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兄弟分家,大嫂歹毒,欺负侄儿,知县的做法大快人心

 老大姐嗨 2022-06-12 发布于山东

宋朝年间,山东阳谷县有兄弟二人,老大叫王吉,娶妻李氏,老二叫王昌,娶妻钱氏,兄弟二人一直没有分家,合在一起过日子。

王吉没有儿女,妻子李氏是改嫁过来的,还带了一个拖油瓶女儿;王昌生有一子,取名王立。王家在村里有个世交,叫刘富,生有一女,与王立同年,从小两家便定了娃娃亲。

(一)

兄弟二人合伙过日子,很少有能够和睦相处的,这家也不例外。

大嫂李氏为人不贤,老想着等自己女儿长大招个女婿,好从家里多分些家产,因此两家之间有些气不顺,但幸好王吉和王昌二人和睦,所以一家人住在一起,面子上也都说得过去。

这一年,正赶上是个灾年,官府要求分房减口,王吉与兄弟商议,想出门远行。王昌说:哥哥年纪大了,还是我领着妻儿出去吧!

王吉没有多说话,便让人把刘富请了过来,对他说道:亲家在此,正逢灾年,我家难以度日。如今我兄弟一家三口,将出去另过。我家从来没有分过家,我想写下一份文书,把家里的财产都列在上面,我和兄弟各取一份。若兄弟一两年内回来便罢,如果出去个十年八载,万一有什么好歹,这纸文书便是最好的证见。今天特意请你过来,就是想请你做个证人。

刘富一听,说道:没问题,应该的!

随后,王吉便写好文书,三方签字画押,兄弟二人各保管一份。王昌择个吉日,收拾行李,带上妻儿便辞别了兄嫂。兄弟二人离别,各自流泪,只有李氏一人,巴不得他们早些出门,心里十分得意!

王昌领着家眷,一路往西,风餐露宿,走了大半个月,便到了山西高平县,这里却是个丰收之年,各类生意特别红火,王昌就租了一个富豪的房子住下了。

这位富豪人称张员外,夫妻两口,年近六十,妻下无儿无女。但二人好善乐施,仗义疏财,见王昌夫妻为人不错,便经常接济、帮衬他们。

当时的王立才三岁,长得特别招人喜欢,张员外夫妻见后特别喜爱,就想过继他做个嗣子,夫妻二人商量妥当后,便央人对王昌夫妇说起此事:张员外喜欢你家小官人,有心想把他过继过来当儿子,不知道你们觉得怎么样?

王昌听说有富翁要过继自己的儿子,当然求之不得,便急忙说道:只怕我们出身贫寒,不敢高攀!如果员外真的喜欢,那真是我们一家三口的福分!

那人随后回复张员外,张员外夫妻乐得不行,择个吉日便把王立接过来住,改名张立。

从此,张王两家交往密切,张员外经常贴补王晶夫妇。可惜好景不长,过了半年,王昌夫妇相继染病,卧床不起。

张员外见状,赶紧请名医来给他们医治,但是作用不大,王昌妻子去世,处理完后事后,王昌的病情也越来越重,便对张员外说道:恩人在上,小人有几句话想对你说,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员外说:都是一家人,但说无妨!

王昌说:我本来兄弟二人,当日离家的时候,哥哥写了两张财产文书,我们各执一张,怕以后有些好歹,以此为证,没想到此次果然做了他乡之鬼!张立现在还小,既然承您过继,只希望您能将其抚养成人,然后把这张文书给他,并将我夫妻二人的尸骨埋入祖坟。您的大恩大德,今生无以为报,来世情愿做牛做马,再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说完,涕泪横流。

张员外听后,也流下了眼泪,满口答应,并拿好话安慰他!王昌随后把这纸文书交给了张员外,过了不到半天,就死了。

张员外把王昌夫妇入殓完毕,暂且把他们埋在自家祖坟一侧,然后精心抚养张立成人。

张立长得很快,不仅一表人才,而且聪明伶俐,乖巧孝顺,张员外夫妇格外疼他。每年清明的时候,都带他去上坟,让他拜自己的父母,只是不跟他说明其中的缘故。

文章图片1

(二)

转眼间,张立已经十八岁。张员外与妻子商量,要向他说明之前的事情,好让他归宗安葬父母。

这年清明节,张员外又领着张立去上坟,张立指着旁边的坟,问道:父亲年年让我拜这座坟茔,不知道是什么亲眷,可不可以告诉我?

张员外说:我正想要告诉你,只是怕你知道之后,便把我们的养育之恩都忘了。孩子,你本不姓张,老家也不是这里。你的父亲姓王,早年父母逃难到了这里,是我收留了你们,没想到你的父母早亡,便把你过继给了我。你父亲临终的时候,给了我一纸文书,上面都是老家的财产,说等你长成之后,便把此事告诉你,让你带上他们的尸骨,埋到王家祖坟。

张员外叹了口气,接着说道:我虽然对你没有那三年养育之苦,但也苦心抚养你十五年,希望日后不要忘记我这老夫老妻!

张立听后,哭倒在地,说道:我今日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但请父亲放心,我回去安葬好生身父母的尸骨,马上便回来侍奉二老,您看怎么样?

张员外说:这是行孝之事,我们不会阻拦,只盼你早去早回,免得我们挂念。

回去之后,张立便收拾行李,拿上文书,带上父母的尸骨,便与张员外夫妻告别,张员外的妻子说道:你此去速办此事,不要留恋家乡,可别忘记我们这老夫老妻!

张立再次说道:谨尊母亲教诲,孩儿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办完事情之后,仍回您膝下侍奉。说完,三人洒泪而别。

且说张立回到家乡之后,打听到伯父的家里。到了门口,见一位婆婆站在门口,张立便说:麻烦婆婆通报一声,我是王昌的儿子王立,特来拜祖归宗。

那位婆婆听说之后,脸色一变,便问道:如今二叔二嫂在哪里?你如果是王立,必须有当日文书为证,不然仅靠一面之缘,如何能够辨得真假?

张立说:我父母十五年前死在外乡,我被人收养,文书就在包裹里。

那位婆婆说:我就是你的大娘,既然有文书,那便是真的了。你把文书给我,待我拿进去给你伯父看看,如果不差,再接你进去!

张立随后便把文书给了婆婆,李氏取了文书之后,朝屋内走去,再也不见出来。

原来李氏的女儿已经招赘女婿,一心想要把家产都给了女婿,日夜盼着王昌三口不要回来。现在听说王昌夫妇已死,王立又不曾见过面,便想蒙他。李氏先把文书骗到手,也不与王立相认,只等他来纠缠时,自己与他耍无赖。

也怪王立点儿背,如果先是见到大伯王吉,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再说,王立在外面等的口渴,始终不见婆婆出来,又不好硬闯进去。正当他进退两难的时候,只见一位老伯走了过来,此人正是王吉。

两人相认,格外欢喜,王吉问道:你的文书在哪里?

王立回答:刚才被大娘拿进屋里了。王吉高兴,便把王立领进了屋内,便唤妻子出来相见。

李氏出来说:哪里来的侄儿?

王吉说:就是十五年前,从家里出去的王立小儿。

李氏板着脸说:哪个王立?现在的骗子这么多,大都是奔着我家的财产来的!他爹娘离开的时候,有一纸文书,若拿出来便是真,拿不出来便是假!

王吉说:刚才孩子说了,已经把文书交给你了!

李氏说:胡说八道,我什么时候见过!

王立有些急了,说道:是我亲手交给大娘的,怎么会有假?

王吉对妻子说:你不要开玩笑了,人家孩子都说给你了!然后又对王立说:你确实给了大娘吗?可别糊弄我!

王立说:确实给了大娘,人心天理,怎么会赖呢?

李氏骂道:你个小屁孩儿,竟敢说谎,我什么时候见过你的文书?

王吉对妻子说:你不要闹了,如果拿了,就拿出来看一下!

李氏大怒,说道:你老糊涂了吧!我与你结婚这么多年,你竟然连我也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你倒不起疑心!我要那张破纸有什么用!若他真是侄儿,我当然高兴!就是不知他是哪里来的叫花了,想来哄骗我们的家产呢!

王立有些听明白了,说道:伯伯,孩儿并不想要什么家产,只想傍着祖坟安葬了我的父母,然后还要着急回去侍奉我的养父母!

李氏却说道:谁听你在这里花言巧语!

随后便抄起一根木棒,劈头盖脸地朝王立打过来,直打得他鲜血直流!而王吉因为妻子抵死不认,自己又难辩真假,只得任由李氏耍横。

文章图片2

(三)

最后,王立被李氏赶出了门外,气倒在地,对着父母的尸骨大哭起来。

正当王立哭泣的时候,前面走过来一个人,问道:小哥,你是哪里人,为什么在这里哭泣?

王立便把自己的事情向那人说了,那人听说后,吃了一惊,又仔细看了王立一番,说道:是谁把你打成这样的?

王立说:我大娘不肯认我,拿了我的文书却又抵赖,而且还对我大打出手!

那人说道:我不是别人,我是刘富,你是我的女婿,你再把十五年前的事情详细说一下,我替你作主!

王立听说是自己的岳父,便又哭了起来,他把自己父母染病身亡、张员外收为义子、大娘拿文书抵赖的事情都告诉了岳父,气得刘富脸色通红。

刘富问道:你的文书被骗去,你还记得上面写的什么吗?

王立说:当然记得。然后就一五一十得背给岳父听,竟然一字无差。

刘富说:果然是我的女婿,肯定错不了。这婆子好生无理!现在我带你去找她,如果她还不讲理,我们就告到官府,不怕她抵赖!

说完,刘富便带着王立去找王吉,结果李氏的态度没有任何变化,一口咬定王立是骗子,而且见了王立还要再打,刘富见争不过这个泼妇,也怕王立再吃亏,只好拉着他跑出去。

刘富对王立说:这个婆娘太狠毒,难道不承认就行了?你不要烦恼,先拿上东西到我家住下,待明日到官府再告他!王立从命,随着岳父回到家中,家里好酒好肉招待。

第二天一早,刘富便与王立写了状词,去衙门告状。知县看了状词,便把刘富叫过去询问,刘富如实回答,知县说道:莫非是你故意包揽官司,唆使他的?

刘富说:他是小人的女婿,当年的文书我有画押,是见证人。现在见他可怜,无辜被冤,气愤不过才带他来申诉,哪敢欺骗您啊!

知县又问:你曾见过女婿吗?

刘富说:不曾见过。王立三岁离乡,昨日才刚回来!

知县又问:既然没有见过,为什么你那么肯定他是你女婿?

刘富说:当年的文书,除了王家兄弟二人和我,再也没有人知道上面写的什么,而王立却能从头到尾背下来,难道这还不能证明吗?

知县于是验了一下王立的伤,然后询问王立,王立也是如实回答,知县说:莫非你不是王家之子,而是借此来拐骗钱财的?

王立说:老爷,这事从何说起!小人的义父广有田宅,绝对够我受用一生。小人之前就向大伯说过,自愿放弃继承家产,只求能把父母的尸骨埋入祖坟,然后我便回到义父那里,侍奉两位老人终老,还请老爷明察!

知县见两人说得都有道理,便派人把王吉夫妇也叫了过来。知县问王吉:你是一家之主,为何没有主意,只听妻子一面之辞?

王吉说:老爷,小人之前没有见过侄子,全凭当年的文书为证。如今侄子说有,妻子说没有,我也不是神明,确实不好判断。

知县又问李氏,李氏一口咬定没有看见。知县又问王立:你伯父伯母如此无情,我今天只听你一句,着实打他们,先替你消一口恶气!

王立落泪道:这可使不得。我父亲是他的兄弟,哪有侄儿打伯父的道理!小人本意是认亲葬父,行孝而来,又不是来争夺财产!如果让小人做这等忤逆之事,打死我也不敢!

知县听完这番话,心里就基本上明白怎么回事了。

然后又问了李氏几句,假装说道:那个小厮果然是来拐骗的,情理难容。你们夫妻和刘富都先回去,我把这小厮先关在牢中,改日再严刑审问。

王吉夫妇回去了,王立被关到了牢里。李氏见状,内心欢喜,而刘富和王立就不淡定了,疑心道:都说这位知县明察秋毫,现在却为何这般糊涂,竟然把原告关了起来?

文章图片3

(四)

暗地里,知县秘密吩咐牢头儿,不许他们欺负王立,而且要好生照顾。然后又让人张扬出去,说王立因被打破头而引发破伤风,快不行了,尔后又派人去外地请张员外过来。

没过几天,张员外便到了,知县详细问了他的有关情况,心里已经非常清楚了,并安排张员外到牢里探望了王立,给王立好言劝慰了一番。

第二天,知县升堂再审,让张员外与李氏对辨,李氏毫不放松,紧紧咬住没有见到文书这件事。知县又派人去牢里带出王立,只见牢头儿回复道:王立病重将死,动弹不得。

刘富听说女婿快不行了,又与李氏争辩了一会儿,只见牢头儿慌张来报:王立病重,已经死了。

而李氏不知道其中利害,听见王立死了,便随口说道:死了好啊,谢天谢地,免得连累我们一家。

知县这时说话了,问道:王立得何病而死?快叫仵作查验后回话。

过了一会儿,仵作回报:死者年约十八,体健,因太阳穴被钝物撞击而死,身体有多处青紫伤痕。

知县说道:这可如何是好,怎么闹出人命来了,事情严重了!李氏,那个小厮是你什么人?可与你有亲戚关系吗?

李氏说:老爷,他与我没有任何亲戚关系。

知县说:那完了!如果是亲戚,你是长辈,他是小辈,纵然打伤身死,不过是个误杀,不致于偿命;既然不是亲戚,你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吗?你与他没有关系,不认他就是了,为什么还要打他呢,现在可好,破伤风死了,这可是要抵命的!

说完,知县让人把李氏抓了起来,吩咐道:把李氏关到死囚牢里,秋后问斩!

话音刚落,李氏吓得面如土色,大喊道:老爷,他是民女的侄儿!

知县说道:你说他是你的侄儿,有什么证据?

李氏从身上掏出那张文书,说道:现有文书为证!

知县说道:既然王立是你的侄儿,我现在将人把他的尸体抬出来,你要领回去安葬,你愿不愿意?

李氏说:民女情愿安葬侄儿!

知县随后让人把王立叫出来,说道:王立,现在真相大白,你的文书也找到了!

王立连忙跪拜道:若非青天大老爷,真是屈杀小人了!而李氏看到王立还活着,瞠目结舌,满面羞愧,无言以对。

最后知县判决:王昌夫妇尸骨准葬祖坟,王吉年老免罪,李氏本应严惩,后以罚金准赎。李氏的赘婿,逐出王家,不得侵占财产。

众人回家之后,王吉回家把妻子埋怨了一番,然后与王立把兄弟夫妇的尸骨埋入祖坟。刘富选了一个吉日,将女儿嫁给了王立。一个月之后,王立夫妻一起去看望张员外两位老人。

后来,王立当官,家世显赫。王吉、张员外因为都没有儿子,老人去世后,两家的财产全都归了王立一人。

文章图片4

(五)

这个故事,就是寻常百姓家发生的一个普通的故事,现在也不少见。

因为家庭财产分配问题,出现纠纷的屡见不鲜,但像李氏这种不仅要独吞财产,还要害人性命的人,却不多见!若不是知县用巧计骗出她的实话,王立确实难以伸冤!

举头三尺有神明,多行不义必自毙。

最后,李氏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实属罪有应得!

王立一心行孝,无心财产,但善人有厚报,最后两家的财产都归了他一人,这也是善有善报的最好体现!

此故事纯为民间故事改编,只想借此惩恶扬善,宣扬正能量,确实与封建思想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正所谓:

多行善,行善必有福报;

莫作恶,作恶必遭天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