤维化之后不可能再生。 慢性肾脏病发展进展到尿毒症,后续会有面临透析或者肾移植的可能。如果存在肾脏疾病,建议一定要先明确诊断,定期复查,随时调整治疗,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尽量避免透析或者延长进入透析的时间。 |
|
来自: 新用户8798177G > 《健康养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