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市场和用户角度看小麦品种的选育

 新用户4406D4GU 2022-06-11 发布于河南

各位老师、朋友大家好,我是第五组“麦进新时代”的宿振起,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的研究。我们小组有:刘耀南老师、周素英老师、朱伟老师、杨仿老师、欧阳娟老师、李金榜老师和马新义老师。由于我们组杨仿老师有事,我代表临时代表我们组进行今天的值日。

转眼又到小麦成熟季,我国小麦从南到北已陆续开始收获。这个时候不但是育种者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也是心情最复杂的时候,有失落也有惊喜,但最多的则是对来年新入选品系的期待。对于育种家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期我们针对育种过程中的选择方法、鉴定标准、种质创新、育种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今天我们从新品种的终端用户,也就是从“种企和农户“的角度来聊一下小麦育种的方向,毕竟育种的终极目标是品种的推广,种企和农户是评判品种好坏的最终标准。然而,有时候市场的需求并不是完全科学和合理的,甚至大多时候和育种家的认知是相左的。因此,如何在育种过程中平衡品种现阶段用户需求和长远目标则需要去思考。我就以下三点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讨论,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指教!

1. 株高与高产、稳产的协调:在育种和推广过程中对株高选择和偏好始终是一个饶不开的话题,各有所见。通常情况下株高与生物量呈正比,在收获指数难以大幅提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株高来提高小麦整体生物量是提升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植株高度的适当提升也与小麦的肥、水高效利用成正比关系,毕竟根深叶茂,反之亦然。然而,株高的提升往往意味着倒伏风险的提高(尤其是在高水肥条件下),导致推广风险的增加。在近年育种历程中,以矮抗58为代表的矮杆抗倒品种的成功推广更是引领者着小麦育种的潮流。近期,在河北“马兰1号” (60cm左右)矮杆、高产小麦品种的推广也再次证明“市场”对矮杆品种需求的渴望。然而,从长远来看,株高85cm左右,茎秆弹性好的品种更有利于在中、低水肥条件下获得高产和稳产,对高水肥地块来说也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水、肥等成本的投入来获得更高的效益。育种及时科学又是艺术,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育种家对株高或其他重要性状的选择标准过多被被市场需求所裹挟,以选择矮杆品种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则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育种目标的制定本身没有错,但育种家完全受短期市场需求的所左右则对创新发展不利,也增加了我国小麦产量得以大幅提升的时间和科研成本。毕竟除育种外包括各种栽培(适当晚播、降低播量)、农艺(延迟浇水、节水栽培)和化控等措施也能很好的降低株高。

2. 分蘖成穗率与播量的协调:小麦分蘖成穗率直接关系到群体的自我调节,与小麦的高产、稳产直接相关。然而,在种植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分蘖成穗率太高则会因群体过大而增加倒伏的风险。从农艺和生物学本身来讲,高分蘖成穗率是品种的优异性状,也是推广小麦精量播种的重要前提,值得正向选择。然而,为了预防在推广中因播量过大而导致的倒伏风险,在育种过程中会对高分蘖成穗品种进行了有意或无意的负向选择。在生产中我们听到比较多声音是秸秆还田导致整地质量下降,小麦需要适当提高播量才能保障一定的基本苗和穗数。为此,生产上大多小麦品种的包装也以15kg为主,无意间推动了农户的每亩用种量,导致我国种子(粮食)的浪费。因此,为了更好的通过节种技术来实现小麦综合增产、增收,进一步重视高分蘖成穗率品种的选育,为今后“节种”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科技支撑则值得思考。

3. 产量与熟期的协调:适当延长生育期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并且适当延迟抽穗期可延长穗分化的时间,提高小穗数、穗粒数,并且可适当提高(躲避)抵御倒春寒的危害。但小麦晚熟也增加了后期收获时主产区雨季的来临,增加了小麦安全入仓的风险,挤占了下茬作物的光热资源。因此,在现有主推品种成熟期的基础上,成熟期适当提前也值得去研究和思考。

最后,祝各位老师和朋友每年都有新成果,育种水平更上层楼!

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