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夫治国:明明是个皇帝,死后却被称王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摘要

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率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01

这个病夫,是大金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

所谓病夫,并非指完颜亮有身体上的残疾或疾病,而是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由此带来的性格缺陷。

病夫,如果用另外一个词替代,那就非“狂人”莫属。

他给人题写扇面,随手就是“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桀骜不驯跃然纸上;看到木樨花灿然而放,溢彩流金,随口就吟出“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的诗句,这是什么意思?黄袍加身啊!

当时的他,还只是金王朝宗室的一位藩王!

纵使有君临天下之志,但就这样毫不隐晦地大张旗鼓地表露出来,其狂人之态,表露无遗。

完颜亮于1149年发动政变,杀死金熙宗,自己上位当皇帝,到1161年死于征宋途中,在位12年,死后被剥夺帝号,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

所以史书上对他的记载,称之为海陵炀王,或海陵王。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也就是说,“炀”的意思是废弃礼仪又疏远众人,好女色远礼仪,荒废政事,行为放纵而精神衰疲。

可见这不是个什么好词。历史上获此谥号的皇帝,以隋炀帝最为著名。

实话实说,海陵王获此谥号,多少有点冤屈。

谥号这个东西,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评价,里面掺杂着太多的情感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皇帝的功业。

比如隋炀帝,获此谥号后便被认为是昏庸暴戾的代表,而他所做的带有开创性的功业却淹没在了道德的指责之中,但谁又能否认他开通大运河给国家以及之后的历朝历代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呢?

同理,海陵王因其性格上的缺陷,狂人心态严重,一方面推动金王朝从氏族部落式的统治迅速转向君主集权制,可以说是建立了不世功业,如果我们不以狭隘的民族的视角观之,这位女真族的金王朝皇帝,还曾差一点跨过长江,降服南宋,从而结束中国事实上的南北分裂局面。

但是另一方面,海陵王在处理宗室关系甚至自己的私生活上,确实有诸多暴虐之举,甚至连他耗费大量钱财兴建上京(燕京)也被视作与封建儒家的伦理纲常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也只能获得“炀”这个谥号了。02

我们先看一看海陵王的具体作为,感受一下这位病夫、狂人的治国风采。

完颜亮即位后即大力推行体制改革,把“三省六部制”改为了“一省六部制”,当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弱化三师、三公的实权,让三师、三公兼管三省的事务,注意,只是兼管,名义上归你管而已,只是给你高高的工资,并没有实际的权力,这就把这些师啊公啊的变成了一种荣誉职务,然后又废除了中书省、门下省,只剩下一个尚书省,作为中央政权的最高执行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彻底掌握了行政大权,然后又改革军事体制,废除元帅府,改为枢密院,以往都是元帅掌重兵,中央难以指挥,这样一改,把军权也抓在了自己手里。

虽然把行政和军事大权抓在自己手里了,但毕竟不可能什么事都由自己来办理,那不累死了,还得有一帮官僚来办事,为了防止这些人的权力膨胀,海陵王设立了登闻检院,类似于汉族王朝中的御史台,现在的检察院,以此来制约官僚队伍。但海陵王的登闻检院,是只通百姓民众的,普通民众就可以登闻检院去作检举,让百姓与政府有了交流的渠道。

在用人上,海陵王奉行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不看背景家室,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汉人人才,无论贵寒,以扩大政权的基础,巩固统治。更在1151年,“罢世袭万户职”,改变了贵族“子孙相继”、专揽威权的状况。

在教育上,海陵王设国子监加强文化教育,并效仿汉王朝开科举以选拔人才,还创立监考院,用于监督科举。

在法律、经济上,海陵王也取得了诸多成就,金王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成文公法《续降制书》就出自于海陵王,而在经济他印钞铸钱,改革币制,结束了金朝建国以来没有自己货币的历史。

他还以迁都之举而名留史册,金国都城本在上京会宁府,偏居于东北一隅的白山黑水之间,1153年,他强力将都城迁至南京(时又称燕京,今北京),从而使金国的政治中心从地理上更加接近甚至进入汉文化圈的核心区域,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及与汉族的融合。

从他的这些功绩来看,这是一位雄才大略,堪比唐宗宋祖的人物啊!

但是,这只是他的一面,还有另一面。

那就是所谓的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弑君弑母、屠杀宗室,史书中对这些记载很详细,特别是荒淫无度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各要素齐全,心理活动描写入微,让人觉得这不是史书,而是小说。所以很多史学家对这些记叙也并不以为然,认为这都是人为抹黑罢了。

是人就有两面性,而作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其两面性则会被更为放大。

毕竟,权力让人扭曲!03

海陵王生于1122年,字元功,本名迪古乃,汉名完颜亮。

他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子宗干的庶长子。

大家注意,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庶”字,庶,相对的是嫡,嫡是正的,庶是偏的。

也就是说,他的老爹宗干,虽然是完颜阿骨打的长子,但宗干的母亲,却不是完颜阿骨打的正妻;而完颜亮也如同他老爹的身份,他的母亲也不是宗干的正妻。

庶嫡之分,对于皇室来说,差别太大了。

完颜阿骨打时期,虽已建立金王朝,但依然有着氏族部落的鲜明特征,还没有中原王朝父死子继的传承观念。

完颜阿骨打开国,称金太祖,他主持外朝,即征战之事,而内朝,也就是内政方面,由其弟完颜晟主持;金太祖死后,按氏族部落的规矩,要召开宗室长老会议,决定谁来继位,但五大长老只来了两位,这两位都是完颜晟的支持者,于是强推完颜晟继位,这就是金太宗。

到金太宗死时,金王朝开国已过去了二十余年,灭了北宋,迫使宋王室南渡,这其间自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金太宗生前就多次表示要将皇位归还哥哥金太祖一系,这时候嫡庶差异就显示了出来,完颜亮与完颜亶均为金太祖的孙子,但完颜亶为嫡长孙,于是选定了完颜亶为继位者。

完颜亶的父亲完颜宗峻在完颜亶幼时因征战而死,所以完颜亶是在叔叔宗干的府中长大的。

也就是说,他与完颜亮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而完颜亶成为皇位继承的候选人,这使庶子出身的海陵强烈感受到了嫡庶差异。

如果自己的父亲宗干是金太祖的嫡子,如果自己是宗干的嫡子,那这个皇位很有可能是自己的,最起码,也是要考虑的皇位候选人之一。

但现在,因为嫡庶的差异,自己早已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

完颜亮的心不平静了。

完颜亮亲身感受到了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完颜亶与自己这个庶子在家族中的差异。

宗干对于完颜亶这个皇位继承人的培养极其用心,为他请来了家世显赫的辽朝状元韩昉为师,所有对比完颜亶的培养,都是以一个储君为标准的。

而完颜亮则享受不到这一切,虽然宗干为他请的老师也是大儒,学问很大的张用直,但其身份地位远不如韩昉。

宗干虽也让海陵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目的却与完颜亶不同。完颜亶是被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而海陵则只是被当作臣子来培养。

作为亲生儿子,完颜亮所得到的关爱远远不及完颜亶,长久下来,完颜亮的内心开始变得敏感扭曲,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远胜于完颜亶,于是极度的自卑伴随着极度的自大,这一双重性格深刻地影响了完颜亮的一生。

完颜亮曾言:“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率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这三大志向,其一自然是君王之志,这是其自大心理的呈现;其二其三则是对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要让一国之君匍匐于自己脚下,要揽天下绝色于自己怀中。

自卑与自大的双重心理状态,让完颜亮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

正如前所述,他成功发动政变,登上帝位,随后开启一系列政治改革,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华,但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的,也是他无尽的杀戮。

他最为世人诟病的是“刑杀不问有罪”,也就是想杀谁杀谁,特别是自己的宗室子弟。

《金史·海陵纪》记载,海陵王仅天德二年(1150年)四月就杀“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周宋国王宗翰子孙三十余人,诸宗室五十余人。”

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下旨“改定亲王以下封爵等弟。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参酌削降。公私文书,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毁抹,虽坟墓碑志并发而毁之。”

海陵王不但处死这些宗室人员,还要在他们死后对其身份地位进行降低,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对宗室子弟尚且如此,官员臣僚更是不在话下了。

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人解释说这是海陵王自己是作为宗室子弟政变成功上台,毕竟得位不正,所以大肆杀戮以立威,也绝了宗室子弟再行政变的可能。

这样的说法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仍是海陵王的病夫狂人心态所致。

狂人心态最重要的特征是,我是对的,谁都得听我的,挡我道者,佛挡杀佛,魔挡杀魔。

海陵王是一个有强烈汉化倾向的女真族皇帝,他强烈地向往汉文化,他从一开始,就没将自己只视作是金朝的皇帝,而更想成为全中国的统治者。

他有诗云:“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使女真的国家和社会汉化的改革,这当然会触动保守势力,他的大肆屠杀,就是在打击旧的部落式和封建式的生活方式的拥护者,特别是在他力排众议,当然,力排众议的方式无非就是屠杀,然后迁都燕京,随后他下令毁掉了那些东北地区北部中京的宫室。

他无非就是要表明:我是中国的统治者,而不仅仅是女真族的首领。04

这种狂人心态,导致海陵王最终发动了对宋战争。

当时金国其实并没有能力吞掉南宋,金国许多有识之士也指出了这一点,太医使祁宰以“赋役繁重,民人怨嗟,此人事之不修也”和“天时不顺”“地利不便”为理由上疏劝谏海陵伐宋,海陵王当然不听,于是祁宰被“命戮于市,籍其家产,天下哀之”。太后徒单氏也因劝谏伐宋被弑杀于德宁宫,海陵更是下令“宫中焚之,弃其骨水中,并杀其侍婢等十余人。”

可见海陵王将伐宋之事视为必行之事,且近乎疯狂。

他以举国之力,耗全国之资,榨全民之财,买马造舟,积极备战。

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完颜亮兵分四路,一路自海道进攻临安;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出发,进攻荆州(今湖北江陵);一路由凤翔进攻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待命入川。他亲自率领三十二总管兵,进军寿春(今安徽凤台)。金军“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

战争初期,金兵进展顺利。汉南道刘萼部攻取宋归化军、蒋州、信阳军。别部徒单贞领兵二万人,大败宋建康都统王权于盱眙,进取扬州。前锋军连败宋军,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他到和州指挥作战。宋军来战,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击退宋军,斩首数万,宋军退保江南。

但在国内却出了乱子,在空前繁重的劳役、兵役、赋税压力下,金国发生起义,而金王朝宗室也趁完颜亮率兵出征的机会,再一次发动了政变,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在东京(辽阳)称帝,这就是金世宗。

十一月二日,完颜雍登位的消息传到前线,军心动摇。

以完颜亮狂人病夫的性格,绝不肯无功而返,他决定先取南宋,再北上与完颜雍抗衡。

这样的战略规划,在老巢已失,前有劲敌的情况下,也只能是狂人病夫才能做得出来。

于是发生了采石矶之战,战船全部被宋军烧毁,金军伤亡惨重,海陵王被迫移驻瓜州渡。

到此海陵王仍不肯后退,正隆六年(116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集中兵力,勒令将士说:“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海陵王这次终于尝到了自大带来的后果,在他发布命令后,金军内部将发动了兵变,完颜亮被缢杀。

一个病夫、狂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大定二年(1162年)四月,完颜亮被撤销帝号,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所以又称海陵炀王,今北京房山区有海陵王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