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源流——人类Y染色体4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10Y-N单倍群

现代人类父系单倍群类型N-M231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方。Y-NY-NO子孙,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单倍群。

N的一些支系也低频发现于东南亚、太平洋群岛、西南亚和巴尔干半岛。这些因素导致认为N可能起源于东亚或东南亚。N系人群大约2.1万年前出现于东南亚,并从东南亚向北扩散,大约1.4-1.2万年前从东亚北部扩散进入西伯利亚,大约1万到8千年前扩散进入中亚和欧洲。然而N系人群没有能进入美洲,其历史原因仍然待解。

N系虽然被认为起源于东南亚,但其下游人群得到发展,高频出现于北欧的芬兰(60%)、波罗的海(45%)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萨米(40%)人群中,东普鲁士的德国人约有28%NN在西伯利亚的突厥语系雅库特人(Yakuts)和北极地区的涅涅茨人(Nenets)中占有75%

N1*-CTS11499原来也叫N1*-LLY22gN1b-P43高频于北极涅涅茨人群。N1a-M128高频于乌拉尔地区。

N1c1-M46大约有1.4万岁,是Y-N系统中最高频的支系。他可能起源于今天的中国,随后在西伯利亚经历了严重的瓶颈,高频于雅库特人中,并向东欧方向进行第二次扩张。

N1c1主要发现于东北欧人群,尤其是芬兰 (61%), 拉普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北端地区,53%), 爱沙尼亚 (34%), Latvia (38%), 立陶宛 (42%)和北俄罗斯 (30%), 也中低频分布于中俄罗斯 (15%), 白俄罗斯 (10%), 东乌克兰 (9%), 瑞典 (7%), 波兰 (4%) 和土耳其 (4%)

N1c 也突出分布于说乌拉尔语种族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包括 Udmurts 67%)Komi 51%)  Mari 50%) Mordvins 20%),也存在于突厥语邻居中,如楚瓦什人(28%)伏尔加鞑靼人21%) 和巴什基尔人17%),以及俄罗斯南部Nogais9%)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6例古DNA中有4例属于N系,红山-小河沿文化的哈拉海沟遗址中12例全部为N。从夏家店文化的大甸子、大山前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遗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青铜时代遗址,以及西周早期的倗国西周均发现有N,显示N系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是中国北方活跃族群之一。

Y-N分布范围从新疆到东北红山文化区,大致沿长城沿线,年代从3000-5500年前。文化属于红山和仰韶。同时在稍晚期的夏家店文化中与O3有混合。

11Y- O单倍群

O-M175是现代人类Y染色体单倍群之一,是NO-M214的另一支系。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也发现于南亚、中亚、大洋洲的一些族群。其中中国大陆东部、几乎整个东南亚、朝鲜半岛地区的O系频率分布占到60%以上。日本群岛由于Y-D系高频分布,降低了O系的相对频率,但O系在日本群岛的人口密度并不低。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东部斯瓦希里海岸(Swahili Coast)也有O系分布。到欧洲和美洲基本没有O系人群。

O系下分支也众多,同样也遵循二叉树规律,最新的O树也分成两支(O-F75O-M122)。

早前定义的O1-MSY2.2O2-M268有共祖F75,年龄大约有2.34万年。O1-MSY2.2被推测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起源于东南亚。大约在7000年前,O1-MSY2.2从东南亚巽他古陆向北迁徙,并到达台湾。O-MSY2.2主要分布于南岛语系人群(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地理上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中国南部和台湾地区。也低频发现于大洋洲、中国其他地区、朝鲜、日本、北亚和中亚。在中国北方汉族人口中O-MSYS2.2约占4%,在中国南方汉族人口中占到15-23%。由于O1-MSY2.2在东亚和南岛各族群中的分布状况,中国南方的现代汉族是由基因融合而来的理论被很多人接受。

O1-MSY2.2下的M119→P203→F78→F492分支在汉人中扩张比较成功。

M119→M50分支则分布于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马达加斯加以及东南亚大陆等的一些南岛族群。

O-P31也就是原来的O2-M268,主要发现于东部欧亚人群和属于南亚语系的印度、孟加拉国和东南亚族群,以及印度洋上的尼科巴群岛(Nicobar Islands)、朝鲜半岛和日本。南亚语系人群是通过湄公河流域扩散。

O-P31下也有两个主要分支,一个分支是O-PK4(原O2a),另一个分支是O-M176(原O2b)。

O-M95(xM88):发现于讲南亚语系和讲傣语族群。较高频率分布于马来、印度尼西亚西部和马达加斯加有一定频率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东亚和中亚。

O-M88: 较高频率分布于哈尼族、畲族、傣族、柬埔寨人和越南人中。有一定频率分布于羌族、彝族、黎族、苗族、瑶族、台湾原住民和汉族中。

O-M176(x47z):较高频分布于朝鲜人,有一定频率分布于东北亚的布里亚特、达斡尔、鄂温克、赫哲、满、锡伯、俄罗斯境内的乌德盖人等民族,以及印度尼西亚人、日本人、琉球人、泰国人、越南人、太平洋群上密克罗尼西亚人。

O-47z: 较高频分布于日本人和琉球人中。有一定频率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朝鲜、满族、泰国和越南人中。

O-P31遍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但其分支在地理上分布有比较显著特点。O-M176(原O2b)高频分布于朝鲜人和日本中。O-M95(原O2a)高频分布于南亚语系人群。在汉族中有5%左右的相对低频频率分布。根据复旦大学的相关研究,曹操Y类型被确定为O2*-M268。在西周早期的倗国遗址中,也有多个O2样本。作者本人的一个推测认为,O2系人群一度曾是中原地区的主要人群和早期汉族形成时期的主要单倍群之一,随着北方民族的不断入侵中原并融合于汉族,O2系人口在汉族中的频率也大幅度下降。

O-M122是东欧亚人群的一个单倍群,其分布贯穿于东亚、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在某些地区有相当高频分布,在东亚地区平均有44%的分布,在北方汉族中有平均超过50%的分布频率,在印度东北邦地区各族群中O-M122频率高到80%-100%,也较高频出现于马来人、印度尼西亚人和菲律宾人中。O-M122也扩散到大洋洲。

虽然O-M122看上去是中国人主要单倍群,但也是大多数现代东亚和东南亚族群的主要单倍群。O-M122更多地与藏缅语系、苗瑶语系人群相关联。

O3高频区中心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其中独龙族100%、印占藏南区、怒族、尼泊尔一支土著频率都到90%上下。

中国南方苗瑶族群、水族、傈僳族、畲族、土家族、白族、佤族、哈尼族、彝族、藏族、拉祜族等族群在40-80%左右。

菲律宾人Y-O3系表现不俗,从30-70%

汉族:平均55%左右比较可信。

东南亚:印尼北苏门答腊人、泰国、越南、老挝、马来人的Y-O3的频率在30-60%之间。

东北系(或通古斯系)民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日本人等,在20-50%左右。

西北系民族:东干人、裕固族、哈萨克人、萨拉人、保安族,在20-40%左右。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O-M122起源于东南亚,年龄大约有2.5-3万年。数据分析显示O-M122在东南亚地区比北亚地区有更高的多样性。然而关于O-M122如何扩散迁徙和扩张则充满了很多争论。

O-M122下有三个分支在现代东亚各族群中占有相对较高频率,分别是M117F4440026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