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从周和刘敦桢:修复古典园林的最佳搭档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6-12 发布于江西


Image

对于园林专业和建筑专业的朋友来说,东南大学的刘敦桢院士和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可都是业内响当当的泰山北斗。

有趣的是,陈从周虽然没有跟随刘敦桢上过课,但一辈子把自己看作是他的学生。

在自己的著作中,每次提到刘敦桢,陈老都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刘士能师”,并且直言不讳:刘敦桢是自己踏上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研究之路的引路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陈从周和他的恩师刘敦桢的相识经过,以及三次园林建筑修复合作。

Image

刘敦桢,字士能,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与梁思成并称“南刘北梁”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刘敦桢受朱启钤邀请,先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成了学社的两大顶梁柱。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他俩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哼哈二将”。

1936年,刘敦桢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考察苏州古建筑的时候,注意到了中国古代建筑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园林建筑,并把自己对苏州园林的考察结果写进了《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一文中。

但一直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才真正有机会深入研究苏州园林。

Image

△不同时期的刘敦桢。

在研究苏州园林期间,刘敦桢认识了一位比自己小21岁的陈从周

陈从周于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在好几个领域都有显著成就。

他不仅是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在上海举办过个人画展,而且凭个人兴趣,为自己的亲戚、著名诗人徐志摩编写过一份《徐志摩年谱》。

直到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是研究徐志摩的权威著作。

Image

△年轻时的陈从周(右)与张大千。

陈从周在刘敦桢的影响下,很快把兴趣转向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并且再次展现了自己“学霸”的一面。

一方面,他自学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另一方面,他积极与刘敦桢进行书信往来,请教各种建筑问题,并多次跟随刘敦桢在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

没过几年,这位非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就成了建筑专业的新秀之一,最终于1952年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

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说,陈从周是刘敦桢培养的“中国营造学社最后一员大将”

Image

△陈从周(右)与刘敦桢。

1953年,师生俩接到了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与一帮古建筑学家、园艺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文学家合作,共同修复苏州留园

当时,留园破坏程度非常大:园内的书条石,全部埋没在断壁残垣之中;著名建筑“五峰仙馆”,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东部的“石林小院”甚至被一户人家用来养猪了……

而摆在大家面前的另一个现状是:手边既没有留园的平面设计图纸,也没有完整的园林实景照片,修复工作难度相当大。

刘敦桢和陈从周没有泄气,他们凭借多年以来收集的资料和古建筑设计心得,开始了一步步勘测工作。

Image

△现在的苏州留园“石林小院”。

勘测结束之后,大家经过讨论,确定了两条修复原则:

对于那些虽然破坏严重、但是留有基础的建筑和景点,按照其本来风格进行原样复建;

对于那些完全坍塌、无法查证的景点,按照相同的园林风格、工艺和手法,在其基地上重新设计布局。

另外,大家为了让留园重现往日风采,从民间购买来许多精美的门窗,经过适当加工后,安装在了园中各处。

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五峰仙馆”前后三十多扇落地长窗,就是从一家旧宅买来的。

Image

△现在的苏州留园“五峰仙馆”的精美门窗。

1954年元旦,焕然一新的留园正式对外开放。

留园修复工程,让刘敦桢和陈从周积攒了宝贵的园林建筑修复经验。就在这一年,两人再次再次携手,主持修复上海龙华塔

龙华塔也叫“报恩塔”,据说最早建于三国时期,北宋初年和清朝末年都重建过。等到新中国成立后,龙华塔由于雷击和战火,已经残破不堪。

刘敦桢和陈从周的工作,相当于第三次重建龙华塔。

Image

这次修复工作,他们并没有参照清朝末年的重修样式,而是决定追本溯源,采用宋代建筑风格

说实话,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决定,不仅需要查阅《中国建筑史参考图》等文献资料,而且需要实地勘测同时期类似建筑形式,拿到一手资料。

但师生二人还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大家陆续发现了宋代的砖拱额枋、鸳鸯交手拱和瓦当,这无疑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正是刘敦桢和陈从周的执着,龙华塔才甩掉了近百年来的改建部分,恢复宋朝风光,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塔”

Image

现在的上海龙华塔。

1956年,上海市政府再次向刘敦桢发出邀请,委托他修复上海豫园

刘敦桢实地考察之后,推荐陈从周作为顾问,于是师生二人有了第三次修复合作。

按照陈从周的观点,要想修复古典园林,首先要研究园林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轻率动手,因为文物古迹一旦被拆,就不复存在了。

从此,陈从周既要确认园中明朝遗物,又要清理园中后期杂物,还要带着工匠到苏州园林里面实地讲解工程技术,忙得不亦乐乎。

Image

△上海豫园特种邮票。

1961年国庆节,豫园正式对外开放。

严格来说,这时候的豫园并没有修复结束,仅仅完成了一期工程。

但在之后的日子里,刘敦桢一心扑在了南京瞻园修复工程上,直到1968年去世。

而陈从周则忙碌于勘察扬州、泰州等地的园林和古建筑,上演了一幕幕“刀下留人”的传奇故事,拯救了无数古典园林。

1986年,豫园修复工程重新启动,年过古稀的陈从周再次担任主持者,最终圆满完成心愿。

可惜的是,他念念不忘的恩师刘敦桢,已经离开将近二十年了。

Image

Image

陈从周和他的恩师刘敦桢,算得上是修复古典园林的最佳搭档。

刘敦桢作为一位现代学者,学术作风相当严谨,讲究“慢工出细活”。

他主持编写《苏州古典园林》时,一定要带领助手对每一座园林进行全面、精确的测绘。大到全园总貌,小到一棵树、一块石头的形象,都必须表现得精确无误。

在这样的高标准下,《苏州古典园林》问世后,立刻成为研究苏州园林的参考宝典。

而南京瞻园也是在同样的高标准下,最大可能恢复原貌,无愧“金陵第一园”的名号。

Image

△1965年刘敦桢(左四)带领青年教师考察南京瞻园。

与之相比,陈从周更像一位传统文人

他能够准确读懂园主人当初设计时的各种小心思。一座园林即使荡然无存,他也可以凭借留下的诗文资料,再造一处类似的园林空间,重现当年的诗情画意。

因此,由他主持修复的古典园林,总是带着历史感和文学性。

师生二人这样互补,主持修复的园林建筑项目,自然而然成了业内精品。

Image

△晚年的陈从周教授依然坚持书画创作。

如今,全国各地依然有许多古典园林在进行着不同方面的修复工作。

对于从事园林建筑修复和园林景观设计的朋友来说,刘敦桢和陈从周的合作经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设计园林景观,既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又要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热情。

毕竟,我们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个工程技术达标的空间场地,也是在营造一处能够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活环境。

关于陈从周和恩师刘敦桢之间的合作故事,这次就分享到这里。你知道还有哪些古典园林里面,曾经留下过两位前辈的足迹吗?欢迎留言,一起分享!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