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曹魏建安七子诗歌人格的魅力实验研究
2022-06-12 | 阅:  转:  |  分享 
  


曹魏建安七子诗歌人格魅力实验研究以王粲为例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在魏晋时期,似乎王粲成了忧伤的代名词,在那个极具浪漫色彩的时期,王粲似乎成了某种另类,他的诗歌总以忧伤示人。作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王粲似乎不是排在首位的,但他的文学成就绝对是最高的,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登楼赋诗的第一人,他在登楼方面的诗赋也被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粲以自身的才华与魅力征服了一众当世名人,无论的前期的蔡邕,还是后期的曹丕、曹植,都被王粲所折服。资本和才华并重,人脉与地位齐驱,王粲的生涯三次易主,在此期间体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也正是这种社会的时势,造就了这一位“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是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王龚,是汉顺帝时的太尉,祖父王畅,是汉灵帝时的司空,父亲王谦将军何进的长史,是正统的名门之后王粲一生三易其主,前期怀才不遇,但也名声在外,最后,在曹操幕府受到了赏识和重用,公元217年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文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征服当世之人,在此方面,王粲可谓是在七子中别具一格。作为一个乱世中的诗人,王粲是在各种势力中游走,生于东汉末年的王粲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王粲正是乱世文学中的笔杆英雄。公元191年,董卓迫使汉献帝迁都长安,王粲也一起前往,当时才学满天下的蔡邕,便觉得王粲是个奇才,后来,蔡邕还把自己的藏书都送给了王粲,并且也自愧不如在才学方面。魏晋乱世,王粲先后依附董卓,刘表以及曹操,公元193年,因关中局势混乱,王粲便投往荆州,荆州牧刘表帐下做事,像王粲这种有才华的人,理应受到重用,但恰恰相反,刘表并不重用王粲,王粲长相较为丑陋,其貌不扬,身体又较为孱弱,为人也是不拘小节,王作为当时的大文豪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外貌确实一言难尽,《三国志》中说容状短小,其实这个评价在当时已经很客气了,但是也说明了王粲本人的相貌平平,千万别以为古人只注重才华,其实长的帅的一样吃香,长得丑的一样备受歧视,投靠刘表之后,王粲迅速成了文章上的主将,王粲虽然才华横溢,但在长相上却是让自己痛失众多好局,相传刘表曾考虑将女儿许配给王粲,但奈何王粲有张不争气的脸和不怎么扛揍的身体,最终刘表放弃了王粲,选择了王粲的堂兄王凯,王粲也是输在了脸上,果然是每个时代都要看脸除了长得丑之外,王粲还很急躁,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着超强记忆力和无限的才华,据《三国志》记载:“王粲强记默识,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又见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王这极为强劲的记忆力,不禁让人佩服,曹操平定荆州后,王粲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赐王爵关内侯。由此可见,曹操还是十分欣赏王粲的才华的,毕竟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二十二年返回邺城途中病逝,王的一生不可谓平坦,其实也是充满了坎坷与曲折的,只是英年早逝,让人惋惜不已王粲虽然在相貌上占尽了劣势,但却也依靠其过人的才华,与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其中不乏有王公大臣与帝王将相。此时,王粲喊出了:“我很丑,可是我很有才华”的口号,丑又如何?才华才是历久弥新的。但自古才华极高的人,难免都有些才傲物,在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之后,王粲也便有些飘。在曹操门下,王粲总想着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但他除了那支笔,几乎是一无所有,也许人生只有到了某个节点之后,才会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作为建安七子中唯一被封侯的人,他的魅力可谓是巨大的,但就是那么一位魅力十足的人,却喜欢听驴叫。在王粲的葬礼上,曹丕带头学驴叫,成了著名的“驴鸣悼亡”,能让魏文帝曹丕带头学驴叫的男人,人格魅力究竟有多强大。虽为人有些骄傲,但为人处事却做得非常好,骄傲和自以为是的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有才华的人却总有些傲气。曹植还为王粲写了悼文——《王仲宣诔》,能够赢得建安文学两位领头人的好感以及肯定的人,不得不说,王粲在个人魅力方面确实没得说。当然,无论长相如何,才华都是支撑王粲的法宝,对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来说,头衔是必不可少的——“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王粲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这足以说明一切。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历史上的声望可能比不过竹林七贤,但他们的文学造诣和成就却是不低的,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七哀诗》和《登楼赋》。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把王粲当成千古登楼第一人。据考,中华文学史上通过登楼感怀一述思乡之情的,当从王粲《登楼赋》始。这是王粲依附刘表时所作,即建安九年,是王粲来到荆州的第十三年,那是一个秋天,王粲久居荆州,内心思归,他登上了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极目四望,内心百转千回,于是便写下了这历代传诵的名篇——《登楼赋》,此赋以铺叙的手法,由登楼四望从而内心忧时事,发出忧国忧民之感,其中带有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叹,赋中表达的情感细腻真挚,不由得让人深陷其中,赋的主要内容为描写作者生于乱世,又羁旅他乡并且无法施展自身的伟大抱负的忧思,其中,夹杂着忧国忧民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忧心当下时局,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感。

全赋抒情意味浓厚,以“忧”字贯穿全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自然流畅,是建安文学中抒情小赋的上乘佳作。曾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芦荻定期为毛主席朗诵一些千古名篇,一日选读的便是王粲的《登楼赋》,听完之后,毛主席被赋中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触动,尤其是那句“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于是毛主席动情地说到:“人

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友,感情总是很深的,写《到韶山》,就是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往事,对故乡是很怀念的,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吗?”在相隔一千多年的历史岁月里,两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只不过一千多年前的王粲是壮志难酬,忧国思乡,而毛主席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但是人的情感却是相通的,思乡念人是人类的共同感情,不会因为自己人生的通达和没落而有所不同,诗歌中情感真挚就是诗歌的灵魂,王粲为登楼赋注入属于自己的灵魂。想到王粲登楼,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历史也给出了共鸣,杜甫曾写到:“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苏轼也道:“应念苦思归登楼赋王粲。”等等。可以说,王粲的《登楼赋》开创了后世之人登楼思乡的先河。“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一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的遭遇“惟明之逾迄今,俟河清其未极”表达了作者时不待我,欲乘风而起的紧迫感,“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忂了而骋力”。则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赋中不仅是思念家乡,更有深刻的政治内涵,此篇早已超越一般的思乡之作。年少离家,独自漂泊于天地之间,又逢乱世,本应有所作为,但却在前期怀才不遇,屡受打击,政治上的失意,促生了文学上的顶峰。王另一佳作便是《七哀诗》,《七哀诗》共三首,第一首写诗人离开长安在郊外见到无数的难民和弃子的惨状,第二首写诗人客居荆州,怀念家乡,夜不能寐,心生愁苦以及政治失意的苦闷,第三首写边地的凄凉和人民为战争所伤,反映汉末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社会惨状。其中,以第一首流传最为广泛,具体内容为西京乱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身知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去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以肝。诗人离开长安,离开了亲朋好友,一路都是令人胆颤白骨累累,妇人弃子,使诗人目不忍视,诗人内心伤的悲痛,面对动乱残忍的现实生活,使人感到无能为力,才明白一个安稳的盛世是多么难得表达出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自责本诗写得悲凉沉郁,真切感人,方东树先生评价为“冠古独步”可见,本诗的历史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凭借《登楼赋》和《七哀诗》,王粲便配得上“七子之冠冕”的美名,从拜见蔡邕

,到荆州登楼出世的十五春,最后到加入邺下文坛,王粲最终靠自己的才华征服了一众名士,也靠着自己一身的魅力弥补了长相上的劣势,成功俘获了一众名士的芳心,在依附曹操之前,王粲都是以忧国思家为主题,依附曹操之后,王粲变得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有如此大的转变,都是自己受重用的结果,刘表不识货,不代表曹操一家不识货,王粲与曹丕并称“曹王”,到了曹氏一家的重用,也让王粲的一生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段得到了安慰,曹丕带领一众文士学驴叫为其送行,曹植为其写悼文,王粲的一生已经没有了遗憾,王粲才兼众体,他能诗善赋,“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著作颇丰,曹丕欣赏他的辞赋,钟嵘欣赏他的诗作,刘勰更是着眼于诗赋两端,称他为“七子之冠冕”可谓是当之无愧。

陈寿《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年版三国志.魏志.王璨传》,中华书局网1982年版。

致谢



在此,开题报告来临之际,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一稿,我们再次感谢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我们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创作,这将是我们每个成员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师期望,不辜负各位成员的努力,正由于老师和各位成员的努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在论文迷茫和疑惑的时候得到解答,并且始终有着精神上的鼓舞,与此时,感谢各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6002J...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