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子出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一男子出下联,女子脸红

 ytbwqxh 2022-06-12 发布于陕西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对于夫君的选择有多么的重要。这个说法从古至今皆是如此。现代人选择配偶的方式往往都是自由恋爱,不过在古代如何寻找如意郎君,女子却是有另外一套方法的。

例如我们熟知的对联也可以成为古代人招亲的一种方式,这样招来的夫婿往往是既才思敏捷又具有聪明智慧的人,接下来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通过对联招亲的故事。

对联文化的起源

根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对联文化。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诗歌的巅峰时期是在唐朝。而那时的文人墨客除了写诗,也会平时做一些对联来丰富业余生活。

相比较诗来说,对联更加的富有生活气息,也能够方便人们一唱一和,因此就成为了以文会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对于对联文化更是喜爱。这是由于宋代的统治者推行的是重武轻文的政策,因此社会地位陡然提升了许多。他们也纷纷开始通过对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果说在唐宋时期对联都是文人骚客的高雅活动,那么到了明清时期,对联文化才是真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虽然普通百姓可能大字也不识几个,但是遇到感兴趣的对联也能够即兴对上几句。

因为对联只需要做到平仄相对,上下联字数相同,此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因此对于市井人民来说,接受度还是很高的。所以对联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项人们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

接下来再说用对联这种招亲的方式。所谓对联招亲,也就是女方给出上联,而此时来求亲者会对出自己的下联。谁对最好、最能受到女子的青睐,那这也就是她的如意郎君了。这种方式其实也相当于现代的自由恋爱,双方都是可以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很高,也足够风雅。

对联招亲的故事

这个对联招亲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此地有一户张姓的官宦之家,其户主张员外在当地也是位高权重,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有道是江南地区盛产美人,张氏家就有一位芳龄十八的小女儿长得倾国倾城,我们姑且称之为张氏。对于这位小女儿,张员外也非常的宠爱,不惜花大价钱培养她。张氏成人之后,不仅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不在话下。

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儿,自然张员外希望她能够择得一位如意郎君了。我们知道,在古代一般都是父母包办婚姻,请媒人拿着自己女儿的生辰八字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合适男子。不过面对这样的安排张氏显然是不愿意的。

受过教育的她认为自己的夫君当然要自己做主,而且那些门当户对的男子一般都是仗着家中的权势,整天只顾吃喝玩乐的富二代。所以她不愿意嫁给这样的纨绔子弟。总之,张氏还是希望自己将来的夫君能和她有一些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的。

再加上本身张氏家中就不缺钱,因此他对门当户对也没有很深的执念。于是她就百般请求自己的父亲,希望自己做主婚事,按照自己的方式找到一个真正合自己心意的夫君。

对女儿宠爱有加的张员外没办法拒绝。他就问自己的女儿:想要怎么找真正才识渊博,配得上自己的人?毕竟在古代普遍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真正学富五车的人也没有几个。

自古就有比武招亲的方式,张氏便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用比文招亲的方式呢?于是张氏便提出了对联招亲。紧接着张家就搭建了擂台来比文招亲。

家大业大的张员外之女要招乘龙快婿这一消息在全程也不胫而走,到了比文招亲那一天,跃跃欲试的人将此地挤更是水泄不通。

男子对出下联

这天,张小姐在自家府邸的绣楼之上坐着,不过她抛出的不是绣球,而是一句上联“月朗星稀,今夜怎能有雨”。

此联一出,底下顿时鸦雀无声了。因为张小姐所出的这副对联看似简单,但其实包含了气象、天气的元素,想要对出来平仄相对的也是比较难的。对不出来非但不能抱得美人归,多人面前也十分丢面子。

不过,紧接着人群中就传来了一个高昂的声音,只听他说到“山呼海啸,明朝岂会无风”。这样一个下联,既包含了天气,又做到了韵律和平仄的相对,是非常绝妙的一副对联。

张氏定睛一看,原来对上对子的这个人气宇轩昂,在人群中宛如鹤立鸡群一般。不过,即便如此,张氏还想继续考考他,于是就出了第二幅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

没想到紧接着,这位男子略加思索就对了上来,为“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话音刚落,张小姐便在绣楼之上拍手称快,赞不绝口,不过她也马上意识到自己一界女儿身,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陌生男子如此态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顿时就羞红了脸。

最后当然是才子佳人成双成对了,张员外对这个一表人才又才思敏捷的乘龙快婿也是非常的满意的。这个对联招亲的方式在江南地区也传为了佳话。

结语

对联竟然能够成就一桩美事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本身对联只是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调味品,不过它却在历朝历代的才子的手中发展的如此趣味盎然,还具有了这么多的功能性,不得不说真是神奇。

其实,我国文化中值得深究的文化不仅仅是对联,还有文学形式值得我们思考和发现。它们就像是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的宝石,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对古代人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