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过去一段时间,盖雅工场在劳动力管理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企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他们是有着独特特质的一群人:他们热爱学习、不断思考;他们热衷交流、拥抱变化;他们对人性敏感、对事务坚韧;他们在组织内兼治天下,却又游走业务边缘;他们有度己达人的胸怀,又渴望被理解和重视…… 这样的一群人,让我们好奇并感动。我们想将之前的盖雅学院重新定义,从对劳动力管理领域的研究机构,扩展为助力 HR 成长的公益机构。 全新的“盖雅学院 Think with Gaia”想做这样的事情: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Think with Gaia落地在两个关键词:思考——为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HR赋能;连接——为志同道合的HR搭建桥梁,大家一起参与、交流,在这里寻找到归属和温暖。我们希望,盖雅学院接下来慢慢做出来的事情,能够对你们有价值、能够与大家共同成长、能够让你们真心愿意参与。 Let's go,从这篇开篇起步。来自盖雅工场HRD、盖雅学院执行长李斌:《HR要做好四件事,但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件事》。 文/李斌(盖雅工场HRD、盖雅学院执行长) 编辑/Mandy 插图/Calvin 排版/Claire 这是一个颠覆无序、创新无限的时代,旧有的常识、规则、逻辑可能不再适用。任何一个行业都很难常青,都可能被革命;任何一个职位也很难稳定,都可能被替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新技术驱动着时代的迭代,并影响着这个时代背后的万千众生。 我们在紊乱中感受不安,在混沌中感受摇晃,迫切需要新知识唤醒隐藏的能量源,需要用新方法去应变多元的时代理念。 而HR,是一个从出生就命运坎坷的职业,年纪不大,却常要经历炮火。有人用大炮对准它,要实现暴力革命;也有人在内部悄然革新,要改头换面。没有哪家公司说不需要HR,也没多少公司把HR捧到高位。HR是这么尴尬:名头来得响,但常常雨点落得小。 我们不想被轰炸,所以期望变革。 先来理清下HR的发展史:从最早的人事管理、行政助手,到尤里奇的四角色,我们好歹实现了战略拔高。但四角色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把模型变成操作。后来尤里有奇推出了三支柱模型,这次终于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操可能了,一时趋之若骜者攘攘。 业内外常有一种声音,HR是最擅于学习的一群人,这恰恰反应了HR的焦虑。每一个HR也许都操着CHO的心,身在基层却心怀万里,总有一腔热情宏图大略之念。但术业有专攻,HR总要有HR的地盘,在自己的盘子里吃食才不太会打架。 学习也好,期望变革也好,都是渴望寻找到自己在组织内、行业内的价值。做了十几年的HR,经历了制造业到互联网,外资到民营,基层到HRD、再到盖雅学院,我总结了一番,无论怎么变,HR的思考不外乎围绕四件事:文化、人才、激励和组织。 —— 1 —— 文化 在我看来,文化是第一位的,是优于人才的。哪怕这个组织就一个人,就只有老板,这个老板的思想就是公司的文化。 你去招人,跟老板的观念不匹配,老板又不能够接纳异念,肯定行不通。在组织还小时,公司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创始人的文化。有些公司还没多少人,就开始制作企业文化,愿景使命、价值观、三板斧,一个也不少;但这通常是表面文章,所谓“客人看墙,员工看脸”,各安其道罢了。 文化的真正价值,可不仅是好看,而是真的有用,它能够整合员工、引导赋能。文化一旦形成,会爆发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员工会自动获得意愿和能量、快速习得工作模式和人际规则。 1982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宣告企业文化研究的开始,它宣告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金科玉律。 显然,好的文化有模型可套,但绝无捷径可走。它不会完全自发生长,必须要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必须根据公司实际来培育。 —— 2 —— 人才 人才当然是人力资源的核心,HR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跟人打交道。和产品比,人是活的、有思想的、不可预测的、复杂的。与人打交道是技术,也是艺术,这是HR的难处和挑战。 同时,HR的人才业务并不限于管理,还包括人才配置、招聘甄选、培育发展、潜能识别、接班规划等。但它们又不是分散独立的,需要被放置在“人才全链条管理”的概念上,才会产生系统的规划。 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把人才变成商品。融到资、需要人的时候,就撒钱网罗;没有业务,就一裁了之。这种行为将人才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市场薪资被炒高了,技术和技能却未提高。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短期利己的人才观。 讲究全链条的人才管理观,则有一套自然的规则和标准:以终为始。招合适的人、培育有潜能的人,如此公司与个人才能相得益彰。 —— 3 —— 激励 人才进来了,除了培育,当然还得激励。激励是什么?是能够把员工潜能调动起来的一切手段和政策。 众多学者研究出很多关于激励的不同理论,但前提都一致——就是人不能完全靠自驱。虽然我们在讲自驱动,但从人性的角度,没有绝对的自驱动,只是激励的手段更加隐藏了,调动起员工内心强大的自我动机罢了。所以,人是一定被激励的。 激励的手段很多,发工资、发奖金是最基础的。但发出去同样的钱,怎么发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然后是绩效管理,不管是MBO、KPI,还是现在炙手可热的OKR,核心都在于激励员工。对于企业来说,要了解适合自己公司的手段,不是哪个热门上哪个,这样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是在折腾员工。 所以,激励是关于人的学问,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人际经验,真不一定搞得好。 —— 4 —— 组织 这两年,OD的概念突然火起来,似有取代HR的架势。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大部分讲OD的课程和文章,完全没有明白何谓OD,只是把“组织”、“发展”两个词组合起来、想当然的理解,难保不会怡笑大方。 但OD确实很重要——所有的管理 ,本质是对人与组织互动背景下的正态和偏态的控制和引导。一个HR,如果眼中只有人而没有组织,显然会管窥蠹测、以偏概全。 组织是个人与关系的集合体,但拥有超越团体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以企业文化影响和约束到每一个成员;同时组织内的规范、机制、权力分配、竞合关系等,也直接决定它的生死存亡。所以,对组织关照,应该是除了CEO、战略官外,HR也需要纳入地盘的业务了。只是相比于前面提到的文化、人才、激励,组织的诊断和组织变革这把新锤子,着实有点重。 文化、人才、激励、组织,是我认为的HR四项最重要的业务,是需要全面掌握的重点技能。这四者,既可单独分工,可以由有不同的职能承担。同也是有机循环着的:文化相对稳定,基于文化去选择人才并培育,再通过相应的激励去赋能人才。而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会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关系,组织关系的诊断和变革、又会形成新的文化。聪明的HR,需要妥善处理这四项技能的循环关系,全面推动HR的业务发展和变革。 写完这四个因素,我必须点出一个问题:我们做这些是为了什么?我找到的词是“效能”。做文化,找人才,强激励,稳组织,创造好的环境,培育优秀人才,最后都是为了效能,为了追求高的产出与投入比。企业家做生意、谋事业,当然是为了挣钱。挣钱需要投入资本,想要谋求效能最大化。所以,人力资本的投入,自然也是为了效能最大化。 效能最大化,手段有二。一在工具,各种软件可以帮我们解决提升效能。盖雅工场是做劳动力管理的,考虑的是在劳动力管理领域,为HR们提升效能。二在管理,从管理要效能。上文说的文化、人才、激励和组织,就是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四个维度,做好了,效能也会提升。 但技术有标准,管理则无公式。因人而变,因企而异,因实践而放光彩,这正是管理的奇妙之处。所以我们成立了盖雅学院这个平台,未来在这里,我们谈的是HR,谈的是管理。 幸好,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欢迎有思想的HR,一起来参与、共同来成长。 |