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雨的空隙里,看了一会晴天

 七小姐的四时记 2022-06-12 发布于浙江

文图/七月娃娃

最近在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了拍摄视频的时间,有时候也会出现一大段空白的时间,对未来有一些迷惑,迷惑让我停顿,也挺好的。在这些空隙里,我开始看一些纯文学的刊物,在寻找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多年的我,跟真正的文学的差距。

最怕是比较,在我花不少时间把一部写宋朝历史的长篇小说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不管是在写作技巧还是在思想以及知识储备上,跟作家的距离差太远,甚至觉得自己跟作家毫不沾边,顶多能混一个写作者的名称。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承认自己的无知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暂且放下手中在做的娱乐他人之事,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是当下什么都不做的情势下,首先要做的事情。我又回到了以前看书做笔记的时代,求知欲就像求生欲。我总结了一个学习的方式跟大家共勉,就是学习有时候并不是要在脑子里记住知识,而是当你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提取。简单举个例子,就是当你要写一篇论证的文章,需要几个历史的案例,你的头脑里知道这些案例出自何处,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这种对知识的统筹能力,才是我们要学习的能力。

今天看到一个名词,叫知识诅咒,我查了不少资料,才发现其实这个名词大概就是认知层次。意思是,一个学会了骑自行车的人,他不会再用不会自行车的时候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解释是不是很简单?百度上的解释是,我们一旦知道或者掌握了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得到的知识反而诅咒了我们。当然我提起这个名词并不是强调大家保持愚昧无知或者推崇读书无用论,而是用来解释为什么认知层次会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大障碍。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即便拿到了文学硕士的学位,但在真正的作家面前依然只算得上是一个未入门的初学者。这就是专职作家与业余文字工作者的区别。写作是一件最讲究各种知识统筹运用的事情,同时它还需要一些天分,以及环境造就的对情绪对事物的敏感度,不是每个人或随便一个资历丰富的人,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我以前不屑把作家称之为艺术家,现在才发现,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构成,局部细节整体的思考,用词润色语气,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它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也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各种知识的综合储备。

但是,为什么偏偏那些爽文出圈,得到很多人的热捧和流传呢?回到知识诅咒,便可以理解一切了。写作是一件专业的事情,在网络时代,网友的知识面参差不齐,从事的事业和掌握的专业也各不相同,往往是描述最简单最基本的事情,能得到更多人的共鸣。其实我写这么多,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安慰自己在读文学作品时,来自内心深处的一些自卑,同时也是一点鞭策,至少我现在在提笔写东西的时候,会有更多思考,比如在引用一个典故的时候,会考虑是不是要在文末标注它的出处,以表示自己对写作的严谨态度。大众对网络的需求是通俗和直接的,专业领域才讲究准确和深入。

但我更想表达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不同的标注。因为我们的专业、生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知识诅咒,所谓门当户对,讲的就是这种知识对等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顺畅带来的幸福感。所以,再延伸到生活方式,你就会发现,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理解你,别人不理解,只是各自掌握的知识面不同而已。

当一个文字工作者觉得跟作家有距离感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当一个工匠发现自己跟艺术家有区别而感到失落,不妨在沉浸于这些情绪之中想要提升学习的同时,也找到一条安慰自己的救命绳索。毕竟,能把一个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的人,能让一件好看的艺术品变成一个可日常之用的匠人,他们在这世界上的分量并不轻。艺术和美,落到实处,是简单是具体,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