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原来李时珍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中国人爱吃,更会吃。很多在国外泛滥的动植物到了中国人手里,往往会被放到案板上,再经烹饪成为一道道珍馐美味。

不过,中国人并非来之不拒,虽馋但挑剔。

中国众多饮食文化中,可谓是无肉不欢,其中唯独少了一样——猫肉;但在国外,吃猫肉就特别盛行。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很多为“吃”而疯狂的中国人,对猫肉望而却步呢?我们先来看看食用猫肉的现状。

“猫肉”这两个字几乎不会出现在中国人脑海里,更别说吃猫肉的行为,虽然广东少部分地区存在着吃猫肉的行为,更是有一道名菜叫“龙虎凤”,就是将猫、蛇、鸡一起炖煮,但这也只占了少数。

翻阅许多古籍县志,也极少发现有关于吃猫肉的记载,可见,猫肉是自古就被中国人拒绝出现在餐桌上。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拒绝食物的理由一般有两种:一是太贵,二是太难吃。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猫属热性,虽然猫肉无毒,但肉质的口感非常差,不适合做食物,而且有些品种的猫屠宰后,油脂泛黄,酸涩异常。

但是,去掉食物的异味对中国厨师来说并非难事,比如在羊肉中加多些香料可以去其膻味,实在去不掉酸味,也可以做成一道酸味佳肴,很多食材还特地做成酸口,比如酸菜鱼。

如此一看,猫肉酸涩难吃,并不能够解释中国人不吃猫肉。

中国人不吃猫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一个历史遗留的现象。

历史文化的影响

猫在中国,一直以陪伴、吉祥等寓意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身边。

汉朝时期,猫因为捕鼠、保护庄稼而受人们的爱戴;从唐朝开始,猫就成为了人们的宠物,民间不少人还将猫饲养起来,用于镇压老鼠的神宠,后来也因为软萌的形象,成为皇宫贵族怀里的宠物,被称呼为“狸奴”。

从此,猫的地位也就从“捕鼠于田间以饱自腹”成为“睡美人于怀中鱼肉食之”,成了达官贵人的怀中萌宠。

到了明代,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九五至尊,都为猫而疯狂,不仅有专门的奴仆伺候,甚至还为其加官进爵。

猫在民间的形象逐渐成为“吉祥”的代表,很多手工艺术品都有猫的形象,如:猫头鞋、瓷猫枕、猫图案等。

直到今天,猫依旧是人们心中最佳的宠物,是人类最紧密的朋友之一,再加上软萌可爱的外表,以至于人们很难将猫与案板上的食物对等。

存在隐患

如今,人们对食物的看法不仅在于美味,更关注它对身体是否有害,古代就有“猫易传百病,不宜食用”的说法,猫肉在这个环节就过不了关。

猫是老鼠的天敌,平日喜欢抓老鼠吃,而老鼠常年活动在垃圾堆和下水道,身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数不胜数,经常触碰老鼠的猫也难以避免这些致命的细菌和病毒。

而且,猫为杂性动物,除了吃老鼠之外,还吃剩饭剩菜、臭鱼烂虾等,感染的病毒和细菌以及寄生虫比例非常高,即便经过高温也很难杀死肺吸虫、弓形虫等,在捕捉和饲养以及食用方面都存在着非常高的安全风险。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