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东西二王 2022-06-12 发布于重庆

原创2022-06-11 05:30·峰哥话兰亭

清代皇帝的印章很多,如乾隆皇帝的印章就多达1000多枚,这些印章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治国理政使用的公务印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一类是书画赏玩用的休闲印玺。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称作宝玺或御玺,是清代皇权的最高象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国玉玺。凡关系清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等军国大事,并以皇帝谕旨的形式正式发布的公文,均需加盖皇帝御玺。

观清朝一代,乾隆以前,御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玺的公务印章有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使用比较混乱。针对这一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御玺进行了重新考证排次镌刻,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至此,清代皇帝的御玺固定了下来,直到清朝灭亡。

这二十五方御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些御玺,并了解其都 有哪些用途。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大清受命之宝

▲1.这是大清受命之宝 ;白玉质 ;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 ;以章皇序之用。以章皇序意思是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这枚玉玺很少使用。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奉天之宝

▲2.这是皇帝奉天之宝 ;碧玉质 ;面1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纽高11.5厘米 ;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这枚御玺用得极少。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大清嗣天子宝

▲3.这是大清嗣天子宝 ;鎏金质 ;面7.9厘米见方,通高7.6厘米,纽高5厘米 ;以章继绳之用。这枚印章是在皇位传承替换的时候用的,平常不用。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之宝

▲4.这是皇帝之宝 ;栴檀香木质 ;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6.6厘米,纽高11厘米 ;以肃法驾之用。这是是清代二十五宝中唯一的一枚木质御玺,乾隆只要出故宫一般都要随身带着这枚御玺,把它用木刻制也是为了随身携带方便。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之宝

▲5.这是皇帝之宝 青玉质 ;面12.5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6.3厘米 ;以布诏赦之用。在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等大事时,用的是这枚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天子之宝

▲6.这是天子之宝 白玉质 ;面7.8厘米见方,通高6.4厘米,纽高4.2厘米 ;祭神的时候使用这枚印章。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尊亲之宝

▲7.这是皇帝尊亲之宝 ;白玉质 ;面6.8厘米见方,通高6.1厘米,纽高4.3厘米 ;以章奉若之用,也就是为前朝后妃上徽号或尊号时用这枚玉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亲亲之宝

▲8.这是皇帝亲亲之宝 ;白玉质 ;面7.2厘米见方,通高7.7厘米,纽高4.2厘米 ;以展宗盟之用,也就是皇帝封赏皇亲贵族时要加盖的印玺。这枚印章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萌?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行宝

▲9.这是皇帝行宝 碧玉质 ;面15.6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7厘米 ;以颁锡赍之用,就是皇帝对有功之臣进行赏赐颁诏时所用的。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皇帝信宝

▲10.这是皇帝信宝 ;白玉质 ;面10.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纽高5厘米 ;以征戎伍之用,也就是皇帝征兵时用到的玺印。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天子行宝

▲11.这是天子行宝 ;碧玉质 ;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3.8厘米,纽高7.8厘米 ;以册外蛮之用,是皇帝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时所用的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天子信宝

▲12.这是天子信宝 ;青玉质 ;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5厘米 ;以命殊方之用,就是对少数民族和属国地区颁令时用的。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敬天勤民之宝

▲13.这是敬天勤民之宝 白玉质 ;面10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3厘米 ;以饬觐吏之用,一般用于皇帝对觐见大臣的告诫文书上。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制诰之宝

▲14.这是制诰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 ;以谕臣僚之用,多用在册书或诰命上。清朝规定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就要颁发诰命,这个时候用到的就是这枚宝玺,因此,这也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枚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敕命之宝

▲15.这是敕命之宝 碧玉质 ;面11.3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5.5厘米 于诰敕谕旨上钤用。大部分是在敕书上钤盖的。所谓的敕书,就是用来敕封各种官员的文书,不管是封外藩还是臣民,都要盖上这枚“敕命之宝”。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垂训之宝

▲16.这是垂训之宝 碧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5厘米,纽高5.9厘米 ;以扬国宪之用。在颁布向全国百姓宣扬国威、皇帝功德的圣旨时要加盖这枚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命德之宝

▲17.这是命德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 ,奖励忠良之用。也就是在奖励军功、加官晋爵时要用到这枚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钦文之宝

▲18.这是钦文之宝 墨玉质 ;面11.7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5厘米 ;专钤于有关文教之谕旨。在颁发有关文化教育一类文告时用到这枚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表章经史之宝

▲19.这是表章经史之宝 ;碧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2厘米,纽高7厘米 ;以崇古训之用。这是皇帝表彰古书籍、典籍时所用的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巡狩天下之宝

▲20.这是巡狩天下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3厘米,纽高7.3厘米 ;以从省方之用。是皇帝在各地巡视时所用的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讨罪安民之宝

▲21.这是讨罪安民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9厘米,纽高7.5厘米 ;以张戎伐之用。这是皇帝派军队征伐叛乱时所用的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制驭六师之宝

▲22.这是制驭六师之宝 墨玉质 面17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6.6厘米 ;以整戎行之用。这是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使用的印玺,也就是调兵遣将时的专用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敕正万邦之宝

▲23.这是敕正万邦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7厘米,纽高6.3厘米 ;以诰外国之用。就是对外国使臣回书,对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回文时所用。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敕正万民之宝

▲24.这是敕正万民之宝 青玉质 面12.6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 ;以诰四方之用。皇帝在向全国百姓发出文告时所用的印玺、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清朝的传国玉玺竟多达二十五个

广运之宝

▲25.这是广运之宝 ;墨玉质 面19厘米见方,通高15.6厘米,纽高9厘米 ;以谨封识之用。凡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的,都会用上这枚印玺。这是二十五宝玺的最后一枚,个头最大,重量达十多公斤。

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二十五方宝玺,自乾隆皇帝确定后一直延用到清王朝灭亡。这些印玺不但选料考究,而且刻制精美、图案设计美观大方,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篆刻技艺,同时也见证了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历史,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皇帝宝玺制度的光辉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