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湿热难调怎么办?1个中医方,助你缓解口干苦、长痘、失眠

 新用户76602598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湿热常常是导致很多人出现各种各样不适症状的重要诱因,体内湿热重的人常会表现为舌苔发黄、发厚,或伴有口黏口苦口臭,脸上长痘,皮肤和头发易出油,日常感觉整个人都很困重,手脚乏力。且由于湿性重浊,易往下走,湿热侵袭人体的下焦,男性会表现为阴囊潮湿、前列腺炎、小便浑浊不清,而女性则会瘙痒异味,妇科炎症等。

体内湿热难调怎么办?1个中医方,助你缓解口干苦、长痘、失眠

此外,湿热也是导致糖尿病、慢性肾炎等疑难病及慢性病的重要诱因。由此可见,当体内有湿热时,及时的清热利湿很重要,不仅是改善当前不适症状的关键,更是预防一些由湿热引起的慢病重病的前提。

为什么体内湿热重,会出现各种病症?

从我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知识可以知道,在人体的外部,也就是我们的周围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过高的时候,闷热潮湿的环境里,大多数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最容易生长,南方春夏季天气转暖,比如梅雨季节,潮湿的路边、墙角、衣物容易生霉长苔,湿热条件下各种食物比如水果、面包等也特别容易发霉、变质、腐烂。我们身处潮湿闷热的天气中,也会经常感觉浑身不舒服,也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体的内部和外部都是一样的,由环境中细菌生长类推人体内环境里病菌生长,如果人体长期处于湿热、暑热环境中,感受湿热,就会导致体内湿热重,这是中医湿热证中的“外感湿热”,意思是说,人体内的湿热是从外而来的,就好比一块海绵,浸泡在水中后,海绵里面就会充满水。

此外,日常的饮食嗜好辛辣油腻、肥甘厚味,容易助湿生热;又或者本身湿气重,又经常吃带有热性的食物或水果,或药物,也会导致湿热郁滞于体内,这是中医湿热证中的“内生湿热”,意思是说,这种湿热是从内而生的。

体内湿热难调怎么办?1个中医方,助你缓解口干苦、长痘、失眠

而体内有湿热其实就好比人体内是一个潮湿闷热的“房间”,身体各个脏器等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也会出现问题。

其中,湿热困阻于中焦脾胃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湿热困阻中焦,常是百病之源!

事实上,由于脾主运化水湿,因而湿热之邪最常困阻于中焦脾胃。

祖国医学中,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胸部以上位置属于上焦,中间部位则为中焦,下半身则属于下焦。其中脾胃就处于中焦中。

从位置上也可以看到,中焦是上焦与下焦之间的枢纽,因而中医也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一说。因此,虽然说湿热易困阻中焦,但其实也会从这里开始去侵犯上、下焦。

体内湿热难调怎么办?1个中医方,助你缓解口干苦、长痘、失眠

乐启生中医团队指出,湿热之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生,或者内外合邪,困阻中焦后均可引起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湿热中阻、运化失常、升降失司。

中焦湿热证常见的症状表现有:胸脘痞闷,胃脘胀痛、泛恶欲呕、纳呆,身体困重,口黏口中异味,口苦咽干,身目发黄,便秘或便溏不爽,舌苔黄腻等症状

湿热之邪困阻中焦同时,可以蒙上流下,从而导致湿热之邪弥漫三焦(即人体全身),常可见头重头胀,耳鸣,神志昏蒙、或者腰痛、下肢酸痛、面浮肢肿;小腹胀痛,黄白带下等上下焦湿热证候。因此该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肠,并牵涉到肺、肾、膀胱等脏。

那么,怎样清除体内的湿热呢?

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清热化湿!

对于中焦脾胃的湿热,其实可以三仁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调理,三仁汤原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具有“宣上、畅中、渗下”的作用,可以通过畅达三焦气机运化,使得湿热祛除。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体质、症状表现等病情灵活使用,比如,如果大量或者长期使用清热的中药容易导致苦寒碍胃,因此,乐启生中医团队也强调在使用三仁汤时,如果不是热像很明显通常不用滑石。另外,如果有大便粘滞不爽的情况,可以加用木香、秦皮;有反酸口苦、胃脘灼痛的情况,可以合用左金丸清泻肝火,和胃止呕。

体内湿热难调怎么办?1个中医方,助你缓解口干苦、长痘、失眠

正如前段时间来诊的42岁的李女士,有慢性胃炎病史2年,此前服西药对症治疗,但病情时有反复,近期由于出现胃脘部胀满,消化不良,于是希望中医调理。

李女士前来就诊时,询问其病情了解到除了胃胀,消化不良症状外,还伴有隐痛,泛酸,口臭口苦,咽中异物感,心烦身重,食欲差,大便不畅,夜眠欠安,舌质红,苔黄厚腻。根据李女士的情况,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所以给予清热利湿,和胃消痞调理,方用三仁汤加减:

生苡仁、白蔻仁、光杏仁、厚朴、姜半夏、车前草、淡竹叶、黄连、吴茱萸、蒲公英、煅瓦楞子(先煎)、煅海螵蛸(先煎)、苏子、连翘,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在李女士的中药方中,就并不单纯是三仁汤了,而是以三仁汤化裁,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加入左金丸以和胃止痛,清热泻火;其中,瓦楞子、海螵蛸可以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连翘透邪解热,苏子、厚朴理气宽中,开郁畅中。

上述诸药配伍,李女士连服7剂前来复诊,自述胃胀、反酸明显缓解;黄腻苔也明显消退。但考虑到其仍有咽中异物感,食欲不振,所以调整上述药方,此后继续调理近1个半月后,诸症全消。

可见,只要病机相同,不同病证均可用此方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特征,细心把握病机,以常通变。临证时注重宣通气机,健脾益气,随证遣方用药,就能取得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