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不辩,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儒风大家 2022-06-12 发布于山东

作者 :儒风君 · 蓁蓁

世间许多的矛盾与纷争,大都源自于口不择言。

平庸的人,喜欢拿尖酸刻薄当本事,将口无遮拦当性格。

而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懂得了慎言,他们不辩,不责,不评,活得通透。

1

智者不辩

《小窗幽记》中说:“辩不如讷,语不如默。”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能言善辩”来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口齿伶俐。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遇事好争论,逢人辩输赢,即受不得半分委屈,又容不下一丝伤害,终究会令人敬而远之。

有道是:真诚者寡言,虚伪者多辩。

一个人行得端,坐得正,走得稳,毋需多辩,一切自在人心,时间自有分晓。

有位禅师,他曾独自在山中修行数十年。回到寺院后,依旧不住寮房,每晚到大殿的佛像前静坐念经。

一天早课,寺中的监院突然发现,大殿功德箱内的钱款不翼而飞。一时间,钱款被盗的事情寺内人尽皆知。

僧众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约而同地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禅师。毕竟,他不在寺中的这些年,一切安然无恙。

面对闲言碎语,禅师始终心平气和,他照旧吃饭睡觉,到大殿内打坐念经,从未替自己辩解分毫。

就这样过了七日,一直静默的住持揭开了谜底。

原来,功德款根本没有丢失,而是住持想借此考验禅师,看看他在山中闭关清修的十多年,究竟历练到了怎样的境界。

真相大白后,僧众们无不为禅师的沉静大气所叹服。

古人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的智者,从不活在别人的嘴里,只活在自己的心里。

因为,自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来定义。

有些事情,与人争辩,未必解释得清,针锋相对,只会自寻烦恼。

有句话说得好:清白不需自证,是非自有天知。

为人,要有不较真的智慧;处世,要有能受屈的成熟。

人活一世,是非易生,口德难修,不如为而不争,清心养性。

2

仁者不责,恕己恕人

《文子》中讲:“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于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德行的人,从不将目光停留在他人的错处,不将恶语戳进他人的心里,而是懂得躬身自省,宽恕他人。

文学家冯梦龙讲过一个故事:

明朝江阴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家主人称夏翁。

有一天,他乘船经过市桥,一个人在桥上往他的船上泼粪,粪便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

夏翁正想开口责骂,突然发现那人是旧相识。

于是收起怒气,在心中思索:他为何无缘无故对自己泼粪?是不是自己得罪了他。

回府之后,夏翁找来管家询问,管家翻查账本才发现,原来那人借了三十两银票,一直无力偿还,下人又催得太紧,他只得外出躲债,有家不敢回,这才借机报复。

夏翁知道原委后,非常自责,他当下撕毁了契券,并告诫下人:“原本借他银两,是为了帮他渡日,现在反倒让人有家难回,是我们的不对,以后别再追债了。”

乡亲们听说后,对夏翁的仁慈大加赞赏,夏翁在当地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过庭录》里说:“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这世间的事,皆有因果。倘有不尽人意,不过是各有前因。

所以,责人,先学会责己;恕己,先懂得恕人。

没有谁活得容易,表面的云淡风轻,背后何尝不是满腹心酸。

半生走过,渐渐懂得:遇事,少一分求全责备;遇人,多一分宽容善良。

3

善者不评

《小窗幽记》中说:“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

人这一生,成败无关他人,悲喜关乎自己。

未经他人事,莫评他人苦;未走他人路,不言他人过。

看过一个故事:

在一辆飞驰的火车上,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望着窗外,兴奋地叫道:“爸爸,快看,树居然在往后退!”

男孩父亲微笑地看着他,摸了摸他的脑袋。

他们对面,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夫妇俩一路用鄙夷的眼光,看着这位大男孩过于幼稚的举动。

不一会儿,男孩又突然叫道:“爸爸,快看,云在和我们一起奔跑呢!”

父亲再次摸了摸他的脑袋,温柔地问道:“是不是很有趣?”男孩用力地点点头。

年轻夫妇看不下去了,对男孩父亲说:“你为什么不带儿子去找家好点的医院呢?他这个样子,很难不被人笑话。”

男孩父亲笑着说:“看了,我们刚从医院回来,我儿子从出生时就看不见,今天是他第一天看见这个世界。”

年轻夫妇哑口无言。

有句话是这样说得:“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这世间,有太多你未经的坎坷,未见的辛酸。

不了解全貌,不必评头论足,即使知道真相,也没必要指手画脚,这是予人的尊重,更是为人的善良。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明明一知半解,却喜欢以救世主的姿态,对你说三道四。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反而有损自己的修养。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真正善良的人,遇事不声张,知人不评人,懂得谦虚谨慎,将心比心。

4

《格言联壁》中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人生浮浮沉沉,顺境有时,坎坷有时。

当你经历得多了,便会发现,沉默是真金,少言方为智慧。

余生,愿我们都能守口守心,于人一份慈悲,于己一份修行。

文末点个“在看”,儒风君好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