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活跃在钢城舞台上的那些人

 lzc2010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孙忠信 寒荒文史屋 2022-06-10 18:12 发表于甘肃

孙忠信

嘉峪关是个先有企业后有政府的城市,若追溯它的文化渊源,就得从酒钢说起。1958年酒钢第一次上马,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纷汇聚嘉峪关,为了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公司动员各个基层单位组织了十多个文艺队,深入车间、工地演出。为了选拔人才,公司组织各宣传队进行汇演,在此基础上,于同年9月成立了酒钢职工业余剧团,后来又扩编为酒钢文工团,下设话剧、歌舞、京剧、评剧、秦剧等5个分团。在1959年纪念建国十周年庆典上,文工团献出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其中郑会琪的独舞和孟克的笙独奏都颇具专业水平,博得观众一致喝彩。1961年由于酒钢下马,文工团只好宣告解散。酒钢虽然停建,但在以樊天佑、刘洁泉为首的留守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全公司的组织系统并没有瘫痪,例如工会、宣传部等部门都在发挥着正常的作用。党委为了凝聚全体留守职工和家属的力量,渡过三年自然灾害难关,搞好留守工作,责成有关职能部门,想尽一切办法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于是,由酒钢中学师生排练演出了《千万不要忘记》和《年青的一代》两场大戏,要求全体职工和家属都要观看演出。两场戏都演出的十分生动形象,比专业团体还要好,起到了稳定职工队伍的作用。我不迷信风水,可是我们嘉峪关这个地方,确实藏龙卧虎,除了酒钢中学天才的师生之外,留守职工队伍中的文艺奇葩,也大有人在,例如吕志标、宋景泉说的相声,时不时令观众捧腹大笑,张云一展宏亮的男中音歌喉,博得台下阵阵掌声,郭德岭指挥大合唱的风度,堪与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媲美。
1964年酒钢第二次上马时,嘉峪关大地从隆冬中苏醒,春潮涌动,大街小巷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为了欢迎从四面八方来酒钢的建设者,公司组织一些原来的文艺骨干重返舞台。当时有两个水灵灵的姑娘,在众多演绎着中显得格外吸睛。她们一个是机关的郑惠芳,另一个是化验室的戴恩娣。小郑和小戴在台上舞得旋风一般,演出很多饱人眼福的歌舞节目;在街头由她俩打头的秧歌队,扭得好像龙摆尾,观众们赞口不绝。
提起要谅,一些上年纪的嘉峪关人可能都还记忆犹新。她中等身材,圆圆的脸庞,美丽中带着几分温柔。要说她有点儿文艺细胞,那也不是虚传,念书时她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酒钢停建时一大批人员分赴外地,异地就食,要谅也随家转往新疆。新疆兵团有十几个文工团,也许在那里她进一步受到了艺术熏陶,当1964年酒钢恢复建设她回迁嘉峪关时,已一跃而为这个城市的“歌后”了。1966年的一天,酒钢公司在五一俱乐部举办文艺晚会欢迎一批参加酒钢建设的陕西转业军人。要谅也是陕西人,这次演出应该说是为老乡而歌。大幕拉开,要谅缓步走上舞台,面带甜蜜笑容,用陕西口音自报节目:“我唱一支《见到你们格外亲》”。话音未落,只听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歌声在俱乐部上空回荡,热情洋溢在台下观众心中。自此,要谅在嘉峪关观众心中的名声大振。上个世纪70年代,嘉峪关有两支较大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支是以酒钢机修厂和电修厂为主体建设的,另一支人员组成较复杂,包括酒钢6个生产厂、镜铁山矿、市邮电局、银行、中学等。两支宣传队的节目多为歌舞、样板戏。前者以要谅、安秀权、李自玉为台柱,要谅在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中演李奶奶,李自玉演李玉和;后者的主要演员有张益萍(酒钢职工、上海人、女高音,绰号“张胖”)、储达政(男中音,后来进入市文工团)等。两支宣传队虽处文革期间,之间并不掺杂派性斗争,各打个的鼓,各演个的戏,遇有年节或庆祝活动,两个队还经常搞联合演出,组织和指挥者常常是程国仁(酒钢三中物理名师,虽整天同物质运动规律打交道,却又偏偏和文艺结缘,且颇有作为)。据说要谅出身的家庭具有文艺传统,她的弟弟要恭从新疆带回来的《老大娘的苹果亚克西》《库尔班大叔你上哪》等多个演唱节目,当时在嘉峪关舞台上,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安秀权,酒钢机修厂职工,虽没进过什么艺术院校,却具有编、演、导一整套技艺,且极尽专业水平。文革期间,八亿人口的中国,只有八个样板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我市的几个演艺场所处于清锅冷灶状态,舞台上无戏可演。上述两个文艺宣传队则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们几乎天天有演出,极大地鼓舞了钢城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而两个宣传队的歌舞节目,大部分都是由安秀权编舞和导演的,如《老木沙进北京》《酒钢情》和嘉峪关版的《丰收歌》等等。然而,这样一个有前途的文艺青年,却在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中,永远地告别了嘉市观众。那天,他带小女儿骑单车行进在新华路上,赶往五一俱乐部演出,女儿刚刚说完“爸爸,你要好好地演哦,我在台下给你鼓掌”,只见迎面一辆醉驾汽车左晃右晃,疾驰而来,小安躲闪不及,父女被无情地卷在轮下。女儿安然无恙,可她再也看不到爸爸的演出了。人们得知后,无不为之唏嘘。他走了,而他所扮演的大春的高大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嘉市观众的记忆中。
当年活跃在嘉峪关舞台上的,绝非仅仅上述的那些人。杜亚雄(酒钢二中音乐老师)和刘恩玉(北京人,曾在嘉峪关开过多加北京饺子馆)的笙笛二重奏《扎头绳》,曾在观众心中引起不小轰动;长号手辛运启(曾任酒钢小车队队长),因整天为演出奔忙,冷淡了对象,以致三十好几还未成家,但他那咕咕嘎嘎的号声,不知给多少酒钢人增添了甩开膀子大干的激情;匡百侯(中央乐团演奏员,随北京平安医院迁嘉而来到嘉峪关)的小提琴独奏曲《梁祝》满满地洋溢着凄美的韵味,随着十里春风,飘过钢城烟柳,把悠扬旋律装进了岁月……
俱往矣,当年那些活跃在钢城舞台上的人们,曾是嘉峪关演艺史上的一抹彩虹,那一张张笑脸,一串串音符,任凭时光荏苒、地老天荒,都将永远铭刻在嘉峪关人民的记忆里。
(本文原载于《嘉峪关政协》2021年第一期  作者系酒钢集团公司退休高工)

高建刚,笔名寒荒,甘肃静宁人,大专文化。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嘉峪关市文联原驻会副主席,嘉峪关市政协原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嘉峪关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常委、《嘉峪关政协》杂志原主编,嘉峪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成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嘉峪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嘉峪关市画院名誉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