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阳古戍八字哨

 乔山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老家在湘阴县的赛头口,小时候就听说过“八字哨”这个地名,虽然不远,但从未去过。参加工作后,有个几次在八字哨过渡,那时渡口在八字哨镇河边。近年来几乎每月看望年近就是的双亲,八字哨乃必经之道。现在只有汽车轮渡,而且在八字哨老渡口稍远一点的下游。每每过河,看着江面,想到八字哨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地名,似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记得一首有关八字哨的古诗:“散步缘隤岸,逶迤入混茫。断云飞两脚,湍水捲晴光。听罢邻家笛,还倾客子觞。徘徊无限意,清夜月如霜。”觉得八字哨真的有种湖区边塞的感觉,就象西出阳关,之后就是漫漫黄沙路。遥想当年,这里过河之后,便是一望无际的洲滩及星罗棋布的小湖,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再远一点就是茫茫洞庭。

湖南益阳八字哨镇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东北部,资水下游南岸。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为安置巴峡流民,上表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郡,领药山、重华二县,后改为沅江县,《乾隆益阳县志.卷九.军政记载:“八字哨,江志云属沅江湖课地”。江志是指康熙年间江闿修的益阳县志。八字哨位于古代益阳、沅江和湘阴三县交界之处。此处资江分流,弯急水湍,是益阳通往中原的必经之道,是内陆进入洞庭湖区的重要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已经说明八字哨是有悠久历史的古镇。

八字哨地名,颇具军事色彩,但地名源流难以考辨,甚至连传说也没有。乾隆益阳县志载:“八字哨东行二十里入湘阴界为八字脑,则此当名八字梢,”意思是因为有八字脑,现在八字哨可能早先叫八字梢,也就是说一头一尾。这样,八字梢似乎没有什么军事色彩了。上面提到的古诗是乾隆时期益阳庠生所作题为“八字梢”,并说“梢旧作哨”。说明早先还是叫“八字哨”。至于“梢”,感觉本地方言少有,作为地名可信度不高,特别是《江辰六文集》有《泊八字哨》明确记载,康熙年间益阳知县江闿就称八字哨为古戍,可见,八字哨在远在清代以前就是军事重镇,名字就是“八字哨”,而不是“八字梢”。至于到底有多早的历史,或许可以从楚人进入益阳的历史说起。

益阳地域,上古应属三苗之域。《战国策·魏策一》:“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衡州,皆古三苗国。”西周时今益阳地域多百濮、越人杂居。公元前822年,楚国三兄弟争位,叔堪战败,逃到濮人地区。楚国势力通过两条线路南渐,逐步深入今益阳地域。春秋晚期,楚人政治势力大举进入资水中下游。其中有一条是沿着东洞庭湖向南到达资水下游,由此可以见到有岳阳糜子国城、汨罗古罗子国城和益阳的铁铺岭古城等春秋战国时代楚人的城址八字哨不远的赛头口车乔湖曾出土一把楚式青铜剑,或许早期的楚人就是沿着车乔湖从八字哨进入益阳地域的,八字哨或为抵御楚人进入益阳的前沿阵地并故有其名。虽然八字哨尚未发现楚墓,但周边靠内陆的地方有多处楚墓发现,如欧江岔镇和龙光桥街道的天子坟社区等。正因为八字哨属于边远之地,楚国贵族自然难以居住在八字哨。按上面的推测,八字哨地名就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此后,八字哨的军事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

在五代时期,乾佑二年(949年)八月,马希萼调朗州的全体丁壮为乡兵,号称静江军,造七百艘战舰,一路浩浩荡荡,出甘溪港,进入资江,经过八字哨,攻打潭州,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乾佑三年(950)十月,马希广派出刘彦瑫率军讨伐澧朗马希萼,主动出击,战棹都指挥使兼朗州行营都统刘彦瑫在水路与马军指挥使张晖率军在陆路分兵北进。刘彦瑫率精兵万余、战舰一百五十艘,经八字哨,越益阳资江,进至湄州(今湖南汉寿西)一带。此战刘彦瑫在湄洲被马希萼杀得大败。后周广顺二年(952)王逵等自朗州(常德)袭潭州(长沙),克益阳,进克乔口及湘阴至潭州也是途经八字哨。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幺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在攻占益阳县城后,进驻八字哨进而攻占湘阴。据说八字哨有苦竹湖,其苦竹预示了杨幺的命运。后人在湖边为杨幺建了一座杨泗将军庙。于是有人提出八字哨之名或源于此。

宋代张栻曾流寓益阳,有《庚申过青草湖》诗一首,诗云:“已越重湖险,张帆胜顺流。乱云藏野寺,横网闹渔舟。物色湖南好,风霜岁晚谋。未知荒歉后,得似向来不。”重湖乃青草湖,虽然没有提到八字哨,实际上从益阳往洞庭,自然经过八字哨,下一站就是青草湖。

1982年湖南益阳县八字哨乡关王村窖藏出土一件元代月梅纹银盏。使人联想,或有元代官员来益阳,途经八字哨渡口。元朝末年,起义频发。据说,陈友谅率军从武昌前往南昌,途径八字哨的苦竹湖,陈友谅为了聚足精力攻打南昌,在苦竹湖下令屯兵三日,也给当地带来一场灾难。

康熙二十年九月(1681),益阳知县江闿从武昌公干回益阳,经停八字哨,作《泊八字哨》诗一首:“维舟依古戌,起问夜如何。萧鼓年来杳,菰芦到处多。云晴开断浦,阳狎遂回波。最爱江天阔,远闻欵乃歌。”还有《八字哨》乐府诗一首:“下洞庭,上资水,败苇寒汀五百里,风雨乍来还乍止。屋角一声孤雁起,沙碛荒凉不如此。”可见当时八字哨古戍江天辽阔,河边菰芦丛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江闿送父归扬州,至八字哨,感怀作诗,“可堪归思切,不羡武昌鱼。”父亲归思心切,益阳的武昌鱼也留他不下。而后又送长女回扬州嫁淮安李婿,同样与妻子坐船送到八字哨,《江辰六文集》卷十《同内人移舟八字哨送长女下扬州归淮安李婿》有载 。可见八字哨为当时益阳东北门户,通往中原的必经之道。

乾隆丙子(1756),益阳板桥周氏文人追随郭都贤,从志溪河上游新市渡走水路去南岳,留下难得的《南岳舟游记》。其中提到“过烟湖洲五里到八字哨,湖光淼淼,远连天际。”

清史稿记载:“咸丰二年冬,贼自益阳窜临资口,清元混迹市中,默识其军卒舟舰粮械之数,闻提督向荣尾追至八字哨,相距三十里。”向荣只是追到八字哨,没敢继续前进。太平军顺利离开益阳,此事成为太平军发展的转折点。

同治年间。益阳武备北路水汛有四塘,其中八字哨塘有汛兵三人,其余沙头塘、将军庙塘和龙打窖塘各个只有两人。由此可见八字哨当时的武备地位。光绪34年,《申报》就记载:“湘省沅江县士绅夏用康等以该县八字哨地境辽阔,非多驻营兵不足以资巡缉,日前特具禀兵备处,请准拨哨移驻。业由该处批饬中路巡防第四队邓管带会商地方官体察情形再行酌拨。”

由于八字哨可进可退特殊的地理位置,民国时期,八字哨金家堤诞生了益阳境内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中共湖南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也由此燃遍益阳这片热土。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宋希濂部要从湘西北经常德、益阳反攻长沙。益阳地下党成员易维钦和李晋山、杨其昌、徐怀新、田吉孚等接到通知,与中共益阳县委委员兼龙鳞镇党委书记孔空等同志,同船撤至八字哨,住了约一个星期后返回益阳,八字哨成了进退有余的后方基地。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此渡口南来北往,八字哨古镇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历史。今天,时代变迁导致古渡口失去了原有功能,古渡已经消失,昔日浩浩江面上战船飞渡、战鼓震天的场景已一去不复返。

今天不远处的沙滩或许还能看到枯舟一叶,那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情怀。还有江边的菰芦依旧每岁枯荣,如同历史的书卷慢慢地翻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