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小雪:我的忘年交—周崧老师(下)

 thw8080 2022-06-1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作者:蔡小雪

图片周崧老师在大庄河知青聚会上的合影左起蔡小雪、解苑明、陶晓峰、高昌平、周崧、沈冰、武柳茵、栗建国、曹恭)

1972年底,我招工到宝鸡铁路分局拓石工务段后,与周崧老师失去了联系。1976年大年初三,在大庄河插队知青聚会时,我惊喜地发现周崧老师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在那次聚会中,才知道在我离开甘泉县不久后,也就是1973年,大部分北京干部调回了北京,周崧老师却没有走,自愿留在甘泉县,到距离县城110里地的下寺湾公社龙嘴沟大队,与北京插队知青张江西一道办了一个中、意混养的蜂场,同时还进行蜜蜂育种研究。19758月,周崧老师才重返北京,来到怀柔县杏树台试验蜂场,继续从事他的养蜂研究。我得知到这些后,随口问了一句:周老师,山沟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你在那里一呆就是5年多,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淡淡地说:不算艰苦,有蜜蜂、树林、花朵和蓝天做伴,心情很舒畅。” 后来又看到记者采访他文章。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对记者说:有人说我是以苦为乐,实际上我不感到这有什么苦。我觉得最苦的事莫过于要我离开自己的岗位,中断按预定计划进行的工作,有时哪怕是中断几天,我难以忍受。我感觉,他已将研究养蜂融入进血液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次聚会后,又听温东方说,周老师在下寺湾龙嘴沟时,编写了十几万字的《陕北养蜂》一书,深受养蜂人的喜爱。周老师还发明了蜂群防盗器和蜂王安全邮递器,用这种邮递装置给他送来一只漂亮的中蜂蜂王。从他简简单单的这句话里和他在艰苦环境里仍坚持养蜂研究的行动中,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正为了真知,静心一层一层往里钻,面对各种困难一往无前,朝着他所追寻的目标前进的人。这就是那一代科学家的精神,中华民族的脊梁。

1979年我考入大学后不久,在报纸上看到,国务院授予周崧老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在报道他的事迹文章中读到,周崧老师195812月来到北京香山西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废寝忘食地学习遗传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和养蜂研究有关的各学科知识。1962年,他被调到刚成立的北京林业研究所当副所长。此后4年间,他领导所里的养蜂科研人员先后在京郊建立了4个蜜蜂杂交育种试验场。1965年,他们首次突破了我国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难关。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下放至陕西延安,仍坚持研究养蜂。文革结束后,周崧老师先后研究出了无父蜂王蜜蜂纯度累积育种法微型蜂王养王法等重要成果。后来,他还探索出蜜蜂工程育种。他先后出版了《养蜜蜂》《陕北养蜂》《蜜蜂工程育种》等著作,发表了《蜜蜂良种选育原理和技术方法的探讨》《纯合子育种方法的理论疑难》《蜂场的建设和管理》等专业科技和经济体制研究方面的论文有20多篇。为我国的养蜂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0年暑假,我回北京探亲期间中的一天,接到尚晓援打来的电话:我与周崧老师约好,明天去他家看他,如果你有空一起去吧。我答道:有空,明天一定去。那天上午九点左右,我与尚晓援一起来到周崧老师家。我们进周崧老师的家门刚坐下,周老师很关心地问:你们现在都在干啥工作?尚晓援说:1977年考上了南开大学,读经济学。我说:1979考到安徽大学,读法学。我又补充了一句:本想上理科,读周老师的专业。因没读过高中,初中是混过来的,数理化几乎没有学,考不了理科,才考了文科。周老师说:你们虽然没有选我的专业,但学经济、学法律也是很好啊。学好经济学、法学对社会同样能做出贡献的。” 我们接着提到,从报纸上看到这几年周老师为我国的养蜂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时,他淡淡一笑说:我只是做了应当做的工作,谈不上巨大贡献。说完他就把话题转移到,他学习养蜂的体会。他说:我自幼对昆虫学就有兴趣,后接触养蜂后,又对蜜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很多有关养蜂方面的书籍,知道不少有关蜜蜂的趣事和秘密。同时也发现自己有很多问题不清楚,促使我读更多是书籍。读的书越多,问题也就越多,读书的欲望就越强。每当弄明白一个问题后就很兴奋,就会激发自己更深入地学习研究相关问题。我认为,自己选学什么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学习起来就有动力,就会不知疲倦地、非常用心去读相关书籍,就能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探究出事物的真谛。每当发表一篇论文或研究出一个成果,什么苦和累都会忘记,有一种成就感,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稍停了一会,他接着说:学任何学科,不能只限于学习本学科的内容,一定要有广泛的爱好,关注其他相近学科。一定要拓宽知识面。知识面拓宽了,才能开阔视野、深入研究、认识真谛、找出规律。而后,他又与我们谈了许多有关养蜂、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趣闻。我们聊了大半天,在周老师家里吃完午饭后才离开。

周老师这一席话,对我很有启发,通过学习逐渐认识到,法律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牵牵绊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只有健全法律,将我国纳入法治的轨道,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认识到这些,我渐渐地喜欢了法学。在大学期间,我除了认真听课和阅读课本外,把老师布置的参考书目基本上都读了,了解到不同法学流派的不同观点及理论,而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为了拓宽知识面,同时还旁听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一些专题讲座,了解到它们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为从事法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分到北京市工作,因周老师工作很忙,他长期在北京郊区蜂场,很少在市内。我也经常出差,在北京的时间也不多,之后只是在大庄河插队知青聚会上见到几面,再没有联系。2009年春节期间,在大庄河插队知青聚会中得知,周崧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他家搬到广安门外大街国家广播总局公寓,并得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我家是200810月搬到广安门外大街广源小区,离周老师家很近。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休息日的上午11点左右,我给周崧老师打电话说:下午三点左右去看您。他说:我不睡午觉,你吃完午饭就过来吧。

我吃完午饭便去了他家。电梯到14层刚打开门,就看见周老师杵着拐棍站在电梯门口等我。他还是那样清瘦、那样衣着朴素,人虽显得老了许多,但精神还不错。他带我进家门后,就有一位比他年轻几岁的女士扶他进了客厅,将他扶到一个木椅子上坐下,便让我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周老师坐下后便说:我腰不好,不能坐沙发,你别拘谨。随后指着扶他坐下的女士说:她是我内人王苑珠,退休前是中央乐团的舞蹈演员。我问周老师:你现在身体如何?王苑珠老师说道:他腰腿不好,血压也高,这几年很少下楼,都是我到医院替他取药。周老师笑了笑说:腿脚不方便,但其他没有大毛病,精神很好。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我来看他,他非常高兴。我便问周老师:你退休后过得还好么?他说:我刚退下来时,有不少药品公司、保健品公司找上门来,高薪聘我作他们生产的蜂王浆、蜂毒、蜂蜜等产品的代言人。我看了他们送来的宣传材料,都夸大了产品的功效。蜂王浆到底对人的健康有多大作用、蜂毒能否治病,科技界至今都没有定论,很多问题没弄清楚。蜂王浆的产品包装上未标明蜂王浆的纯度,即使蜂王浆对人的健康有益,但纯度不清楚,很难说该产品对人体有多大作用。蜂毒产品未标明蜂毒的计量,使用过量会损害人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蜂蜜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作用,但蜜蜂采不同的花蜜,功效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蜂蜜可能吃了会致人死亡的。如有关资料上记载,入云南士兵吃了曼陀罗花蜂蜜后多人中毒死亡。作为一个科技人员,说任何话都要有科学依据,不能为了钱,昧着良心说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话。我在没有闹清楚具体情况,就为这些公司的产品代言,会坑害消费者,有悖我的良心。因此,我拒绝为任何一家医药公司、保健品公司作产品代言人。拒绝后,清净多了,再没有人来烦我了。

我接着问道:您退休后还研究养蜂么?他说:我现在还在研究养蜂。退休后花了好多年的时间,用'286’电脑制作了《养蜂专业科技论丛》的光盘,背景音乐是我用'286’电脑录制、调音制成的。该光盘中涉及有关遗传学的最基本原理,蜜蜂育种中的'纯亚种'亚种标准'蜜蜂纯种'蜂种纯度、仿亚种型蜜蜂良种、蜜蜂资源种群,以及如何实施蜜蜂的引种、育种、保种计划等内容。而后,又谈到了与陕北建设的一些事情。他对我说:我到大庄河后沟查看蜜源粉源时,你们带我去了那个湫滩子(陕北人将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称之为湫滩子。),地非常平坦,大约有2030亩,四面环山,山上只有树木和野草,没有农作物,同种类农作物的花粉无法飘进来,此处非常适合育种。我在甘泉县走了不少地方,类似的湫滩子很多。这些地方非常适合种子培育,可以将育种基地设在陕北。乔尚发书记(乔尚发同志曾任中共甘泉县委书记、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来北京时,我向他提过此建议。我还向乔书记提过,我已退休,可以返聘到延安,专门做陕北地区养蜂、育种等研究工作。乔书记也答应了我的要求,后因我的身体问题,没有成行。我此时感受到周崧老师虽然离开了陕北,但心系陕北,对陕北有深厚的感情,总想为陕北的建设多出一把力。

我离开周老师家时,他送给我一片他独自完成、自己编写,自己绘图,自己用提琴配乐制作的一部多媒体文献的《养蜂专业科技论丛》光盘。回家后,我打开电脑,插入光碟,屏幕上赫然跳出天工不可强夺,耳边响起优美的小提琴声,而后视频出现一篇篇有关生物学、光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章。因我不懂所涉及的专业,大致看了一眼,主要注意每一页的版式和图片。感觉版式设计的非常精美,图片非常清晰,让人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光盘里的动画视屏,栩栩如生的蜜蜂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在花丛中飞翔、在花蕊中采蜜、采花粉,所配的解说词是那么的轻松和幽默,从蜂王的交配、产卵、幼蜂出巢、蜜蜂的采蜜、蜂群的壮大等等,用动画的方式准确、形象的分析了蜜蜂饲养过程的特性,真是一部非常生动的养蜂教材和文献。之后,我听温东方说,周崧老师曾对他说过:我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假使上帝要再次用洪水淹没大地,并且命诺亚先生重建方舟以保存物种的话,我将建议在中国大地上选一片高地……我感觉周老师心中那块高地就是陕北的那块黄土地。

80年代未、90年代初,家用电脑在市场上才能买到,当时周老师已60多岁,也就是说,他60多岁开始学电脑,就能制作如此精美的有关养蜂的图文并茂的文章及动画的光盘,他自学新技术的能力太强了。周老师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的视力仅有0.1,我修好一张照片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周老师视力这样差,制作出蜜蜂飞行、采蜜、采花粉的动画,一定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花费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我儿子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看到周老师制作的动画片赞叹地说:太精美了!

图片

周崧老师与叶家驹共同制造的小提琴

我将周老师的故事讲给我妻子听后,她也很想见见周松老师,听周老师讲他的传奇故事。也就在那次去周老师家两个月左右,我与妻子一起去周老师家。到周老师家时,大概是下午三点左右,有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提着小提琴从周老师家出来,到电梯门口喊道:周爷爷再见!我妻子问周老师:是你的孙女么?周老师说:不是。是楼下邻居的小孩,跟我学拉小提琴的。我在米家沟时,听周老师说过,他因左耳失聪,听不准音,所以改行。我问周老师:你的耳朵失聪治好了?周老师笑了笑说:老了以后,我的左耳完全聋了,右耳听力就正常了,现在听音听得很准,拉小提琴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我放松时,拉拉小提琴。顺便教教朋友的孩子拉小提琴。他得意地说:我制作的光盘中的小提琴配乐,都是我拉的。他制作的光盘的配乐中的小提琴声确实优美,看来他拉小提琴的功夫至今宝刀不老。

我妻子在文化部工作,分别在艺术局、教科司呆过,与中央乐团、北京人艺的领导、导演、老演员都很熟。她与周崧老师俩聊到很多文艺界的老人,随后又聊到周崧老师去东欧诸国巡演之事。周老师说,1951年,他当时25岁,被选送到专门出国演出的文工团,于同年7月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德国柏林出席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会后随文工团的乐队在德国各地演出了一个多月;之后又去捷克、波兰、匈牙利、奥地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利亚及当时苏联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巡回演出一年,19527月才回到国内。他讲了这次巡演出的一些趣闻。很快他又把话题转到,东欧诸国二战后重建家园上。他拿出很多,他在东欧诸国拍下被法西斯炸毁的残垣断和东欧诸国人民重建家园的照片,一边让我们看,一边告诉我们,虽然当时二战已结束五、六年,但这些国家仍可随处可见被战火摧毁的建筑物。当地人告诉他,德国法西斯炸毁了他们的家园,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他们的家人。东欧诸国人民为了恢复被毁坏的家园忘我得建设。周老师告诉我们,从建设者的眼睛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我觉得,周老师经历过抗日战争,亲眼见到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的蹂躏,到了东欧诸国,勾起他对法西斯的痛恨,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东欧诸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尽快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能因周老师痴迷于养蜂,话题又转回到养蜂。他将在东欧诸国了解到这些国家蜜蜂的品种、养蜂的规模、养蜂的方法等等一一向我们道来。我问周老师:您在音乐上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才做出如此大的成就,你改行养蜂,事后有没有感到后悔?周老师想了许久说:我确实在学习音乐方面付出了很多艰辛,取得这点成就相当不容易。但因耳朵出了问题,听不准音,严重影响到我的演奏效果,我继续站舞台上演奏,对不起观众、对不起音乐。我转行是不得已的,多多少少有些遗憾。选择养蜂是我兴趣的驱使,以前的同行们开始对我改行养蜂很不理解。后来了解情况后,对我的选择表示理解与支持。李德伦先生(中国著名乐队指挥家)在我改行后,见到我,总跟我开玩笑,说我是音乐界的'逃兵。养蜂是个很苦的差事,但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从没有后悔过。

因我家离周老师家很近,2010年至2015年,大约每过两三个月,我都会到周老师家坐坐、与他聊聊天。周老师除了痴迷养蜂学外,他还有广泛的爱好,喜欢天文,对光学也很感兴趣。在他家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类书籍,有手工制造、模型制作、机械原理、电脑绘图、光学研究、法语、昆虫学、科学养蜂、乐谱等等。他不仅仅读多学科书籍,他的动手能力极强。听温东方说过,周老师亲自设计王浆抽吸器,制作恒温箱、微型养王器、蜂巢注射用的玻璃针管等等。我在他家里还看到周老师与叶家驹(50年代中央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共同制造的小提琴。我与周老师聊天中,他还提到,他在房山县长操乡山川峰场时,用手工将加厚玻璃磨成大口径天文观测镜片,最终制出天文望远镜。晚上闲暇时,用它观望浩瀚的天空。他退休后,原打算回到延安研究陕北养蜂,也曾计划在陕北蜂场,也建一个天文望远镜,他用手工已磨好两个玻璃天文观测镜,后因身体原因未成行。我在他家看到这两个磨好的天文观测镜片。

有一次,我与在米家沟插过队的北京知青张乐夫去看周老师,听张乐夫说,周老师在米家沟时,他指导生产队调整作物茬口,堆肥,选择作物品种,植树造林、修剪果树等等,使米家沟的农业生产上了一个台阶。被米家沟的老乡称之为有能耐的人,周老师虽然有工资,还给他评为最高工分,表达老乡们对他的敬佩。我才知道,他为米家沟的农业生产也出过大力。

我退休后返聘到最高人民法院第二、第六巡回法庭,长期在沈阳、西安等地工作,因不在北京,去看望周老师的次数很少。周老师20171031日驾鹤西去,我未在他临终之前见上一面,是一大遗憾。但我相信,周崧老师在天堂上有蓝天、白云、鲜花、蜜蜂陪伴,还可驾鹤遨游太空,探究宇宙的奥秘,一定会过的非常丰富多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